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1月21日消息,据俄国联邦动植物检疫防疫署(Rosselkhoznadzor)消息称,该国伏尔加格勒州出现了一起非洲猪瘟疫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在1月20号收到了即时报告。
1.规模化猪场猪瘟发生原因有哪些
规模化猪场猪瘟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种猪引进不规范
有些猪场引种,从曾经发生过猪瘟的猪场引进种猪或子猪,虽然这些猪没有什么可见临床症状,但往往体内带有病毒,这样引种时将病原体带进了本猪场。
疫苗方面的原因
疫苗本身质量差,疫苗保存温度不当,如冻干疫苗要求低温保存,在不同温度下保存的日期也不同,如保温不当或过期则失效。
技术方面的原因
器械消毒不严。当场内有带毒猪时,就会使防疫注射变成带毒传播。免疫接种剂量不足,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而获得免疫。漏打疫苗。
免疫程序不合理
接种猪瘟疫苗的母猪产子后,因母源抗体的存在,使子猪吃母猪初乳而获得被动免疫。此时抗体水平较高,如果接种疫苗,使抗体下降反而降低了免疫力,抵抗不住病毒的侵袭而得病。
潜在性感染
猪只感染猪瘟病毒后处于潜伏期时,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此时若接种疫苗,会出现严重反应,产生临床症状,继而发生死亡。
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干扰
一些其他抑制性疾病,如猪圆环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后,有时虽然无临床症状发生,但会抑制猪的免疫力,使免疫注射的猪不能产生坚强的抗体,造成免疫失败。
2.猪瘟频频散发的原因
症状
本病的一般症状患病猪表现为发烧,体温升高到40.5~41℃,持久不退。精神萎顿沉郁,被毛粗乱,畏寒打抖,食欲减退或停食,喜喝脏水,站立行走拱背弯腰,四肢无力,行动迟缓,摇摆不稳喜睡、寒颤、挤卧一堆或钻垫草。耳根、腹部、四肢内侧等处有指压不褪色的紫红色出血点。揩压时不褪色。眼结膜发红,有脓性分泌物。患病猪先便秘,后下痢,恶臭,带有粘液和脓血;有脓性眼屎;有的猪出现神经症状。
猪瘟频频发生的原因
猪瘟疫苗的质量,是完全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病毒基因突变产生病毒血清型差异的现象,也绝不会那么频繁,但是猪瘟仍然频频发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注射操作不规范
猪瘟免疫,注射操作是关键。在一些注射操作不到位的猪场,一年四季各种疫病流行不断,令人防不胜防。下针狠,推药快,拔针急,是很多防疫员注射操作的通病。有的猪场选用的注射针头过短过粗;有的防疫员热衷于打飞针,手抓一把注射器,追着猪只满栏跑。这些常见现象,都是猪场免疫注射工作的大忌。
2 免疫程序不科学
2.1 乳前免疫不恰当出现免疫耐受个体
乳前免疫可使小猪避开母源抗体干扰,产生主动免疫抗体,并可获得对猪瘟的终生保护(赖秀穗和Goieheieier,1979年),我国绝大多数猪场一直采用乳前免疫,但是临床上出现大量乳前免疫失败案例。最近,樊福好从理论角度提到:乳前免疫可能诱发小猪免疫耐受。
①乳前免疫的确存在诱发小猪免疫耐受的可能。只要加强母猪免疫,提高母猪抗体滴度,初生小猪完全不用担心猪瘟野毒感染问题。乳前免疫除了增加无谓的工作量,对猪瘟防治别无他益。
2.2 初免时间过早
母源抗体水平越高,对疫苗的中和作用越大,在母源抗体滴度偏高并衰退缓慢的情况下,猪瘟初免时间过早,很容易造成免疫失败。在加大母猪猪瘟免疫剂量的情况下,小猪母源抗体高,衰退缓慢,是很多猪场都存在的现象。
2.3 抗体监测不到位
很多猪场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只要疫苗打下去,就万事大吉,从未认真考虑过要对抗体进行系统监测。这种状态,很难保证不出现猪瘟流行。
