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意的骚扰电话,你动了我的睡眠
5月26日晨,看完了欧冠的巅峰对决,困极了,赶紧躺下补觉。源于职业的关系,我从不关手机。不曾想,酣睡正香时,被某品牌售后服务的回访电话给无情的叫醒了,而且还是接连两个,青岛售后一个,总部回访一个……你接着打也行啊,两个电话还相隔了20分钟,两次被吵醒,怒不可言,欲哭无泪,再也睡不着了……我的亲啊,尽管你不知道我是球迷,可你至少知道今天是星期天,星期天大多人都有睡懒觉的习惯,这个回访电话能不能放在下午打?
回访电话,人家无是善意的,可是确确实实变成了骚扰,抢走了偶的睡眠。或许,企业培训真的涉及不到这样的细节。但是,作为训练有素的大企业售后服务人员,工作真的不能机械,多一点点用心,多一点点能动性,就完全可以避免带给顾客这样的骚扰。熬夜看球尽管是个特例,但是,我们平时的工作中这样的情形却经常发生:完全不顾及客户的生活起居规律(比如,很多人都有晚上工作早晨晚起或者夏天午睡的习惯),往往一个电话过去,就骚扰了对方。
骚可以,扰真的就不好了。
二、某某饮料:送到了明星手边,却没有送到嘴里。
“看某某节目,喝某某饮料”。最近,一款大品牌的新饮料傍上了央视的某王牌栏目,除了冠名之外,在节目现场也做了夺眼球的生动化陈列:每位嘉宾面前都摆放着一个组合装:2盒1瓶。把活干到这一步,已经是中规中矩了。但是,作为职业的营销人,活干到这一步,新产品在这个栏目中的出境效果是否真的已经最大化了呢?非也。仔细一瞧,这些饮料没有一个开封的。这就不免让观众产生歧义:这饮料品牌咋这么小气?光是给电视观众看,就不真舍不得给嘉宾大腕们喝一个?或者:饮料是可以喝的,但台上的嘉宾人家压根就不爱喝这玩意!
送到了手边,却没有送到嘴里,这不是营销的最后一公里,而是最后一公分。
三、可以复制的声音VS不可复制的水准
《中国好声音》的一炮走红,引发了多家卫视疯狂跟进……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强音》和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很值得一说。
芒果卫视终归是娱乐选秀节目的老手和高手,尽管《声音》主题被中国蓝抢了先机,但,芒果后发制人,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反观《梦之声》,则不免相形见绌。原因何在?
《梦之声》所请的四位导师,单就个体而言,其量级不能不说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却总感觉差了点什么。到底差了点什么呢?
首先,导师差了形象。导师,作为大牌歌手,站在舞台上热歌劲舞时,无疑是其魅力四射之时,然而,当他们静坐在导师台后只露出上半身时,高矮胖瘦,难免有参差不齐之感,视觉上已经打了折扣,而电视,是视觉艺术;
其次,作为歌手,如果“唱得比说得好听”,那么,坐在导师的位置上,在说的功夫上,无疑是露了自己的短,而电视,又是语言的艺术;
第三,好球员不一定就可以成为好教练。做歌手和演员是大腕,但是,做导师却未必,当球员和当教练,完全是两种能力;
第四,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声音》这样的选秀,导师无是使一个核心要素。导师,除了个人层面的影响力及能力,更重要的是导师之间能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乃至是一个临时团队——只有起到1+1+1+1>4的效果,才能出彩开花,才能夺眼球。而《梦之声》的四位导师,怎么看怎么都不搭……相比之下,《中国最强音》则显然要棋高一筹。
栏目,可以复制,然而,水准,特别是水准背后的审美,想要复制,实在不是一日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