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作为“第五媒体”,不同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它给人带来了个性化空间,让人与人之间心灵距离缩短,让沟通无处不在。短信似水,本无形,却也有形。一个现代企业的老总,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应用短信管理,“放在圆桶我做圆,放在方桶我是方”,让短信成为管理者无形的手、遥控器、第三只眼、粘合剂和小皮袄。
短信=无形的手
哲学家说:上帝在我们左手埋下问题,又在我们的右手留下了方法。其实,短信交流是一只无形的手,一种管理的好方法、解决问题的好工具。
企业有句顺口溜:紧车工,慢钳工,溜溜达达是电工。要管好电工这支队伍,转变这些“油条兵”的工作态度,用“急火炒菜”的办法不行,必须像在炉子上炖老母鸡,慢慢地“熬”。
上班铃声已响过近半个小时。办公室的灯忽闪忽闪了几下,熄了。我心里嘀咕着,供电部门没有通知,难道最近又要“让峰”了?走出办公室,见不远处车间的灯亮着,不时传来一阵阵马达声。可能是办公室电线短路了,我边想边朝配电房走去。
隔着配电房的窗子,只见电工小张一份报纸、一杯香茶,两只脚跷在办公桌上,椅子背都被他靠得斜过去了。坐在他后面办公桌的老丁则双眼微眯打瞌睡。我什么也没有讲,悄悄地离开了。
回到办公室,我用手机给小张发了一条短信:早晨好,我有事请你过来。另外友情提醒,看报请坐好,摔下来,我可要赔你个工伤喽!不一会儿,小张三步并作两步,一溜小跑来到我的办公室,一脸的尴尬。
短信静悄悄。打那儿以后,小张变了,“油条班”一下子也成了“红旗班”。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无形,润物无声”。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的管理者用道理去说服人,有的管理者用“嗓子”去压服人。然而唠唠叨叨地说教,大庭广众之下声色俱厉地批评,哪有一条短信有效。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一定要讲究方法,付出耐心,绝不能大而化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沟通。
“80/20法则”表明,企业内20%的人承担了80%的工作。电工虽不起眼,却是事关企业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岗位。要改变电工队伍的作风,制度固然重要,但是还需要情感沟通。光有制度而没有认同感,就不可能有一以贯之的执行力。用发短信的办法提醒员工,寥寥数语,好比春风化雨,既能润叶养根,又不伤害主干,体现的是另一种关爱。这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石。
短信=摇控器
很多时候,尝试将管理搬到小小的手机上,你会发现文字的深意被无限放大,管理的心境变得无限宽广。
两年前,本公司沿用了10多年的储罐区,因为靠邻厂太近,安全检查部门要求我们限期拆除移装。可是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四个几十吨的储罐像搁浅在沙滩上的铁船,让人望之兴叹。
在我去美国的前几天,好不容易定下一块“风水宝地”,储罐终于又要站起来了。
到美国已是当地时间下午五点多,夕阳西下,而国内却是黎明时分。吃过晚饭,被时差折腾得睡不着觉,我想该是早晨上班的时间了。我掏出手机给机修班长小江用短信写了一封家书:“江班,早晨好!我刚到美国,这里与家里时差有12小时,我在黑夜,你在清晨。这些天你们辛苦了!希望你和伙伴们抓紧将储罐安装好,回来我慰劳你们!向你们致敬!”。
“叮铃——”来短信了,打开一看是小江的:“老总,谢谢你的关心!请放心,我们等着你回来放鞭炮呢!”。我看着短信,又望着窗外满天眨着眼的星星,感到心里特别踏实。
家书抵万金。一条短信家书,不远万里飞回公司,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进一颗小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一条短信,低成本的关注关心,却足以温暖人心。
鲍勃·纳尔逊在《奖励员工的一千零一种方法》中说:在恰当的时间从恰当的人口中道出一声真诚的谢意,对员工而言比加薪、正式奖励或众多的资格证书或勋章更有意义。其实,员工很朴实、很简单。作为一个管理者,有时严肃的话题不一定要严肃地表达,用平实的方法、有效的激励,让员工在第一时间惊喜和感动,意义深远。一条短信就是遥控器,关心员工,关心工作,为的是让维修班长小江抓紧施工,早日完成储罐安装,让他自己督促自己,这比用规定期限、命令督促的效果更好。
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希望自己很重要。管理者用短信制造情商、制造影响力,让员工感到被尊重、被信任,我相信自己也会得到意外收获。
短信=第三只眼
在管理企业过程中,有些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短信却能点破那一层窗户纸,用无声的语言轻易到达对方内心深处。
一天下班前,我特意交代驾驶员小周,明晨六点前,先接丁工程师,后接我,去上海参加会议,不能误点。小周满口答应。
第二天天刚破晓,我就起床等小周。我不时地看手表,六点了,还不见小周的影子。我拨通他的手机,传来了他急急的声音:“老总,快到了!”
为了不耽误时间,我到路口等候。我耐着性子不时地眺望,五分钟过去了,车还没到。我又一次拨通了电话,不耐烦地对小周吼道:“到了什么地方?这个家门就那么难出?”
又过了七八分钟,小周的车风驰电掣般地在我面前嘎然停下。我一看表,整整迟到了20分钟。我板着脸,一言不发钻进车子。刚坐好,丁工程师递过一张面纸:“刘总,先擦一下汗吧,今天的事全怪我!”
