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晚报》报道,近来相继曝出 “塑化剂”、“速生鸡”等多件食品安全事件,一些行销全国的知名企业成为事件“主角”。理应成为食品安全标杆的大企业为何也会跌跟头?食品安全的风险控制究竟从何入手?
市政协委员纷纷就此拿出提案,建议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接轨,强制实施GMP,设立“消费红绿灯机制”,有计划地对申城市场上所有食品安全危害因素进行科学评估,根据其风险水平提出干预措施,最大限度防止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大企业也“摔跟头”
今年1月,肯德基陷入“速成鸡”风波,来自六合集团的速生鸡被曝养殖过程中添加大量抗生素和激素,并进入肯德基销售。去年以来,以大企业为主角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大企业们究竟怎么了?市政协委员、今麦郎饮品副总陈启刚认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屡禁不止和企业诚信、制度建设有关,其中不乏无心之失。比方说,刚刚曝光的新西兰奶粉检出双氰胺,对于大企业来说,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
“大型食品企业从原材料的购买到产品的输出,涉及的环节多、部门多,只要一个点出问题,就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些管理上有漏洞的企业,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影响面更大。 ”食品行业目前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了节约成本,大量使用没有经过充分职业教育的外包工,其职业技能和负责态度都有所缺失,容易产生纰漏。再加上食品行业竞争大、成本高、利润薄,部分企业会在原材料上动脑筋,使用价格更低的 “新产品”,如用代糖替换白砂糖,这些人工合成的新产品可能存在隐患,一旦爆发就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市政协委员、光明集团董事长王宗南也承认,光明乳业去年频发的食品事件,虽然不是系统性风险,但依旧暴露了管理不善的弱点。 “在食品行业中,大企业风险更大,这是对内部管理的一种挑战。 ”
消除食品安全“内外有别”
食品企业犹如一台轰鸣作响的大机器,怎样管理好它,让每一个螺丝钉都在应有的位置上?市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常务副院长徐玉芳在她的提案中提出建议,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接轨,强制实施GMP应从大企业开始。
徐玉芳表示,“GMP”是英文Good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缩写,中文的意思是“良好作业规范”,或是“优良制造标准”,是一种特别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对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它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
GMP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得到认可并采纳,而在我国,不但GMP不是强制性的,就连 HACCP、ISO9000和14000以及22000等标准也是推荐性的,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埋下隐患。徐玉芳提出,应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GMP,消除食品安全 “内外有别”的尴尬。
“红绿灯”机制警示消费
根据市食安办发布的信息,本市约7成食品来自外地输入,只有3成为地产,相当一部分的食品安全问题来自输入型风险。在做好本地食品生产监管的同时,如何防范外来风险也十分紧迫,台盟上海市委在其集体提案中建议,区别本地和外地产品,建立不同的监管机制,设立“食品消费红绿灯机制”,及时向市民发布消费信息,以作警示。
台盟市委认为,根据食品生产加工供应链的三个环节,应该将食品安全卫生监管的职责相对集中于市农委、市卫生局以及市质检局,并明确各环节的分工,建立健全上海食品安全卫生追溯网,在各个市场的固定地方设置“农产品产销履历资讯查询系统”。 “监管时,将上海本地产品和进入上海的外地产品分开,本地产品建立严格的“农产品产销履历(TAP)”,外地产品要与所在省(市)沟通,建立相对简单的 “农产品产销履历(TAP)”,分别标以不同颜色、字符区别;在各个市场的固定地方设置“农产品产销履历资讯查询系统”,供任何人查询。
根据当前情况,定期联系相关专家,着手建立上海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风险分析体系,有计划地对上海市场上的所有食品安全危害因素进行科学评估,根据其风险水平提出干预措施,及时通过“食品消费红绿灯资讯网”等渠道,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在资讯网上,专家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予不同的信号提示,消费者只要上网查询,就可以了解所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