猪瘟流行新特点及病因分析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HC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近些年来,流行发生了较大变化,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由典型转为非典型,并出现了亚临床感染、母猪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先天性感染等。在加大免疫密度,超量、超前免疫,增加免疫次数的情况下,仍不能有效控制,这些现象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及兽医行政管理、防疫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对近些年来猪瘟的流行特点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以下阐述。
流行新特点
非典型猪瘟 又叫温和型猪瘟,发病率、病死率比典型猪瘟低,多发生于11周龄以下(特别是2-4周龄发病多,其次是5-11周龄),而且多呈散发或在局部地区的少数养猪场发生,流行速度缓慢。患猪体温41℃左右,大多数腹下有轻度淤血或四肢下部发绀,耳尖、尾尖呈紫黑色,出现干耳、干尾现象,甚至耳壳脱落。患猪有食欲,但采食量下降,精神欠佳。少数病猪皮肤有出血点,有些有神经症状或腹泻,病程较长。许多病猪抗生素治疗无效。大多数病猪病理变化不太明显,无猪瘟的典型病变。主要变化是:扁桃体充血,出血,化脓溃疡;胆囊肿大,胆汁浓稠;胃底呈片状充血或出血,有的有溃疡;淋巴结肿大,多数见不到大理石样的出血性病变;肾脏、膀胱出血不明显,有的肾脏只能看到散在的小出血点。
繁殖障碍型猪瘟 主要发生于生产母猪,其本身呈隐性感染,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导致胚胎死亡和仔猪的成活率下降。根据感染仔猪日龄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
带毒母猪综合症 又叫猪瘟胎盘感染,感染隐性猪瘟的带毒母猪,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有的仔猪出生后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有的发生呕吐和运动失调,皮肤出现出血斑块,皮下水肿等症状。病仔猪常在2-3天内死亡,致死率很高。一般不发生水平传播,发病率的高低与带毒母猪的多寡有关。本病的剖检病变与典型猪瘟有相似之处,但病变程度较轻。典型病变出现的概率较少,如在咽喉、肾、膀胱粘膜等处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小点,淋巴结出血、充血和水肿,胃肠道有出血性炎症。
晚期侵袭性猪瘟 指感染隐性猪瘟的母猪所产的仔猪。这种仔猪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健康,在哺乳期内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即连续出现病状。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1℃左右,厌食。特征性的症状是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色变成黄色。后期由于肛门失禁,粪便沿着后腿淌下,恶臭异常。病猪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呈紫红色淤血。治疗无效,病程1周左右,以死亡而告终。剖检的主要病变是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大肠段有溃疡,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仅有部分病猪的肾、膀胱粘膜出血。
三、猪瘟的防治措施
种猪场的猪瘟净化
种猪场的猪瘟净化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准备阶段;第一阶段猪瘟带毒调查;第二阶段是猪瘟稳定控制;第三阶段是猪瘟全群净化。
准备阶段:猪瘟病毒抗体监测。进行猪群猪瘟抗体的检测,了解猪群猪瘟抗体水平。母猪群按10%的比例进行采样,种公猪进行全群采样。例如,福建永诚公司猪瘟抗体检测结果:2012年,CSFV(猪瘟)阳性率116/128(82.8%),抗体水平较好,建议定期检测猪群的抗体水平,提高猪群应对猪瘟病毒威胁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给猪群做猪瘟疫苗免疫时,如果疫苗本省不存在质量问题,当猪瘟疫苗免疫之后,猪只的抗体水平没有上升,且二免及三免后抗体水平仍没有上升,则主要是由于在胚胎期接触猪瘟病毒导致先天性免疫耐受,如果留作种猪就会形成胎盘感染→仔猪流行猪瘟→免疫耐受→免疫失败→持续性感染的恶性循环。因此这样的种猪必须淘汰。
