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是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猪除外)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已表明约有35种动物可被感染,该病属于典型且极难防疫的自然性疾病之一。猪是该病毒最主要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l9世纪在美国、瑞士报道了这种类似于牛狂犬病的“伪狂犬病”。1902年由匈牙利学者Aujeszk's证明本病不是狂犬病;1910年证明病原为病毒;1934年确定为疱疹病毒。1961年以前,伪狂犬病对猪还是相当温和的,病例也比较少见,在70年代初期,流行有所增加。现在已有4O多个国家报道40多种动物感染该病毒[2]。中国自1947年首次报道病例以来,目前已有二十几个省市,流行过本病,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目前,疫苗接种是预防、控制甚至消灭猪伪狂犬病主要的措施之一。国内外已研制出猪伪狂犬病的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已经相对成熟,而病毒载体重组疫苗、核酸疫苗、亚单位疫苗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本文对猪伪狂犬疫苗做简要综述。
一、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将猪伪狂犬病毒接种于鸡胚或细胞,当病毒滴度达到要求时收获病毒,灭活后加入免疫佐剂,从而制成灭活疫苗。 1.灭活疫苗优点。安全性高,不会引起散毒,也不会带来潜伏感染的问题。 2.灭活疫苗缺点。灭活疫苗不能将内源性蛋白抗原提呈给免疫系统,因而不能诱导细胞毒T细胞反应(CTL)。疱疹病毒本身的免疫原性与毒力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一般较差,并且灭活疫苗使用的免疫剂量较大,偶尔会发生过敏反应,故在生产上已经较少应用。
二、自然缺失弱毒活疫苗
弱毒活疫苗是将分离到的野毒株经非猪源细胞反复传代,或适应鸡胚,或加入致突变剂在高于一般的培养温度条件下,在细胞上反复传代而获得的疫苗,如匈牙利的Bartha株、罗马尼亚的Bucharest株、BUK株、TK200株、北爱尔兰的NIA4株、法国Alfort-26株、前苏联的VGNK-I株、保加利亚MK25株、南斯拉夫的Bkal68株和Govacc株等弱毒株。目前使用较多的是Bartha、Buk毒株。
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PR弱毒冻干疫苗(Bartha-k61)是一种gI/gE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由于该基因缺失而进一步阻断弱毒株回复毒力的可能性,所以大大提高了这种弱毒苗的安全性。
1.自然缺失弱毒活疫苗的优点。弱毒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而且价格低廉,至今仍在伪狂犬病的防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自然缺失弱毒活疫苗的缺点。未经充分致弱的弱毒苗的毒力可能会返强而导致疾病的流行;弱毒疫苗可建立潜伏感染,并有可能散毒。
三、基因工程疫苗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基因缺失对病毒生物学性质和免疫原性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研究,猪伪狂犬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得到更深入的发展。猪伪狂犬基因工程疫苗包括:基因工程缺失弱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重组病毒疫苗。
(一)基因工程缺失弱毒活疫苗 猪伪狂犬基因缺失主要包括对与毒力相关的基因如TK、RR、gE、gl等基因的缺失以降低病毒毒力;对糖蛋白基因如gG、gC、gD等基因的缺失以引入选择标记或阻止感染性病毒的产生,从而致弱猪伪狂犬病毒,同时又保持其较强的免疫原性。基因工程缺失疫苗的研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1.第一代基因缺失疫苗。第一代基因缺失疫苗指缺失PRV一个主要的毒力基因获得的疫苗。1984年,Kit等以PRV BUK为起始材料,并以BUK疫苗株为亲本,通过缺失TK基因序列中的148bp片段,构建出PRV的TK缺失株PRV BUK-d13株。试验证明,该疫苗对猪是安全的,并能提供有效的保护,5~6周龄猪在免疫接种后能产生中和抗体,在攻毒后能表现出再次免疫应答。Quint等对PRV NIA-3株的US区进行部分缺失(gE基因缺失),构建的PRV突变株能明显降低PRV对小鼠和10周龄仔猪的毒力,可使免疫猪能抵抗强毒的致死攻击。 但该突变株对3日龄仔猪仍具有较强的毒力。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等构建了PRV Ea株TK基因缺失株;四川农业大学郭万柱等构建了PRV闽A株TK基因缺失株,免疫小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TK基因缺失疫苗不仅能较好地免疫猪只,而且免疫猪后还可以通过PCR的方法将免疫接种猪与自然感染猪区分开来。但是,由于TK基因属于酶蛋白基因,在体内不能产生其相应的抗体,因此仅缺失TK基因不能用血清学方法区别开免疫接种猪与自然感染猪,要将此区别开来必须缺失相应的糖蛋白基因。鉴于此,许多学者在TK基因缺失的基础上又缺失了相应的糖蛋白基因而构建了含TK基因缺失的双缺失和多缺失疫苗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