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约0.1%--2%)。
三、症状:潜伏期短,几小时到数天。发病突然,在群养条件下,全群几乎同时感染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达40--41℃,高者可达42℃,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肌肉、关节疼痛,行走困难,捕捉时发出尖叫声。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伴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眼、鼻流出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大便干硬。如无并发症,多数病猪可在5--7天内康复;如有继发感染,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常因发展为出血性肺炎或肠炎而死亡。
四、剖检变化:本病的主要病变在呼吸器官。鼻、喉、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充血、肿胀,表面有大量泡沫样粘液。肺部病变常见于尖叶、心叶和中间叶,病变部呈紫红色,膨胀不全,病、健组织界限明显。肺门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颈淋巴结肿大多汁。
五、诊断治疗:根据发病季节及天气情况,以及猪只突然发病、迅速传播、呼吸道典型症状、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等特点,结合解剖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目前国内对预防该病尚无有效疫苗,宜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建立严格的防疫制度。 规模饲养场要实行封闭式的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制度,防止外来疫源传入。
2.加强防范, 及时诊断、治疗病畜。对病猪要及时以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并注射抗菌素,防止继发感染;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及时补充富含维生素、洁净多汁的青绿饲料。
3.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在气温多变的季节以及过热或过冷的恶劣天气,特别要注意加强对猪群的管理,保持猪舍内清洁卫生,冬季要做好保暖,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对饲养环境要定期消毒,对猪群要定期驱虫。在集约化饲养的条件下,饲养密度要合理,防止猪群拥挤。实行垫(踏)圈饲养的地区,应采用先进、卫生的饲养管理方式,改变垫(踏)圈的传统饲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