第一阶段:猪瘟带毒调查。(1)猪群临床症状观察。在监测和检测手段比较完备的情况下临床症状仍然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猪场以及实验室做监测及检测的方法多是采用ELISA试剂盒的方法来确定抗体水平,而ELISA试剂盒的抗体和综合抗体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在做调查时要考虑临床观察的结果。首先要做好各种数据分析,包括妊娠期间流产胎儿数量,母猪分娩时的弱仔、死胎和畸形胎儿数量;哺乳阶段出现的神经震颤、运动障碍、抽搐等猪只数量;并观察是否有以下症状:保育及育肥阶段猪便秘、腹泻交替出现,腹下、耳和四肢内侧等少毛部位出血、发绀。临床解剖后可见多发性出血位特征的败血症变化;脾脏梗死;淋巴结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外观;肾脏针尖大的出血斑;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肺、膀胱、胆囊均可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出血点或出血斑;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坏死和溃疡变化,呈纽扣状;死产胎儿全身性皮下水肿,皮肤和内脏器官有出血点等上述指标,初步评估猪群猪瘟野毒带毒状况。(2)根据10%抽检的猪瘟病毒抗体监测结果,了解猪群的猪瘟抗体合格率是多少,抗体整齐度、离散度情况。对猪群抗体不合格的猪进行二次免疫(推荐在第一次免疫后56周进行二免),免疫6周后再监测猪瘟抗体,抗体阳性猪保留,阴性猪淘汰。抗体合格率在90%以上,直接进入第二阶段。抗体合格率在90%以下,则进行全群监测。对抗体不合格的猪只,补免猪瘟疫苗6周后,第二次检测,抗体不合格的则直接进行淘汰处理。后备猪入群前进行猪瘟抗体的检测,不合格者不得留种,做育肥处理。所有进入种猪群的后备猪必须要求其猪瘟抗体、猪伪狂犬病抗体水平合格。
第二阶段:猪瘟稳定控制。母猪群抗体合格率控制在90%以上;后备猪入群前进行猪瘟抗体的检测,不合格者补免一次,仍不合格者不得留种,做育肥猪处理。所有进入种猪群的后备猪必须要求猪瘟抗体、猪伪狂犬病抗体合格。并做好种猪群(种母猪、种公猪、精液)猪瘟病毒带毒状况的监测,判断是否含有病原。
猪瘟病毒带毒状况监测方法。对具有繁殖障碍现象的母猪,采集血液,用猪瘟病毒(CSFV-Ag)抗原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直接按种猪群(母猪)10%的比例进行扁桃体采样,种公猪全群采样,经RT-PCR扩增后,鉴别是猪瘟疫苗毒还是猪瘟野毒,必要时测序。分析猪瘟病毒带毒情况。
猪瘟疫苗注射后42天,开始产生抗体。猪瘟的野毒,至少采样为25%。
第三阶段:猪瘟全群净化。中国目前猪瘟净化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能区分疫苗毒抗体和野毒抗体。
种猪群检测:随实施净化的种猪群(种母猪、种公猪)进行逐头采取扁桃体样本,进行猪瘟病毒检测,阳性种猪的淘汰。后备种猪的监测与补充:对后备种猪采取扁桃体样本,进行逐头检测,阴性者作为补充的后备种猪,同时要求抗体检测合格。引种监测:在实施猪瘟净化,从国内引进的种猪采取扁桃体样本进行检测,阴性者合群。
种猪群的再监测与净化效果分析。初步净化1年后,在育肥猪群中设立不免疫的育肥哨兵猪(要求猪瘟抗体阴性)。育肥哨兵猪的数量为每个生产线30头猪,分散在不同的猪栏。1个月后进行猪瘟抗体检测,抗体应为阴性。一年后,设立非免疫母猪哨兵猪(要求猪瘟抗体为阴性),哨兵猪占母猪数量2%-3%,或最低为10头母猪,也可固定一定数量的非免疫母猪哨兵猪,循环使用。不免疫哨兵母猪分别在猪群的配种前,怀孕后40-50天,80-90天,产后2周分别采血检测猪瘟抗体,其后代(交叉寄养的除外)于3-4周龄检测,猪瘟抗体均应为阴性。
母仔断奶时进行猪瘟免疫的注意事项
断奶时母猪与仔猪同时免疫的方法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在生产上也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仍然有部分猪场出现免疫失败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许多规模猪场都采取了早期断奶技术,仔猪断奶时间在21~28日龄。在这种饲养管理模式下,采用断奶时母猪与仔猪同时免疫的方法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1)母猪在断奶时免疫,正常情况下,其体内的抗体经过140~170天到下次分娩、哺乳时已衰退到很低,所产仔猪的母源抗体相应也比较低。如果母猪出现繁殖障碍问题,如流产、死胎、返情,免疫失败问题更为突出。(2)如果母猪的猪瘟疫苗接种剂量比较大,那么其抗体水平将比常规剂量接种时高,所产仔猪在21日龄断奶时接种猪瘟疫苗,可能会受到血液中母源抗体的干扰,继而导致免疫失败。
