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改委发布公告称:4月11日至4月18日期间,全国大中城市生猪出场价格继续回落,为稳定生猪价格,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以下简称新《预案》),决定适时启动政府冻猪肉收储工作。
根据新《预案》,猪价调控目标已从之前的防下跌转变为双向调控。即在防止猪肉价格过度下跌的同时,还将调控过度上涨。一位接近发改委价格司的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新《预案》发布后,每斤猪肉市场终端销售价低于10元和高于15元或成为双向调控的两个临界点。
连跌两月:猪贱伤农
在监测的27种食品中,猪肉价格已经两个月呈现出下跌趋势。
对于生猪养殖户来说,都知晓一个“猪周期” 定律。即猪肉价格三年一波动,养殖户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然而2012年的“猪周期”并没有按照常理出牌,在经历了2011年的连续上涨后,今年年后的猪肉价格则呈现出“一路下跌”趋势。
4月24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一期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在监测的27种食品中,猪肉价格已经两个月呈现出下跌趋势。
记者在西安的一家超市冷鲜肉柜台了解到,前腿肉为10.5元/斤,后腿肉为10.98元/斤,五花肉为11.58元/斤。“春节后猪肉价格一直在跌,几个品种每斤都下降了2~3元,像一些品牌肉的下降幅度则更大一些。”超市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猪肉价格下跌对普通市民来说是好事,但却让众多养殖户叫苦不迭。
“今年饲料价格不停上涨,猪价却在跌,经营压力特别大。”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太吉养猪场负责人王林告诉记者,自己的养殖场规模较小,每年出栏的生猪为200~300头,目前四川地区的生猪出栏价格为一斤7.2元,和去年的一斤10元的出栏价相比,已经下跌了近30%。王林表示,以前养一头猪至少能赚300多元,但是目前却处于勉强盈亏持平的状态。“临近夏天,也将进入生猪疫情高发季节,如果猪价再这样跌下去,可真不是办法!” 大通证券农林牧渔行业研究员张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轮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前期的生猪存栏量增加,而且春节过后市民的需求也大幅减少。“还有一些传闻,比如武钢集团斥资百亿元养猪,都加速了人们对生猪存栏量大幅增加的预期,进而加剧了短期之内的出栏速度。”张熹称,据他了解,武钢养猪目前还没有正式启动。
政府目标:双向调控
养一头猪从仔猪到出栏的总成本为1500元,现在卖出一头猪的价格基本在成本线上徘徊,根本没有利润可言。
在猪肉价格下跌的同时,养猪的饲料成本目前已经处于历史高点。据中国生猪预警网检测的数据显示,目前配合料的价格为3元/公斤,已经和去年9月份创造的历史高点持平。如果继续上涨,便可创出新的纪录。同时,作为猪饲料主要原料之一的豆粕,目前的价格已经连续10周上涨,涨至3. 6元/公斤,同比上涨达8.11%。此外小麦麸、玉米等饲料原料也在同步上涨。
据王林计算,目前饲料价格不断上涨,一头猪的养殖成本也以每年50元~100元的速度增加。养一头猪从仔猪到出栏的总成本为1500元,现在卖出一头猪的价格基本在成本线上徘徊,根本没有利润可言。
数据显示,4月11日至4月18日期间,全国大中城市生猪出厂价格继续回落,猪粮比价回落至5.95∶1,连续第2周低于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所谓猪粮比价,通俗讲是生猪出场价格与粮食(主要指玉米)价格的比值,我国一般将6∶1视作养殖户的盈亏平衡点。
猪肉价格的连续下跌引起了监管层高度重视。
据记者了解,此次新《预案》是对2009年初发布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的完善。虽然新《预案》全文没有发布,但将以价格的双边调控作为调控重点。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亦透露,经过了为期三年的运行,已经发现旧的预案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旧预案将猪粮比价9∶1~6∶1设为绿色区域不甚合理,新《预案》将猪粮比价8.5∶1作为生猪价格过快上涨的预警点,将7.5∶1设为调控目标。
“说白了,肉价过高和过低都不是好事,预计新《预案》将同时考虑到养殖户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张熹表示,当猪粮比价在7.5∶1的水平时,既保证了生猪养殖户的利润,又将价格控制在居民可承受的范围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