近年来,浙江乡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涌现出一批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做法。在产品质量把控、经营主体培育、产品市场营销和乡村产业构成四个方面,浙江乡村产业振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从品牌强农、主体兴农、数字助农和产业富农四个方面规划出今后发展乡村产业的重点方向。
浙江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做法
坚持品牌引领,把控产品质量。土地资源等的内在制约以及发展绿色农业、品质农业的大趋势,决定了品牌战略是浙江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品牌引领战略的实施,从源头上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了品牌影响力。截至2018年末,浙江省共培育浙江名牌农产品(含区域)238个。以“丽水山耕”为例,区域公用品牌背书农产品累计达974个,全年累计销售额67.3亿元,品牌估值高达26.6亿元。
力推家庭农场,培育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坚持了农业家庭生产经营的特性,又通过适度规模经营达到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截至2018年末,浙江省共有家庭农场4.03万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204家,经营土地面积319万亩;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约79亩、带动劳动力3个、年销售农产品约45万元。
打造农村电商,拓展产品市场营销。起步于浙江,惠及全国的农村电商,现在已经成为有效扩大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村创业的重要载体。农村电商通过农产品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各环节的协作,提升了农业产业整体运行效率和竞争力,实现了农村产业兴旺。截至2018年末,浙江省拥有活跃涉农网店近2.1万家,全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667.6亿元;网络销售额超过千万元的电子商务专业村1253个、镇130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坚持三产融合,优化产业布局。浙江省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实现了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化,成为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浙江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涌现出一大批像安吉鲁家村一样的“明星村”,也带动了农民收入、就业和农产品销售水平的全方位提升。截至2018年末,浙江省创建A级景区村2640个,其中3A级465个,建成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民宿集聚村)1162个,农家乐特色点(农庄)2100个;全省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4亿人次,营业总收入达427.7亿元,带动农民就业100余万人,带动农产品等销售90.7亿元。
浙江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方向
品牌强农,筑牢乡村产业振兴硬基础。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共创企业品牌,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第一,因地制宜,加快品牌培育。根据各地农业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有计划地分步实施品牌培育战略。充分挖掘和转化区域优质特色农业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第二,转变思路,强化品牌经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激活“僵尸品牌”。挖掘品牌内涵,提升农产品品质,培育一批优势独特的“珍品”“礼品”“贡品”。
主体兴农,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主力军。培育多元融合主体,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第一,完善针对家庭农场发展薄弱环节的补贴政策,解决启动资金、劳动用工等老大难问题,健全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动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第二,强化多元融合,推行“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家庭农场+合作社+自身加工企业”等模式,提升组织运行效率。
数字助农,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全面实施数字农业“一号工程”,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数字化转型。第一,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系统和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追溯体系。实施数字田园建设工程,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数字化。加快推进教育、医疗等与互联网衔接,推动乡村公共服务模式数字化变革。第二,补齐农村电商发展短板。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把好质量关。提升农产品储运技术,引进和培育龙头物流企业,健全农村电商配送体系。第三,优化区域农村电商生态。立足地域特色产业,整合资源,推动农村电商生态链建设,探索构建区域农村电商联盟。
产业富农,构建农村产业发展新体系。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推进传统农业与加工、文旅、康养等产业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第一,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工程,培育千亿元级的农业全产业链经济,做强现代种养业、做精乡土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发展乡村信息产业,构建起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乡村产业新体系。第二,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将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融入农业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休闲旅游等特质化发展。(傅昌銮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陈立辉单位: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