建议:在采用断奶时母猪与仔猪同时免疫的免疫程序时,最好先测定仔猪断奶时的母源抗体效价,再确定免疫时间和剂量。这一剂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母猪的接种剂量,一是指仔猪的接种剂量。适当提高免疫剂量有利于提高抗体水平,同时加大剂量也可以中和一定的母源抗体。可供参考的免疫剂量为母猪4~5头份,猪2~3头份;仔猪母源抗体在1∶32以上时,以4头份疫苗剂量的免疫效果最佳。
猪场猪瘟的防控措施
当前猪瘟仍是威胁猪群健康的头号杀手,直接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在工作产生中不容忽视。猪瘟病毒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疫病,具有急性、烈性、接触性、隐蔽性传播。随着环境的改变,病毒的变异、野毒携带,毒素的危害,机体免疫系统受损,猪瘟症状更加隐蔽化,常出现混合、多重感染症候。病猪和野毒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恶劣的环境而传播,对母猪可导致繁殖障碍,流产、死胎,对规模猪场危害极大,应引起高度重视。现阐述规模化猪场猪瘟的防控措施及方案:
一、措施与方案:
(一)净化猪场环境、加强饲养管理。
(二)坚持养防结合、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饲养观念,必须坚持免疫与药物保健同步进行。
(三)猪场必须做好种猪抗体检测工作,抗体水平高低,是评价猪群抗体是否合格的标准。对抗体不合格的种猪应加强猪瘟疫苗免疫,四个星期后重新检测猪瘟抗体水平,加强免疫后,猪瘟抗体仍不合格的种猪应予淘汰,防止母源传播,才能使规模化猪场达到净化猪瘟的目的。
(四)做好猪瘟疫苗防疫注射
1、仔猪超前免疫(有疫情的猪场):①仔猪出生后立即注射猪瘟疫苗1头份,2小时后吃足初乳〔占位免疫〕。②30日龄二免。③65日龄三免。④对没有疫情的猪场:断奶后(即:28天)一免,60天进行二免。
2、后备母猪:配种前3星期,猪瘟弱毒苗,肌注6头份。
3、经产母猪:断奶前猪瘟弱毒苗6头份。
4、种公猪:每年春秋各肌注6头份猪瘟弱毒苗。
〔五〕药物保健
1、霉力妥1000g十好孕莱500g〔长期使用〕解除免疫抑制、修复免疫系统生殖系统,清除血液大毒素,保护生殖功能正常运转。
2、优乐欣1000g十霉力妥1000g十维立康500g〔每月7天〕抗菌毒提免抗应激,彻底清除‘底色病’。底色病是疫病的隐形杀手。值得关注。
二、小结:加强饲养管理,,抓好猪群保健与免疫工作。保护肝肾正常代谢功能,防止机体免疫抑制。做好种猪抗体检测,及时淘汰带毒猪,育肥猪全进全出,外购猪群隔离二周观察,净化猪场环境,合理密度。特别是要把“三统一”的营销思维理念,作为全面指导猪场保健工作的重心,指导我们全盘工作。把它当作高档常规保健品使用。才能彻底透析血液毒素,修复免疫系统
猪瘟防治小妙招
眼下又到了猪瘟爆发的季节,猪瘟对整个猪场来说是可怕的传染病,甚至会给农场带来毁灭型的打击。那猪瘟诊断方法有哪些?怎样才能治疗猪瘟?让我们为您解答:
猪瘟俗名“烂肠瘟”,又称猪霍乱,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猪和野猪。
猪瘟的诊断主要看病猪发病特点和发病症状。猪瘟的发病特点一般在自然情况下,只是猪和野猪感染发病,任何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可以发病;此病在任何季节都可以发生。尤其以春夏多雨季节为多。且不按期进行预防注射的地区,一旦发病,在短期内可造成广泛的流行。发病和死亡都很高。在常发地区或注射密度不很高的地区,可呈零星散发。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及皮肤伤口感染。猪只的买卖、运输、尸体处理不当,肉品卫生检验不严,兽医卫生措施执行不力,人、动物和昆虫等都可成为间接的传染媒介,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通过胎盘传染使子猪患病,成为防治中十分棘手的问题。
