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与现代工业文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企业质量文化有其独立的结构特征。这对质量管理思想的学习、移植、变革、实践还停留在简单模仿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建设全面的质量文化任重道远。因为质量文化的制度层面和道德层面无法移植,需要一个艰苦的培植过程。
一个成功的企业,并不完全在于它拥有先进的加工检测设备、工艺技术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最为关键的是在于它的强有力的质量文化、全体员工自发建设企业质量文化的观念。文化,是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意识,它反映了特定人群世代相传的本质特征。而质量则是一种硬性指标,当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缩影时,质量文化便成为不断追溯和探究的源头。培育企业的质量文化,应像金文中对“道”的新解,探索打开五个通道:知道、悟道、行道、修道、传道,不断培育、完善、提升,实践。这是牢固树立质量管理意识,有助于名牌战略长期实施,形成具有质量文化特色的前提。
知 道
培育企业质量文化首先要“知道”。你知我知他知,大家用心建设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大家心中的企业质量文化。要真正知晓企业的质量理念、质量目标、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等,如此才能行好道。
把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用名句、格言写在墙上,印在本本上,花费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宣传贯彻,虽然这些形式是必需的,但是这只能算是“知道”的初级阶段。许多员工并不真正了解企业质量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本来面目究竟又是什么。这种现象可以称为“魂不附体”。也就是说,企业倡导的质量文化与实际情况之间差距较大,感觉不太真实。
这种“魂不附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员工的言行与企业质量文化的理念和准则有差距,言行不一,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二是管理层与员工之间有一道无形的鸿沟,不允许员工的言行举止违背企业质量的理念和准则,但没有方法,只是机械重复地宣扬、强调,造成员工对企业质量文化厌恶、反感,甚至对立。
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的“全员认同管理法”是一种实施之前先“知道”的管理方法。企业在建设质量文化的过程中,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工艺纪律和质量责任制等一系列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制度制定前的学习、讨论到修改,再到全员签字认可后定稿,实实在在,从口头到书面、从抽象到具体、从理念到行动。
企业质量文化要靠制度来烘托,靠氛围来影响,靠细节来体现。只有质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得到全员的认可,才能将理念转化为行动,企业的发展才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悟 道
从“知道”上升到“悟道”,才能领略企业质量文化对企业发展的真正价值,员工的心灵才会真正被企业质量文化蕴藏的能量所触动,形成“荣辱与共”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为了实施“企业质量文化战略”,我们向全体员工征集企业质量方针,最后选定了“一心一意抓质量,真心诚意为客户”这句话,并大张旗鼓给予奖励。采取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培养全员参与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理念,让大家先“知道”,再“悟道”,然后在实践中引导、指导“行道”。让员工自觉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做、该怎么做、怎么去做好,外化于形,内化于心。
几年前的一天,我收到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来的会议通知,要我去贵州参加“室内装饰用胶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讨论制定。我对最新信息往往格外敏感,看罢通知我就意识到:绿色、环保、健康的装饰革命要来了!
果然不出所料,国家新标准对有害物质的限量,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回到公司的当天,我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先让管理层“悟道”,提出对占产品总量70%的溶剂型产品,用新标准改进工艺配方,改变产品以溶剂型为主的现状,并且加快制定以水基型产品为主的战略方针。所有与会者均表示同意。
一个企业家,既要有“一览众山小”的高度,又要有带领团队趟过沟沟坎坎的宽度;既要自己心知肚明、运筹帷幄,又要唤醒全员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在变化中找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坐标。这就是“悟”。
如今的发展趋势,已不再是靠个人努力所能移植、左右形势,而是需要在科学发展中,在大质量意识的环境下适应适变,在变幻莫测中悟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心境,这就是质量文化的最高境界。
行 道
行就是做。质量文化是企业形象的集中体现。企业的质量文化形成发自内心的牢固信念后,还要付诸行动、身体力行,这就是“行道”。培育质量文化、提高质量意识,必须在实践中才能落地生根。
如何把质量管理制度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将企业的质量文化、品牌战略变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并用质量意识丰富质量文化,制造优质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这就好似人走路,必须保持身体平衡。
一天雨后的早晨,一个国外客户来访,我陪他在公司到处看看。
公司院内的花园,被一层薄薄的雾笼罩着,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这是在一条废河上建造的景点。”我边走边介绍,“老外”环顾四周,不时地点下头。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检测中心。“这是产品封样柜,每个批次检测后,灌装前都必须封样编号才能出厂。”
“老外”听得很仔细,突然指着编号03-6-028的封样说:“这批纪录能不能看一下?”我示意检验员翻出批号,递到“老外”手中,整个过程只用了半分钟。看着检测报告单,“老外”竖起了大拇指,连称“OK”。
离开检测中心,我们来到炼胶车间。炼好的胶片覆盖着一层防尘彩塑布,保养清洁的炼胶机压辊闪着银光。
“老外”指着压辊说:“油与胶不融合。辊上有油,如何保证产品安全?如何保证胶片质量?”
