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白血病虽不是急性传染病,但常常可在养鸡业上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失。在自然条件下,以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最为多见。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广泛存在于鸡群中,一般呈散发性,偶尔也引起产蛋鸡群的严重经济损失,有的死亡率达23%,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
鸡白血病毒(ALV)是一种反转录病毒,类似于人的艾滋病毒,但不感染人。这种病毒不耐热,不耐酸、碱,对外界抵抗力弱,,主要经感染鸡的粪便、分泌物等排泄,污染鸡舍笼具、用具等。一旦养鸡环境被污染,加上消毒不彻底,会造成不同批次鸡群的连续感染。这种疾病的传染方式分为垂直传播、水平传播、医源性传播(接种被白血病感染的疫苗)、雌雄翻肛鉴别、人工授精、注射疫苗药品、饲养于被污染的鸡舍中等途径。但不论在哪种情况下,都将产生持续感染,并不断释放病毒。
根据囊膜糖蛋白抗原性,将ALV分为A、B、C、D、E及J等亚群。病毒粒子近球形,直径为80~120纳米,由外部的囊膜和内部的电子致密的核心构成,核心直径约45纳米,位于病毒粒子中央。病毒囊膜外有放射状突起。病毒以出芽方式从胞膜释放。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敏感,56度30分钟可使之灭活,在pH5~9之间比较稳定。我国ALV-J在2003年前感染白羽肉种鸡很普遍,现在显著减少,蛋用型鸡过去主要关心经典型白血病,但近4-5年,经常分离到的是ALV-J。J亚型在育雏早期的水平传播能力很强,有研究表明,一个在1周龄内感染ALV-J的鸡群,到5周龄时,其感染率可达到50%。广东,广西的三黄鸡,和山东的地方品系鸡中的肿瘤多分离到ALV-J。
鸡群感染ALV后,不同鸡个体在对病毒血症和抗体形成方面可有四种表现:
Ab-V- 从未感染鸡,抗体病毒都是阴性
Ab-V+ 病毒阳性但抗体阴性,见于感染早期;但也可在垂直感染或早期感染个体造成的持续性耐受性病毒血症
Ab+V- 抗体阳性但病毒阴性,免疫功能正常鸡,在感染的后期,病毒被抗体抑制
Ab+V+ 抗体和病毒血症同时存在,见于一部分垂直感染或早期感染鸡的一定时期。
此病大多在秋冬、春季发生,饲养管理不良,有寄生虫感染时能诱发本病的发生。本病一般散发,能降低鸡体抵抗力的应激因素,例如患寄生虫病、饲料中缺乏维生素E、维生素B、维生素A、维生素K等,都能促进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
患病鸡只的症状主要有:病鸡全身衰弱无力、嗜睡,毛囊出血。鸡冠苍白或发绀,皱缩,偶有发绀、食欲下降甚至绝食、下痢、产蛋鸡停止产蛋、腹部增大,似腹水症,有时可在体表摸到肿大的肝,也有的发生突然死亡。
本病继续发展,可使肺、肠、卵巢、睾丸等器官发生肿瘤,呈淡黄色、灰白色的巨块,与马立克氏病肿瘤病变相似。不同的是,马立克氏病发生于90~150日龄,与白血病的发病日龄不同,法氏囊无结节性肿瘤。白血病不出现神经麻痹, “灰眼”等症状。肿瘤的大小和数量在各器官的差异很大,肉眼可见的肿瘤大约在4月龄以后出现,但通常以肝、脾的病变最广泛。其他器官如肾、肺、性腺、心、骨髓、肠系膜等也见肿瘤。肿瘤病变质软、平滑、闪光、切面灰白色或灰黄色,均匀如脂肪样,很少有坏死灶。结节一般呈球形,但也可能为扁平形;粟粒型的淋巴瘤为多量直径不到2毫米的小结节,在整个器官的实质中均匀分布;弥漫型的淋巴瘤使器官的体积显著增大,如肝脏可比正常增大好几倍,重量也可增加几倍,色泽变成灰白色,质地脆弱,肝脏变化是淋巴性白血病的一个主要特征,所以过去称之为“大肝病” 。
对于ALV的防控,我国目前尚无商品化疫苗,只能靠对种鸡群的净化。我国海关严防ALV从国外传入,对进口祖代鸡严格检测。中国农大教授陈福勇对各批次进口海兰祖代种鸡连续7周抗原检测结果表明,海兰祖代种鸡未发现ALV。华牧公司对100万套海兰父母代种鸡进行2%抽样,经检测,未发现ALV。那么本病为什么在我国蛋鸡养殖行业如此普遍?究其根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国呈现“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不同鸡群饲养过于密集,很难克服鸡只横向传播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内疫苗很多不是由SPF鸡蛋生产的,疫苗产品中含有各种抗原,养殖户给鸡体免疫其实就是接种病毒,从而造成各种疾病泛滥。
我国目前尚无商品化疫苗防控ALV,地方鸡的品系和种群数量太大,蛋鸡产业迫切需要升级改造,打破“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向“科学布局、适度规模、分散饲养、全进全出”的模式发展,这样才能打断疫病传播链条,使蛋鸡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要谨慎使用国产疫苗,防止各种病原通过疫苗传染给鸡群,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ALV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今年国家将在ALV方面启动一项农业行业科技项目,将投入一千多万元,对我国鸡群净化ALV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