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公告
随着我国养猪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为了提高猪的生产性能,管理性疾病的研究必须得到业界同仁高度重视。但是中国近年来对管理性疾病研究甚少,造成药物的滥用与疾病的二重感染、降低了猪的抵抗力和饲料转化率。笔者认为“有因必有果”,即研究管理要点是防治管理性疾病重要手段而不是滥用抗生素预防,也就是要防(条件)重于治(发病猪立即治疗),而不是大量使用治疗性药物去“保健”。本文将管理性疾病做一综述以供同行参考。 一、规模化猪场条件性管理性疾病定义和特点 规模化猪场管理性疾病是指在规模化猪场由于猪运动、通风、光照减少及饲养员缺乏管理引起的传染性和其他学科性疾病(本文按照广义形式逻辑学观点主要研究条件性病毒性、急性细菌性疾病的药物防治)的统称。主要特点为:急性细菌性疾病是散发、潜伏时间短,来得快去得快;病毒性疾病一般发生在季节交替或寒冷潮湿季节、全国爆发;寄生虫性疾病随着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逐渐减少,但是对蛔虫、球虫、弓形体、密螺旋体的防治对提高猪场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二、规模化猪场条件管理性疾病的分类 按照广义形式逻辑学认为这类病是猪的外延性疾病,即除猪瘟、口蹄疫、喘气病和肠道病、猪流感是猪内涵性疾病以外的疾病都属于管理性疾病。但是按照狭义逻辑学认为猪瘟是猪的内涵性疾病,其他疾病为猪外延性疾病;笔者认为按照狭义形式逻辑学的划分是道理明显,由于猪瘟是猪的属性疾病,所以注射疫苗效果明显,没有返祖现象和其他不适征,但是猪是偶蹄兽,易发生口蹄疫;猪的鼻子长在地上拱地,易得喘气病;猪是高产哺乳动物,就感染“高热病”的疫苗注射免疫不理想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我们研究的规模化猪场管理性疾病主要是按照广义形式逻辑学的分类衍生出的所有外延性疾病的统称。结合实践经验,按照形式逻辑学的方式方法推理、归纳等研究将规模化猪场管理性疾病分为环境应激性、管理性疾病、营养性和其他学科疾病诱发的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疾病,按照这样的分类条件性管理性疾病是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 1.笔者对细菌性疾病病源、发病阶段和药物选择做了一个统计(如表1)。按照我国20号文件对急性细菌性疾病的首选药物主要为:β-内酰胺类、氟苯尼考、磺胺类和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这几类抗生素高效除β-内酰胺类外都属于广谱杀菌药物,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外很容易产生耐药性,也就是说这几类抗生素在我国医学和临床兽医的意义是相当重要的,随着近代畜牧业的发展,这几类抗生素的滥用将引起全社会的担忧。但是许多教授依然在鼓励养殖业大量使用这几类抗生素“保健”,到目前还是肆无忌惮地到猪场“指导”猪场使用这些抗生素“保健”。这将会引起球菌和球杆菌产生耐药性甚至变成“超级细菌”对动物和人类都是巨大地威胁,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以及副猪嗜血杆菌病、丹毒杆菌的发生难道不是明显的警告吗。 2.由于温度、湿度、通风、光照、运动引起的疾病较常见,如1977年、1987年3、6、11月份全国爆发“红皮病”,1997年全国爆发的所谓“附红细胞体”以及2007年全国爆发所谓“高致病性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2012年春季爆发的病毒性腹泻都是由于温度原因诱发,此外还有因长途运输、深井水冲猪引起的“高热病”。附红细胞体病如果存在而且在全国爆发,就需要传染源,但是怎么会在1997年季节交替时节全国爆发?当前病毒病被某些“专家”渲染的全国猪场都有,但是笔者从事兽医工作十多年从来没有发现过本病,被其他人诊断为圆环病毒病的猪只,笔者通过解剖和治疗手段证明这不是圆环病毒病。笔者认为对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理论剖析发现这仅仅是许多“专业”人士的猜想,没有实例证明“高致病性蓝耳病”会抑制猪瘟抗体水平,甚至不是那么回事,黄芪多糖能有效吗?这一系列“莫须有的疾病和所谓的治疗手段”是对科学的猥亵。 猪场真正要做的是增加猪的运动、通风、光照,减少使用四环素类、氯胺醇类抗生素,这样才能提高猪的抵抗能力。2007年、2008年有“专家”提出猪场过分消毒引起的湿疹也是“圆环病毒病”,笔者觉得中国兽医研究机构的水平不过如此,中国的兽医教授在养猪场的影响力逐渐在下降。 3.