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近年来国产乳业一直在反思并寻找突围之路,“先奶源后市场”、“自建牧场”等发展模式逐渐受到青睐。沿着这样的思路,本土乳业巨头蒙牛、伊利、光明等企业纷纷斥巨资自建牧场,有些企业甚至到海外建厂,抢占国外优质奶源。有业内专家指出,部分国家或地区奶粉限购令对国产乳业并没有实质利好,但这不失为国产乳业重塑消费者信心的机会,同时也是国产乳业冲出突围以求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国产乳业“被迫退让”洋品牌步步紧逼
业内专家指出,国内乳业目前面临三大问题:近年来出现的“三聚氰胺”、“还原奶”、“皮革奶”等安全事件,导致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大大降低;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偏低,饲料成本偏高,导致国内原材奶价格远高于新西兰等主要奶源出口国;洋品牌步步紧逼,尤以婴幼儿奶粉市场为重,洋奶粉在绝对垄断高端市场的同时,还在布局二、三线市场,蚕食国产乳业为数不多的生存空间。
同时,在中国人“大得惊人”的奶粉需求下,除了英国外,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荷兰等地均推出相应的奶粉限购措施。乳业专家王丁棉对记者表示,消费者出境抢购洋奶粉,一方面是因为洋品牌在境内售价很高。目前中国境内是洋奶粉售价最贵的市场。正规渠道进来的同样品牌奶粉,在中国境内进场价格能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多出100%。而消费者在境外购买洋奶粉,即便加上运费,花费往往还要低于国内。所以,很多消费者选择了网购、代购这些模式。另外,在一系列负面消息影响下,国产奶粉陷入了信任危机,消费者宁愿舍近求远去境外买奶粉。
数据显示,在2008年之前的10年中,中国乳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生鲜乳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7.4%,而自2008年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曝光后,乳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生鲜乳产量年均增长率骤降到1.29%。其中,2008年为0.87%,2009年为-0.98%,2010年为1.56%,2011年为2.1%,2012年为1.5%。
一位地方奶业协会人士对记者说,如今的奶业已经不是十年前谁出事谁负责的情况了,而是“一损俱损”,整个行业生产环境恶化,业内如果有2家~3家企业出问题,全行业都会受到波及。
一位资深媒体人士抨击“缺乏信任的国内乳业有些讳疾忌医”,他称,“这个行业比其他行业都要敏感,经常回避问题,很多人本着多说多错少说少错的原则,能不谈就尽量不谈。目前整个行业都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其实适当的信息公开有利于重塑消费者的信任。”
“如果不解决消费者的信任问题,中国乳业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王丁棉在业内有“中国奶业第一炮筒”之称,谈到中国乳业的发展,他言语犀利,一针见血。
市场定价权国外乳业巨头表现强势
调查机构AC尼尔森发布的一份名为《2012年全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销售婴幼儿奶粉385.18亿元,其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2.3%、11.7%、11%和7.7%,合计占据中国婴幼儿奶粉近半市场,且几乎都是一、二线城市的高端市场。
王丁棉指出,洋奶粉在牢牢掌控婴幼儿奶粉一线高端市场的同时,开始布局二、三线城市铺销售网络,国产奶粉的剩余份额也遭到蚕食,国内乳制品企业的生产空间越来越小。对于这种局面,王丁棉直呼,“未来3年~5年内很难改变”。
业内专家认为,国外乳业巨头的垄断意味着对于奶粉定价的绝对话语权。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开始进入集中涨价期,包括美赞臣、多美滋、惠氏、雅培、雀巢、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都在10%左右,频率也从一年一次逐渐变成“半年一涨”,甚至“一季一涨”。在“全民抗通胀”的2011年,洋奶粉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约谈”两个月后仍“顶风”涨价。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指出,洋奶粉敢“顶风”涨价表明在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洋品牌巨头凭借在高端奶粉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有了越来越强的定价权。
