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杰克·韦尔奇培养了三个CEO终极候选人,最终交棒伊梅尔特而让其余两人离开了GE。而在中国的情景下,类似矛盾的解决方案却常常是“裂土封侯”。江湖文化是所有中国企业很难过的一道坎,更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大障碍。过不了坎的企业,我甚至建议它们不要做大,否则很容易外强中干,甚至形成巨大的泡沫。
江湖文化中,信任是基于人的品行及其他可信之特性,忠诚于人,而非天职。兄弟情义可能远胜于正义。或者说人是否正义倒是其次,如果你悖逆了兄弟情义,将为江湖所不齿。江湖文化反感的是背叛,却不问“背叛”背后的是非。
然而在组织运营时,问题就出现了。人们往往重视对人的判断,和当时当地的“一诺千金”。他们没有多想,如果将来环境发生极大变化,约定双方面对超出预想的财富诱惑时,背信弃义的可能性将有多高。在江湖文化中,制约“违约”风险的主要是个人的江湖品牌、江湖声誉。例如“水浒”中的宋江,如果在关键时刻袖手旁观,那还有何颜面在江湖上行走?比如任志强,他的很多言论体现出那种“老大”的侠义情怀,骨子里究竟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的体系负责,还是仅对目标客户群负责,一般很难分清楚。所以有时候,江湖名声和公益可能是完全重合的。
在今天中国所有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方式背后,都能看到江湖文化的影子。比如当年的联想分拆,在我看来就是中国企业史上的战略悲剧。IT行业里几乎所有的PC公司都要向服务转型,这是一个规律。原本联想有很好的PC+服务的产业结构,但二者却被分拆了。因为杨元庆和郭为都是为联想打拼过来的功臣,如果不分拆,就意味着要让一个人走。这就成了典型的柳传志式的产业结构,不仅为了现实利益,更深层的原因是江湖利益需要平衡。他一定要让跟随他的人觉得他很讲江湖义气。
这种被江湖文化绑架的困扰,连在职业化上已经做得不错的万科也同样有。王石对中国房地产的走向比任何人都清楚,但他很多话不能说,也不愿说,因为他必须对整个江湖负责。我相信汶川地震的捐款事件对王石震动很大。由于一句话有悖江湖文化,就有很多人不饶他。他还会再一次让自己身处被江湖诬陷、身败名裂的境地吗?
中国的江湖文化已经深入各个角落。企业、企业家的任何行为都被迫要对江湖负责。这种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皈依,而不是个人价值为宗旨的制度体系,必然难以持久,它也没有任何终极的价值追求。我相信,在中国至少有200~300年的启蒙过程;如果中国的企业在短期内成为世界领袖品牌,也许反而是个悲剧。
中国企业中,基本上80%都是江湖,这就导致内部管理的江湖化。即便职业化程度较好的互联网行业也难以避免。最明显的就是阿里巴巴,江湖文化非常外化。马云在中国商业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完全扛起了江湖的大旗。
我们常注意到江湖化在公司内部的一些体现,例如老板对我很好,我就玩命干;看领导不顺眼,我就朝九晚五、得过且过;新人至少花三个月时间琢磨人际关系。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组织,成本都是很高的。再例如站队。谁对一个人好一点,另一个人马上就不高兴了,意味着你站到他那个队,所以我要收拾你。这是很要命的。
市场经济就是合作做生意,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这样人际关系才简单。但许多中国企业受不了,它们觉得离开了公司的人就是叛徒,无论如何我不会再接收你。换句话说,江湖文化中的接收成本是非常大的。为了减少内耗,企业家往往扮演家长、裁判的角色。虽然家长制在短期内非常有效,但在长周期来看,在极大的利益诱惑面前,这些制度就会彻底失灵,兄弟感情就会化为“清君侧”,功臣就会变成权臣。
因此,中国的企业不要怕慢,不要怕小。小、慢才有机会做好、做强,迅速做大只会让兹事甚大,倾倒可能就在顷刻之间。今天的效率高不过是一针兴奋剂,于长远却是一瓶毒药。我常对一些顶级的企业家们说,不要只对眼前负责,要对历史负责。中国需要一流企业家,不屈从于江湖的绑架,在战略、管理去江湖化方面做出努力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