随着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管理水平越高,寄生虫性疾病感染逐渐减少,蛔虫病、线虫病、弓形体、密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球虫病在目前只是偶有发生,但是许多兽药厂仍然推荐在空怀母猪阶段连续添加15天磺胺氯哒嗪钠,其用意可想而知。 三、研究规模化猪场条件管理性疾病发病重要性 规模化猪场的管理是我国养猪水平高低的反映,很多规模化猪场技术人员一直以来对规模化猪场管理性疾病的防治处于盲目阶段,对猪慢性消耗性疾病和急性细菌性疾病混淆视听,没有建立健全药物预防程序,只要是有病就大量使用抗生素防治,看那种抗生素有效就什么疾病都是这些药,甚至很多技术人员“数典忘祖”,对基础兽医传统几乎一无所知。近年来还是老病新发,对老病和基础性疾病还是采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治疗原则。目前我国抗生素发展迅速,营销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营销概念层出不穷,营销手段日新月异,让养猪者眼花缭乱,最后真理变成邪恶,造成滥用抗生素。 中国养猪者近年来为了预防附红细胞体大量使用土霉素粉剂、土霉素油乳剂;为了防治圆环病毒病煞费脑筋,盲目使用免疫球蛋白、黄芪多糖、当归多糖、高价疫苗等严重增加了用药成本;为了防治“蓝耳病-高致病性蓝耳病”不择手段,注射了多少疫苗该发还是暴发;为了防治“呼吸道综合症”大量使用抗生素(如氟苯尼考、金霉素、强力霉素),造成耐药性增加,结果等同于杀鸡取卵;为了防治“免疫抑制性疾病”不知用了多少黄芪多糖和其他中药以及生物制剂。中国养猪者应该研究基础兽医的理论知识还是少吃点亏。
笔者认为规模化猪场管理性疾病的研究是研究诱导管理性疾病的发生原因,提前做好管理细节,减少管理性疾病的发生,减少猪只的死亡意义重大。同时管理性疾病属于急性病,防不胜防,容易造成突然死亡,例如今年在南方发生的猪丹毒、以及老生常谈的链球菌病、梭菌性肠炎、母猪中暑以及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猪肺疫、弓形体,还有就是副猪嗜血杆菌病消瘦死亡等疾病的防治。因此研究条件性管理性疾病是规模化猪场提高养猪工艺必须研究的重要部分,对提高猪场经济效益意义重大和医学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意义重大。 四、规模化猪场管理性疾病诱因分析与防治 广义讲引起规模化猪场管理性疾病的诱因主要为温度、湿度、通风、光照、运动、密度和管理即所谓的“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目前一些饲料公司提出来的新名词,主要是为了推广营养性和非营养性产品的“安全牌”,但是目前我国养猪业存在生物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猪舍温差变化过大而导致猪场发生“高热病”、病毒性腹泻、传染性胸膜肺炎、仔猪副伤寒;通风过度(运输应急)引起猪发生“高热病”和拉稀,通风过少引起猪呼吸道疾病严重以及眼结膜炎;湿度过大(包括滥消毒)引起猪湿疹严重,整群发生,食欲减退,生长抑制;运动、采光过少、密度过大导致猪抵抗能力下降。 猪场还有许多疾病是管理不善造成的。接产的剪刀和器械随便丢导致保育舍内疾病繁多(如链球菌病);仔猪断脐、断尾、阉割、打耳号时的伤口消毒不当引起猪仔猪渗出性表皮炎;因采食锯木灰和猪毛团造成猪的胃溃疡,导致仔猪弓背消瘦,拉黄绿色稀粪;湖南岳阳和冷水江市某猪场老板反映仔猪产后两天严重拉稀,实际是由于母猪缺水引起,前者在冬季由于寒冷,后者是水龙头安装错误造成脂溶性奶引起仔猪下痢;2007年5~7月份天气炎热导致产子母猪高温中暑死亡严重;猪舍地面坚硬、猪只运动过少、猪体重过大、寒冷潮湿可导致猪的“裂蹄病”;猪场不能及时处理犬猫粪便和灭鼠、灭蚊蝇导致弓形体病严重;猪场大量使用金霉素、氟苯尼考、磺胺氯哒嗪钠等抗生素造成“僵猪”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管理不当和发病后盲目处理乱投医,造成损失严重。我们现在的专业人士总是将管理性疾病都认为是重大传染病不得不引起关注。管理性疾病还包括补铁补硒程序和其他细节操作工艺,细节颇多,但是笔者仅仅抛砖引玉,提供一个思路,更好防治管理性疾病还需要临床技术人员摸索和完善。 五、结论 研究和控制规模化猪场管理性疾病按照“因果”的思维模式和防(防条件)重于治(发病后立即治疗)的原则制定出规模化猪场规范化管理条列,抓住管理细则,严格推理出规模化猪场管理性疾病的发病诱因和严格按照生产工艺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控制猪病,发病猪立即治疗或淘汰的原则,禁止大剂量长时间添加磺胺类、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和氯胺醇、以及四环素类类抗生素“保健”,同时提高猪的抵抗能力,增加养猪效益,这将为我国节约大量抗生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