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影响制粒的因素有原料来源、原料中的水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的含量、容重、物料的结构和粒度等。.
一、粒度:粉料被粉碎得细,有利于水热处理的进行。相反,粒度粗的粉料,吸水能力低,调质效果差。.
二、容重:物料的容重对产量有直接的影响。制成同样的颗粒,容重大的物料制粒时,产量高、功率消耗小。反之,则产量低,功率消耗大。.
三、物料化学成分的影响.
1)淀粉质:不同形态的淀粉质对制粒有不同的影响。生淀粉微粒表面粗糙,对制粒的阻力大,生淀粉含量高时,制粒产量低、压模磨损严重。生淀粉微粒与其它组分结合能力差,最后产品松散。而熟淀粉即糊化淀粉经调质吸水后以凝胶状存在,凝胶有利于物料通过模孔,使制粒产量提高。同时凝胶干燥冷却后能粘结周围的其它组分,使颗粒产品具有较好的质量。质量过程中淀粉颗粒在受到蒸汽的蒸煮,及被压模、压辊挤压的过程中部分破损及糊化后,产生粘性,使制得的颗粒结构精密、质量提高。除了与各种淀粉的结构、性质有关外,还与粉料细度有关。所以在以玉米、高粱为主要原料时,制粒前应注意粉碎粒度。.
2)蛋白质:蛋白质经加热且变形,增强了粘结力。.
3)油脂:原料中所固有的油脂因在制粒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不致使油脂榨出,所以对制粒影响不是很大,而外加油脂对制粒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影响。物料中添加1%的油脂,会使颗粒变软,并且会明显地提高制粒产量,会降低压模、压辊磨损的效果。但制粒前原料含油量高,所得颗粒松散。制粒前油脂的添加量应限制在3%以内。.
4)糖蜜:通常添加量小于10%,可作为粘结剂,对增强颗粒硬度有好处,其效果取决于物料对糖蜜的吸收能力。.
5)纤维质:本身没有粘结力,但如纤维质太多,阻力过大,则产量减少,压模磨损快。粗纤维含量高的物料,内部松散多孔,应控制入模水分。如水分过高,温度也高,则颗粒出模后会迅速膨胀而易于开裂。.
6)热敏性原料:加某些维生素、调味料等遇热易受破坏的物料制粒时,应适当降低制粒温度,并需超量添加,以保证这些成分在成品中的有效含量。.
四、粘结剂某些饲料中含有的淀粉质、蛋白质或其它具有粘结作用的成分不多,难以制颗粒。因此需加粘结剂,使颗粒达到希望的结实程度。.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在制粒过程中有什么理化变化:.
蛋白质:.
物理变化:会使蛋白质呈现蛋白质水溶性性降低的趋势,对不同品种的原料由于其蛋白质含量的不同在制粒条件下水溶性的下降程度也不同。总的趋势是蛋白质的含量越高水溶性降低越厉害 其次是模糊度 模糊度越大蛋白质的水溶性越小。.
化学性质变化:使蛋白质逐步降,减少了蛋白质在消化道内的水解时间,整个过程中蛋白质的含量基本不变,氨基酸稳定性与效价下降基本不明显。.
碳水化合物:.
物理变化:淀粉吸收水分开始溶解,失去原有的晶体结构。不同原料淀粉的溶胀温度不同,在高温挤压条件下能使淀粉达到要求的淀粉糊化程度,这样的调制工艺能同时取得提高制粒性和营养性的需要,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保护性能和提高饲用效果的功能。.
化学变化:淀粉除了产生膨化外,同时也进行水解,从而为饲养动物的酶促消化提供了更适合的条件。制粒后的饲料卫生指标好,几乎不带任何源病菌。.
脂肪的变化:高温使脂肪酶失活,减少了储存过程中脂肪的水解,提高了稳定性,脂肪酸保护结构支裂的脂肪氧化酶失活,减少了酸化速度。.
维生素:摩擦作用是使维生素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使维生素晶体层遭到破坏,使大量维生素被氧化,压力会严重破坏维生素A等脂溶性的维生素的凝胶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