猪瘟的临诊特点也就是症状是:体温升高到40.5℃~41℃,呈稽留热,有脓性结膜炎,病初便秘,后腹泻;在病猪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指压不退色;公猪有包皮发炎,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混浊液体射出,急性病例,多在1周左右死亡,死亡率可达60%~80%;小猪有神经症状,慢性病例,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病猪明显消瘦,毛焦臁糜,行走不稳。一般病程可达20天或以上,死亡居多。
目前猪瘟的防控主要以疫苗免疫为主,临床上使用的疫苗主要有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和传代细胞苗。这两种疫苗优缺点明显,兔化弱毒疫苗产生抗体速度快,但注射应激反应大,适合紧急免疫;传代细胞苗产生抗体速度较慢,产生抗体滴度整齐,注射应激反应小,适合普免。
一旦发生猪瘟可采取以下方法治疗:
1、将7只蝼蛄捣烂,同120克皮硝一起用温开水调服,每日1剂,连服2-3剂。
2、雄黄2克、朱砂2克、明矾3克、大蒜40克,捣烂加开水过滤,取汁灌服,每日1剂,连用4-6日。
3、用适量生石灰加水搅匀,澄清后加入15克捣烂的大蒜、12片研细的土霉素、25克食盐,搅匀后用纱布过滤,取汁灌服,每日1次,连服3-5天。
在猪群中发现有猪瘟病例,应加强猪场管理,注意圈舍卫生,减少其他致病菌或病毒继发感染,增加消毒的频次,必要时可进行带猪消毒。做好消毒工作可减少患猪治愈所需要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生产收益。
猪瘟超前免疫的正确方法
超前免疫的理论和方法最早由法国的Coitheiv等(1979)提出。他们指出:①母猪在怀孕70天时,胎儿的免疫系统可以对抗原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因为此时其免疫系统已发育成熟。②初生仔猪吃进初乳的母源抗体须经过3小时后才可以在血清中检查出来,6小时~12小时达到高峰。故在出生后立即注射1ml猪瘟疫苗,2小时后再吃初乳,此时的疫苗抗原不致被母源抗体中和。③猪瘟弱毒疫苗无残余毒力,对已具有免疫应答能力的新生仔猪十分安全。
笔者近几年在做技术服务过程中发现部分猪场、养殖户反映猪瘟超前免疫没有效果。通过大量调查,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①近些年来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大面积流行,特别是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如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等),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各地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超标引起的免疫抑制。②胎儿通过胎盘受猪瘟强毒的感染,超前免疫前带有猪瘟强毒,不仅导致超前免疫失败,甚至促使猪瘟的发生。③超前免疫的操作规程不合理,没有落实到位,导致超前免疫失败。
在此笔者就猪瘟超前免疫的操作者经常出现的一些差错及注意事项作一个总结,供广大猪场、养殖户参考。
仔猪不吃初乳前免疫猪瘟。由于母源抗体对主动免疫产生明显干扰,如果超前免疫前仔猪吃入初乳产生抗体,此时再注射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超前免疫时一定要真正做到仔猪不吃初乳,实现完全“乳前”免疫。具体做法是对已到预产期的母猪羊水未破时每隔1小时巡查一次,对羊水流出的母猪要进行蹲守。
仔猪出生后,立即与母猪隔离并注射猪瘟疫苗,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吃母乳。在养猪生产实践中,进行乳前免疫时做到百分之百的仔猪不吃初乳先免疫虽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寒冷的冬天尤其困难,但为了取得好的免疫效果,仍应坚持并大力提倡不吃初乳先注射疫苗为宜。要做到这点,必须做到超前免疫,须由专人负责,大猪场要做到“包干到人”。实在没有做到的最好给这窝猪做上记号,不要怕被追究责任而把猪瘟强行免疫,这点笔者在很多猪场都碰到过,因此猪场领导一定要做好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补救办法:可以对这窝猪在20日龄~25日龄进行猪瘟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