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状羊茅原产于欧洲和非洲。在美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日本大量种植,在我国北京、山东、河北、湖南、湖北、浙江、江苏、江西以及云南等地广泛栽培,是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牧草,同时,由于其根系发达,又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性 苇状羊茅为禾本科羊茅属(Festuca L.)多年生草本植物。疏丛型,茎直立,分4~5节,株高80-140厘米。须根系发达,入土较深,叶片线形,先端长渐尖,长30~50厘米,宽0.6~1厘米,叶背光滑,叶表粗糙。基生叶密集丛生,叶量丰富。圆锥花序,松散多枝。颖果,种子千粒重为2.4—2.6克。
苇状羊茅适应性广,对土壤要求不严,耐酸性土壤,并有一定的耐盐能力,可在多种气候条件下和生态环境中生长。抗寒、耐热、抗旱、耐潮湿,在冬季-15℃条件下可安全越冬,夏季在38℃高温下可正常越夏,因而被广泛种植在暖温带、亚热带丘陵岗地和盐碱地等条件恶劣的土地上。最适宜年降水量450毫米以上和海拔1500米以下的温暖湿润地区生长,在肥沃、潮湿粘壤土上生长最为繁茂,株高可达2米。
◎栽培管理措施 苇状羊茅容易建植,可春秋两季播种,华北大部分地区以秋播为宜。整地时深耕细耙,能有效防除杂草。结合整地,施足底肥,对于特别贫瘠的土壤,最好施入1500~2000公斤/亩的有机厩肥作为基肥,若在每次刈割利用后,追施速效氮肥(尿素5公斤/亩或硫酸铵10公斤/亩),可大幅度提高产量。
苇状羊茅多采用条播,行距为30厘米,播种深度为1~2厘米,播种后用细土覆盖。可单播,还可与白三叶、红三叶、苜蓿、地三叶、百脉根和沙打旺等豆科牧草以及鸭茅、虉草等禾本科牧草混播,建立人工草地。与豆科牧草混播时,苇状羊茅的播种量为0.5~1公斤/亩,豆科牧草为0.1~0.25公斤/亩;苇状羊茅单播时的播种量为1~1.5公斤/亩。
◎饲用价值和利用 苇状羊茅叶量丰富,草质较好,如能适期利用,可保持较好的适口性和利用价值,是牛、羊的好牧草。苇状羊茅属上繁草,适宜刈割青饲或晾制干草,为了确保其适口性和营养价值,刈割应在抽穗期进行。另外,春季、晚秋以及收种后的再生草还可以放牧利用,但重牧或频牧则会抑制苇状羊茅的生长发育,应注意合理轮牧。
◎适宜种植区域 苇状羊茅在我国北京、河北、山东、山西、新疆、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普遍表现出适应性非常强,生长繁茂等特点。因此,我国北方暖温带的大部分地区及南方亚热带部分地区均可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