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泰铢贬值浪潮一浪接着一浪,亚洲经济市场被国际投机商搅得天翻地覆,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亚洲各国风声鹤唳;十多年过去了,2013年的今天,日元贬值无休无止,一股暗流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下涌动,这次日元贬值带来的后果是否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翻版?国际大宗农产品是否深受影响?中国又将如何应对?在这场货币战争中,我们不能只是看客。
全球:
波动不改企稳大势
就目前情况而言,日元贬值对全球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料趋势将企稳
2月,在莫斯科闭幕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尽管对市场热议的货币战争话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但随着日本等国竞争性货币贬值政策的出台,全球范围内货币贬值序幕已经徐徐拉开。
曾于1997年,在亚洲土地上“兴风作浪”的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这次更是利用日元贬值获利10亿美元,赚得个盆满钵满。
随着亚洲开发银行前行长黑田东彦3月20日就任日本央行行长,业界对日本延续宽松货币政策以达到2%的通胀目标更加笃定。而在日本近期日元猛跌、股市狂涨之后,不少业内人士更是预测,日元贬值第二季将拉开大幕。
由于日元贬值,目前在美国市场销售的日系车的平均单价降低了1500美元,而按美国汽车界测算则降低了5700美元。分析认为,日本汽车已经全面恢复,新车质量力压美国“三大”,如果日元持续贬值,美国汽车或将再次上演“底特律灾难”。
据相关资料显示,伴随着日元贬值的一系列动作,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成交量下滑,也让全球农产品着实“出一身汗”。究竟日元贬值对全球大宗农产品影响有多大?为此,记者采访了天琪期货谷物期货研究员董建业。
董建业在接受采访时说,就目前情况而言,日元的贬值对全球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他说:“就国际上来讲,2012年7月之前,由于受到美国干旱的影响,国际上以大豆为首的农产品开始大张,但是从7月份以后,旱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导致了国际上大宗农产品价格一路走低,直至现在,仍处于下跌状态。”
对于国际大宗农产品未来的走势,董建业认为,2013年未来的走势虽然不容乐观,但也不会出现更大的跌幅,应该会进入一个企稳的区间。在今年,国际上的天气情况依然不怎么好,不少机构对于天气都持不太乐观的态度,因此,农产品很快可以回归高位也不太可能。当然,中间如果出现一些短期的特殊情况也可能出现大跌大涨的局面,但是只可能是短期。
国内:
政策决定价格走向
相对于国际上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国内农产品价格比较特殊,主要是由我国的政策层面决定
据了解,由于日元持续贬值,辽宁地区初级加工农产品输日贸易量明显下降。2013年1月至今,辽宁地区初级加工植物农产品出口日本44388吨,货值共6292.2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2%和14.3%。
在大连,裙带菜养殖户孙茂才有点担忧,他养殖的裙带菜减产了40%左右,价格同比上涨了20%。由于近期日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出口压力较大,加上裙带菜价格的上涨,利润微薄的国际贸易双方恐怕都难以消化这上涨的成本。要知道,大连裙带菜菜叶90%出口日本。
日本是浙江台州水果罐头出口的重要市场,年出口量2万多吨,约占台州出口水果罐头总量的三分之一。自从日元贬值持续下跌,台州水果罐头的出口也蒙上了一层阴影。成交价格不断降低,从每箱18美元下调到16~17美元,而且不排除继续下调的可能。日元贬值使得进口商成本大增,迫使日本进口商大幅减少订单量,而且订单周期不断缩短,有的甚至将订单转向了东南亚。
上述消息让人不禁担忧,日元的贬值让中国出口日本的农产品举步维艰,中国经济是否也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在锐智资本创意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分析师肖敏捷眼里,事情不是这样的。
在他看来,日本金融政策的失误造成日元“被升值”和日本出口企业的技术领先地位不断下降,使日本企业不得不开始依赖价格战,这两个原因造成了日本需要日元贬值。不必太担心价格战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冲击,因为从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在欧美市场上中日正面冲突的可能性非常小。相反,如果日本企业体力恢复,重新专著于提高技术竞争力,可以加速日企将一些成熟技术转移出去。水涨船高,对经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未尝不是好事。
董建业也表示,日元的贬值对辽宁省和中国其他对日出口量大的城市影响较大,但对中国农产品整体的出口影响甚微。相对于国际上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国内农产品价格比较特殊,主要是由我国的政策层面决定的。国家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都关注农业,因此农业今年依然将是国家的工作重点之一。
他说:“我预测,今年小麦、玉米等托市政策依然会加大力度,因此在价格上,由于去年国际影响的一些情况,依然会处于一个上升区间。与此同时,目前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处于上升区间,还有部分原因是国家收储以及最高收购价格的制定,今年小麦、玉米等收购价不会降低,因此国内农产品价格也会比较稳定。”
董建业还分析,相对于国际上的农产品类别,国内农产品大豆主要需要进口,因此对国际市场依存比较大。而就国内棉花价格来讲,国内棉花价格从2011年达到最高点之后,2012年到现在一直处于下跌空间。但在他看来,棉花价格已经跌倒了一个谷底,虽然目前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但在国家收储和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也不会出现大跌态势。
危机神经不必如此紧绷
2013年国际粮价总体将进入趋稳,即便出现大涨大跌现象,也只能是短期波动
2012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量大增,一度引发了社会热议,“国家粮食安全”、“粮食自给率”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名词。
由于去年国际粮价的低迷,让人一度担忧今年国际粮价是否会出现大涨?我们又该如何预防价格危机?
正如前文董建业分析,2013年国际粮价进入企稳区间,即便出现大涨大跌现象,也只能是短期,粮价大涨的担忧似乎并不存在。
董建业说,2012年,国内各个品类的农产品进口量的确比较大,而分门别类来讲,小麦主要进口的是各种高筋小麦,稻米主要是类似于泰国香米的高档大米。大豆进口量之所以比较大,是因为目前我国种植的大豆压榨用豆比较少,必须要靠国际的大豆来维持加工企业的压榨。
他表示:“对于目前很多人担心的进口过多农产品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影响的问题,我认为,我国进口的各种农产品有一部分是入库储存的,在这种行情比较稳定,国际价格比较低的时候进口一些储备农产品,并不见得是坏事。如此以来,万一以后气候等问题到来,可以救急。再如果国际粮食价格突然上涨,国内储备也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供应,可以适当抵御价格危机。因此就目前情况来讲,对于粮食安全的影响并不十分大。”
就目前国内现货市场而言,不同种类农产品所针对的用户群有着很明显的界定,农民种作物一般也看哪种作物卖得好,今年就种哪个。虽然正如董建业分析,目前进口增加并不会对粮食安全造成影响,但依然不能对进口农产品形成依赖。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接受采访时说,在城镇化加速推进下,95%的粮食自给率目标很可能会被突破,应该改变当前的“泛粮食安全战略”,主要保障大米和小麦的口粮自给率在95%以上,其他粮食品种可以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进行调节。
郑风田同时也和董建业持相同态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没有出现任何饥荒问题,而且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入世界市场,粮食进口来源呈现多源化,原来的“粮食威胁论”缓解了不少,坚持粮食完全自给没有必要。尽管对于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存有分歧,但立足国内生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仍被认为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