我忙让生产科长从工艺箱中拿出一堆工艺胶递给“老外”。“炼辊保养是对设备负责,工艺、工序是对产品负责,这几块工艺胶就是炼胶前用于清理炼辊的。”“老外”看着我,眼里闪着亮光。
第一印象赢得了“老外”的信任,后面的洽谈很顺利。
企业的价值观是员工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文化定式,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源泉,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作用。
现场管理不是装饰品,而是一种环境、一种形象,是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所必需的。质量是生命、是市场,更是企业发展的明天。“老外”突然来访,他既看企业的表象,又看企业的本质。这是寻找合作伙伴的慎重,更是一种成熟。看问题得有一个高度:高度不同,定位就不同;定位不同,要求就不同;要求不同,达到的层次就不同。质量文化在员工心中流淌,就是文化的积淀,明天的竞争力。
修 道
前年10月,我在哈尔滨参加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的一个研讨会。某国有大企业文化处的一位与会者说,他从人事部门调到文化处一年多了,看不到文化如何落地生花,看不到什么结果,一副茫然的样子。
有一个故事:一个即将出嫁的女孩问:妈妈,婚后我该怎样把握爱情?她母亲笑了笑,拉着女孩的手走到一堆沙子旁,从地上捧起一捧沙子,送到女孩面前。女孩惊讶地发现,母亲手中那满满的一捧沙子,居然没有一点儿洒落。接着,母亲将沙子握紧,沙子立即从指缝间泻落下来。当母亲把手张开时,那捧沙子已所剩无几。女孩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你越是刻意去把握,越是想抓牢,反而越容易失去。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企业质量文化建设要像煲土鸡那样,先大火烧(让人人明白),然后用文火煲(循序渐进),最后再加调料(五味调和)。不能浮燥、急功近利,而要“修道”。
一天,国外一家公司发来第一张订单:50桶环保型装饰胶。对于我们这家年产3万吨专用胶的企业来说,50桶似乎是“小菜一碟”。但毕竟这是我们的产品首次走出国门,对这张订单我们还是有点儿诚惶诚恐。
产品刚刚出来,外方技术人员就来到公司,对生产全过程进行跟踪审定。他们对生产工艺和主要原料进行了认真、严格的封样检测。外方技术总监拜格先生对产品的程序管理、封样、外观给予了充分肯定后说:“通过对贵公司的实地考察及对样胶的测试,今天又通过了对产品的审查,我建议,现在就灌装让我们带走。”
“不行!”总质检员小朱接过话。
“为什么?不都好了吗?”拜格先生看着小朱。
“拜格先生,产品虽然已经加工结束,粘度、固含几个指标也检测过关,但它的剥离强度检测需要固化48小时后才能出结果。没有检测结果的产品,我们是不会开通知单灌装的!”小朱认真地解释。
“OK,OK!这是第二批订单,5000桶!”拜格先生递上一张订单。
质量,就是符合要求;零缺陷,就是符合用户、图纸、标准等要求,而不是毛估的框框。经营之路,有许多“馅饼”,也有许多“陷阱”。我们是以一种谨慎、认真的态度,看重质量胜过数量,把第一张订单作为一种“修道”,用始终如一的心态接受测试。而这种牢固的质量意识就是质量管理的前提、质量文化的归宿。
其实,国外公司的慎重和严谨正是一种质量文化的体现。一些企业缺少的就是这种始终如一的心态,心存侥幸、贪大求多,鼠目寸光,只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在市场经济时代,没有绝对不好的事情,只有绝对不好的心态。
质量就是诚信,讲究诚信其实就是企业质量文化的核心。
传 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企业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作为“传道”的管理者,必须是自觉地进行实践和体验,逐步退居二线成为“教练”,帮助企业做好事情;然后再“扶上马送一程”,退到三线成为“裁判”,指导员工做好事情,搭建企业生态平衡链条。这就是企业家的境界,真正的“传道”。
企业质量文化是不是老板文化?这是多年争议的话题。
有一点我是信的,首先应是老板文化。因为每个企业家都想将他个人文化转变成企业文化,而所有企业文化必然凝聚了企业家精神的精髓。这是一定意义上的企业家文化即定位,而员工认同是素质即到位。主题确定下来才有戏唱。
大连企业文化学会李万来教授有个生动的比喻:老板文化和企业文化就如同“和面”,面里有水、水里有面。如果用水代表老板文化,那么水的味道就会决定和出来的面的味道,质量文化就会发生积极的演变。
除了老板,中层管理者有意识地“传道”,更是企业文化这篇大文章中的重要过渡句,是文化力提升执行力的关键环节。中层管理者是骨干、核心,既是管理者,更是一线的执行者、“传道士”。
有“文化力之父”之称的贾春峰教授在我们公司演讲“文化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时,提出了“大家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大家的企业文化。”我在向他讨教企业质量文化时,提出了我的“心质量文化”,即“大家建设心中的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大家心中的企业质量文化”。他赞不绝口,说这几个字加得好,但重要的还是做得好。企业要将个体意识转变成群体意识,形成共识,让全体员工都知道质量管理与质量文化,是生产合格产品的一种方式,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引着每一个员工和每一项行动。要使每个员工都积极投入质量改进活动中,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理念,塑造人人关心质量、创造完美的大质量文化。这不是表面的、形式的,关键在于只有让管理层有意识地“行道”、“传道”,让每一个员工“知道”、“悟道”、“修道”,企业才能走到通往成功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