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有农民朋友来赵县植保站咨询,玉米苗生长参差不齐,个别小苗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叶鞘叶片发黄、干枯的问题。我们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这些发黄、干叶生长缓慢的玉米苗根部都有白色的小虫,是玉米耕葵粉蚧在危害。
玉米耕葵粉蚧主要危害玉米、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及杂草。其隐蔽性较强,早期在根部危害,不容易被发现,尤其大部分农民不认识该虫,且玉米的受害症状与玉米缺钾或缺水缺肥相似,极易造成诊断失误,从而导致为害加重。
近年来发生面积逐步扩大,一般受害株率10%左右,高者达30%以上,对玉米生产构成一定威胁。所以提醒广大农民朋友提高警惕发现后积极进行防治,确保玉米正常生长。
一、形态特征。①雌成虫。全身覆一层白色蜡粉,体长3~4.2毫米,宽1.4~2.1毫米,长椭圆形而扁平,两侧缘近似于平行。②雄成虫。全体深黄褐色,体长1.42毫米,宽0.27毫米,身体纤弱。③卵。长0.49毫米,长椭圆形,初橘黄色,孵化前浅褐色,卵囊白色,棉絮状。④若虫。共有两龄,一龄若虫体长0.61毫米,无蜡粉;二龄若虫体长0.89毫米,宽0.53毫米,体表出现白蜡粉。⑤蛹。体长1.1~1.2毫米,长形略扁,黄褐色。茧长形,白色柔密,两侧近平行。
二、发生规律与危害
耕葵粉蚧除为害玉米外,还为害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该虫1年发生3代,以卵在雌成虫卵囊中,附着在田间残留的玉米根茬上、玉米苞叶内、杂草根部或土壤中越冬。玉米耕葵粉蚧第一代于4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第二代于6月中旬至8月上旬发生,第三代于8月中旬至9月中旬发生。第一代主危害小麦;第二代主要危害夏玉米幼苗,玉米出苗后,卵开始孵化成若虫,而后迁至夏玉米上,以若虫和雌成虫集中在玉米幼苗近地表的茎基部、根部和叶鞘内,吸收汁液密集危害。受害玉米叶鞘首先发黄干枯,玉米茎基部发黑,根尖变黑腐烂,造成玉米生长缓慢,严重时难以结实,造成整株死亡;第三代主危害玉米及高粱。
1龄若虫活泼,没有分泌蜡粉保护层,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2龄后开始分泌蜡粉,在地下或进入植株下部的叶鞘中为害。雌若虫老熟后羽化为雌成虫,雌成虫把卵产在玉米茎基部土中或叶鞘里。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玉米耕葵粉蚧只危害禾本科植物,故可以采用轮作或倒茬,将受害较重的夏玉米地块改种其他双子叶植物。该虫越冬卵越冬时,覆盖在土壤下的卵囊,在土壤湿度过大时,受霉菌感染,发霉腐烂,影响存活,冬季在小麦田间挠冻水,也可减少虫源。加大肥水 精耕细作,中耕除草,结合施肥浇大水改变其生存条件,以控制扩展蔓延。
2、化学防治 发生耕葵粉蚧的玉米田,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采取药剂灌根处理。由于耕葵粉蚧2龄以后的若虫体表附着1层蜡粉,适应性较强,所以防治适期在2龄若虫以前。具体防治方法如下:药剂灌根 用48%毒死蜱1000倍液灌根,每株100-150克,重点喷玉米下部叶鞘处和茎基部,并使药液渗到玉米根部。也可用40%辛硫磷等内吸性杀虫剂500-1000倍液,喷施在玉米幼苗基部或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