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来源各不同
来自植物
来自植物的药物很多,它占药物的大部分,并且治病的历史很久。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十分重视植物的防病治病作用。据记载,早在公元前234年至223年,就有用草药治病的文字记述。植物药的成分复杂,含有效成分十分丰富,如称为生物碱的含氮的碱性有机物、各种有机酸、可被稀酸或酶类水解的化合物、挥发油、单宁酸与氨基酸等。在自然界中,药用的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来自动物
不少动物都可以入药,有防治疾病作用。公元六世纪问世的《本草经集注》收集的760种药物中,就有“虫兽”一类药物即动物药。
人类采用某些动物的器官组织入药,或以动物的某些分泌物、排泄物与体液入药,其中不少含有氨基酸、消化酶或激素的成分。
来自矿物
一部分药物来自矿物。古代文献称这类药物的来源是“玉石”。如今日广泛应用的石膏、硫磺、氯化钠、芒硝(硫酸钠)等,种类很多,其效用各异,主要 成分为各种矿物元素。
化学合成药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采用人工化学合成的药物愈来愈多。如各种磺胺类药物、呋喃类药物、抗菌增效剂、某些维生素类和激素类药物等等。其成分相当复杂,分别用于抗菌、消炎和调节某些生理机能等。
通过某些微生物的培养获取的物质,可以防病治病
如目前广泛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许多传染病。
不良反应有多种
副作用
是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适反应。有些药物选择性低、药理效应广泛。利用其中某一作用为治疗目的时,其他作用变成了副作用。如用阿托品作麻醉前给药,主要目的是抑制腺体分泌和减轻对心脏的抑制,其抑制胃肠平滑肌的作用便成了副作用。由于治疗目的的不同,副作用又可成为治疗作用,如马痉挛疝可用阿托品缓解和消除疼痛,这时抑制腺体分泌便成了副作用。副作用一般是可遇见的,往往很难避免,临床用药时应设法纠正。
毒性反应
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称毒性反应。大多数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仅毒性反应的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用药后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称急性毒性,多由用药剂量过大所引起,常表现为心血管、呼吸功能的损害。有些在长期用药蓄积后逐渐产生的毒性成为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多数表现对肝、肾、骨髓的损害。少数药物还能产生特殊毒性,即致癌、致畸、致突变反应(简称“三致”作用)。此外,某些药物在常用剂量时也能产生毒性,如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氨基糖苷类有较强的肾毒性等。药物的毒性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应该设法减轻或防治。
变态反应
又称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的障碍或组织损伤。药物多为外来异物,虽然不是全抗原,但有些可作为半抗原,如抗生素、磺胺药等与血浆蛋白或组织反百结合后形成全抗原,便可引起机体体液性或细胞性免疫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