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青年鸡和火鸡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受侵害法氏囊淋巴细胞受到破坏,使致降低或不产生免疫球蛋白,导致免疫机能障碍,使鸡群对各种疫苗接种应答反应降低,对多种疾病易感性提高,出现免疫抑制现象。
1.病原:本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加温56℃5小时,60℃90分钟仍存活,-30℃三年对鸡仍有感染力。在自然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在病鸡舍里病毒可存活3~4个月。病毒对许多消毒液有抵抗能力,如乙醚、氯仿、酚类、升汞、季铵盐等。而对甲醛、含碘和氯化合物较敏感。
2.流行特点:自1962年报道本病以来,世界各国都有本病流行,有养鸡业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本病流行。我国于1979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分离到本病毒。自然感染主要是鸡,所有品种的鸡都能感染本病,常发生于3~7周龄的鸡。本病毒对法氏囊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正处发育阶段的法氏囊对本病毒高度敏感。所以对法氏囊退化了的成年鸡和小于2周龄的幼鸡很少发病。
凡流行地区和工厂化养鸡场很难控制法氏囊病的发生。在没有接种过疫苗的鸡群中发病几乎100%,在接种过疫苗的鸡群,发病情况与流行的毒株,鸡群免疫状况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低的10%,高的达50%~60%,死亡率也有很大差别,一般为10%~20%,有时高达50%以上。死亡在发病后3~4天开始,1周内死亡高峰,随后死亡减少。病鸡随粪便排出病毒。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饲养员成为直接传播媒介。
3.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很短,感染后3~4天出现症状,呆立、厌食,羽毛蓬乱,排黄色粪便,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机体脱水,高度虚弱,2~3天后开始死亡。群体现病不超过2周。自愈鸡发育不良,对多种疾病较敏感。
4.病理变化:病毒主要侵害法氏囊,感染初期,水肿和充血,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感染后3~4天,重量增至正常的2倍,随后开始萎缩,1周后为原重量的1/3左右。受病毒侵害的法氏囊,由于发炎、水肿、出血和坏死,使致萎缩。结果丧失了体液免疫B细胞的分化成熟和释放功能。由此,导致对多种疫病的免疫抑制。表现为鸡群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新城疫、马立克氏病、支原体、球虫等病的易感性升高,使鸡群出现许多并发症。
感染鸡的免疫抑制现象,因感染时的日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认为6周龄以后感染的鸡,这时外周免疫器官已经成熟,即使感染本病,免疫抑制现象较轻。
死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可见胸肌、大腿、小腿部出血。腺胃和肌胃接合部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着。少数病死鸡脾肿大,表面有散在灰白色小点病灶。盲肠扁桃体肿大并有出血点。法氏囊水肿、出血,表面有半透明奶油样胶胨状液体,黏膜面斑点状出血,囊内常见到黄色干酪样物,有时整个囊萎缩成灰白色。
5.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腺胃与肌胃交接处黏膜出血应与鸡新城疫相区别,新城疫除以上变化外,还有小肠黏膜出血性变化。腿部出血和胸肌出血要和葡萄球菌病相区别。葡萄球菌病,感染部位皮下组织有多量胶胨样渗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