我瞟了他一眼,冷冷地吐出了三个字:“没关系。”
“全怪我耽误时间了。年龄大的人喽,消化功能不行,夜里又受了凉,临出门还跑了两次卫生间。”老丁边说边在反光镜上盯着我。
是啊,小周一大早来接人,因为特殊原因迟到了,你连打几个电话发牢骚。其实,你急他比你更急。你不问青红皂白发一顿火,迟到的责任根本不在小周,当然也不能怪丁工程师。我自责,快把肠子悔青了。
赶到会场,我越想越感到内疚,趁还未开会,不由自主掏出手机,给小周发去了一条道歉短信。我心中压着的石头落了地,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
一个企业的老总什么时候都不能把自己当“老板”,老总和员工只是分工不同,人格上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千万不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把部下当做出气筒、下酒菜。在许多时候、许多情况下,都应该藏其锋芒,平等待人。
管理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以权压人、倚势逼人,不关爱员工,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最终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
如果对自己的内疚缺少勇气或错过时机表白,那么试试发短信吧,也许表达真实的自己会变得易如反掌。
短信=粘合剂
短信也是一种管理文化,不仅能改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情感交流的方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拉近亲情、友情、朋友情。
一天清晨,驾驶员小周送我去连云港参加一个会议。车子上了高速公路不足一刻钟,小周喊我:“刘总,前面是我们送货的车。”我抬头一看,还真是。待赶上前去,我摇下车窗,朝货车驾驶员小吴挥了挥手。小吴摁响喇叭,回应我的问候。小周也揿响了喇叭,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招呼着。
车子刚开了几十公里,突然下起漫天大雾,一团一团,由淡变浓。坐在车上,如同上了飞机般腾云驾雾。我叮嘱小周开车慢点儿再慢点儿,心里不由得开始嘀咕:鬼天气,不知有多少车“接吻”了。想到这儿,我连忙用手机发短信:“小吴啊,下大雾了,不要着急,慢点儿开,千万要小心啊……”过了一会儿,随车的营销员来短信了:“刘总,知道了,我和小吴谢谢你的关心,你们也要注意安全啊,祝一路平安!”
“爱”是一根纽带,连接着企业和员工。弗郎西斯说: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一个人来工作,但你买不到人的热情,买不到人的创造性,买不到人的全身心投入。来得恰当比说得漂亮更好。一条亲切的问候短信,像胶粘剂把双方的心紧紧粘在一起,滋润对方的心田,感染对方的情绪,融洽彼此的关系。随着时间的积累,这种富有感情的短信文化,会沉淀为一种难以割舍的浓厚情结,一种不离不弃的深深眷恋。这种凝聚在一个文化共同体内的亲和力,会让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短信=小皮袄
几乎每个人都有帮助别人的愿望。你送出去物质,得到了感激;而我送出去感激,得到了物质。因为我们在互相帮助。企业家既要懂得向员工送物质,还要懂得送出自己的感激。
一天晚上,天空纷纷扬扬飘起雪片,一阵大似一阵。灯光下,我写着日记……
突然,“嘀铃——”来短信了。打开一看,是市气象台发布的暴雪黄色预警,预计未来12小时内降雪达12毫米以上,对交通有影响,提醒注意安全。放下笔,我临窗眺望,狂舞的大雪一点儿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隔窗望去,到处白茫茫的一片。我看着大雪,脑海里满是那些深一脚浅一脚走在上班路上熟悉的脸庞,那些在风雪中摇摇晃晃骑车上班的员工身影……
“丁部长,刚刚发布的暴雪黄色预警紧急通知收到了吗?”我拨通了生产部丁部长的电话。“请你分头用短信紧急通知各车间主任,并转各班组长,明天不上班,请各自做好防范,确保安全!”
“是!我代表大家谢谢老总!”
打完电话,坐在桌前,我想起了委内瑞拉一个异想天开的孩子,给总统查韦斯写的一封信。孩子在信中说:因为每天要起大早去上学,所以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早晨的太阳了。他说自己最大的梦想是,让早晨的时间停下半小时,这样他就能迎着太阳去上学。
孩子的来信深深打动了总统的心,他亲自率领工作组,调查论证那个孩子的上学时间,并作出全国时间调慢半个小时的决定。泰戈尔说:爱的价值高于权力的价值。一个心中装着人民的总统,人民自然会爱戴。一个心系员工的老总,员工一定会心系企业。打破常规,深夜发出临时放假通知,似给员工送去“小皮袄”、送去一股暖流。相信爱心定会融化冰雪。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许多企业采取高薪、福利等物质类的外在激励方法,但员工更需要情感抚慰的内在激励,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句赞扬的话、一杯白开水、一支顺气消疲的香烟、一个临时的紧急通知……关爱员工,要用“心”,而不是用“心机”。
美国奥辛顿工业公司总裁曾提出一条“黄金法则”:关爱你的客户,关爱你的员工,那么市场就会对你倍加关爱。客户是企业的外部客户,员工是企业的内部客户,只有内外兼顾,企业才能获得成功。
爱无定则,爱是一团火、一件小皮袄……
“情感”是一条最好的纽带。没有情感的企业,就像没有湖泊、没有鲜花的沙漠,冷漠、荒凉,死气沉沉。情感,通过短信从手机这边传到那边,能让员工明白彼此间的牵挂,似一缕阳光,似一注暖流,驱散着途中的迷雾,“保鲜”与员工的感情。
短信管理作为柔性管理的新方式,必将打开更为广阔的天地。让我们一起享受“第五媒体”带来的愉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