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由衣原体、结膜支原体、细菌、病毒或立克次氏体等多种微生物共同引起的山羊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俗称“红眼病”,其特征为羞明流泪,眼睛流出大量分泌物,结膜和角膜炎,角膜浑浊和溃疡,甚至失眠。该病非致死性疫病,但由于局部刺激和视觉扰乱,妨碍行走和采食,成年羊体重减轻,羔羊生长发育减缓,发病母羊产双羔率降低,直接或间接影响山羊生产的发展。 本病潜伏期约1周左右,多数只病初时一侧眼患病,后期为双眼感染。病初患眼流泪,羞明,眼睑肿胀疼痛,之后角膜潮红有分泌物。随后角膜周围血管充血、舒张、红肿,呈灰白色混浊,角膜中央有灰白色小点。严重者角膜增厚,并发生溃疡,引起角膜穿孔,甚至失明。眼球化脓的羊只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皮毛粗乱,离群呆立,行动不便,乱闯乱撞,遇到陡坡陡坎时很易摔倒。失明的羊只,采食困难,体状迅速下降,如长久得不到营养供给,很容易饥饿逐渐消瘦而死。 治疗方法和效果
结合临床症状,对整群羊用3%—5%的硼酸水浴液冲洗患眼,每日2—3次。再用氯霉素或红霉素眼膏涂患眼,每日3次,进行治疗,效果极佳。只要发现及时,用药第二天,病羊有明显的好转,一周内便可痊愈。 防制措施
(一)自繁自养,不从病区引进羊只,因为即使是已康复的羊依然会带菌。
(二)对疑似病羊和病羊应立即隔离,及早治疗,彻底消毒羊舍,夏秋注意灭蝇,避免强烈阳光刺激。 (三)新购的羊只,至少隔离60天,如未发现任何疫病,方可与健康者合群。
(四)应加强对疫区羊只的饲养管理,用0.05%过氧乙酸细雾喷洒圈舍、空气和羊只,及时采取隔离、封锁、消毒、治疗等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