新西兰大旱导致奶源供应减少后,洋奶粉对涨价再次蠢蠢欲动。事实上,由于去年新西兰奶源储备充足,今年大旱对奶源正常供应影响不大。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销售和人工成本有所上涨,但也不足以作为奶粉频繁涨价的理由。
“不排除洋品牌有意扩大减产的影响趁势提价。”王丁棉对记者表示,尤其在5月1日起国内实施更严格的进口乳品新规后,下半年洋奶粉涨价恐势在必行。
根据商务部商务预报系统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21日,全国洋品牌婴幼儿奶粉零售均价为200.71元/公斤,相比之下,国产品牌零售均价仅为153.79元/公斤。
王丁棉指出,目前洋奶粉毛利高达60%~85%,净利润达18%~30%,而国内奶粉的毛利一般在30%~40%,净利不足10%。
据西南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李辉介绍,中国现在已成为全球原料奶价格最高的国家。新西兰进口奶粉的价格最低价为每吨2.2万元,目前趋于2.3万元~2.4万元左右,国产原料奶收购价目前为3.5元/公斤光明收购价为4.27元/公斤,远超进口奶粉。
因此,在成本压力下,中国进口奶粉呈逐年递增之势。中国国际乳制品交易会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奶粉进口14万吨,2009年进口31吨,2010年进口48万吨,2011年超过65万吨,市场占有率高达60%以上。2012年,原料奶粉的进口接近60万吨,同比增长幅度超过30%。
自建牧场是中国乳企的唯一出路
“先奶源、后市场,这是中国乳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奶业协会一位负责人表示,乳品企业只有自己运营牧场,从源头到车间全都掌控在自己手中,产品质量才有绝对保障。
“在经历过乳业危机后,自建牧场可能是中国乳企的唯一出路。”蒙牛元老、前蒙牛集团总裁杨文俊也曾表示,奶源的保障在整个乳品业及以奶粉为原料的乳制品产业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再好再规范的企业如果没有奶源的保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会受到限制。
记者了解到,国家也意识到可控的奶源对于牛奶安全的重要性,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信部随之出台了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明确乳制品工业必须要有可控的奶源基地,改扩建项目可控奶源生产鲜乳数量不低于原有加工能力的75%。
从今年3月份开始,农业部畜牧业司、中国奶业协会组织调研组先后赴黑龙江、辽宁、安徽、上海、新疆等地调研各地奶源基地建设情况。
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表示,今年奶业协会将以加快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为抓手,加快奶源基地建设,积极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争取扩大资金,使扶持资金从目前的5亿元增加到10亿元,使国家对奶牛场小区的支持比例从10%提高到20%;鼓励乳品企业和奶农合作社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在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中给予倾斜。
不过,一位奶企负责人表示,由于基地建设投入大、周期长、饲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自建奶源基地积极性并不高。以前,建一个1000头规模的牧场只需1000万元。现在随着奶业标准的提高,建牧场门槛进一步提高,投资动辄上亿元。此外,除高额资金投入外,大型牧场以及超大型牧场的建设对奶牛品种的要求也比较高,目前国内大型牧场奶牛大多为从国外进口品种,年均产奶量为9吨/头,最高可达13吨/头。此外,牧场高端的管理及研发人才也极为稀缺。正是因为门槛如此之高,即便是乳业巨头,对自建大型牧场的投入也比较慎重,目前大多倾向于以合约牧场模式为主,即合资建牧场,以部分资金投入牧场,但垄断奶场的奶源。
李辉指出,目前国内企业自有奶源比例为30%左右,“十二五”的目标是超过50%。由于上游奶源全球性从紧,伴随着乳制品不断递增的庞大需求,对奶源的掌控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点。基于可控奶源的重要性,有竞争力的国内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早已开始布局国内自有奶源。
2012年,伊利继续强化奶源建设与管理,全年投入12亿元用于奶源基地的建设与升级。从2007年~2011年,伊利在奶源建设方面的投入已达74亿元;蒙牛乳业已在奶源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超过40亿元,参股、合建了14座万头以上超大型现代牧场,还将继续参与建设20座到30座超大型牧场,将新增投资30亿元~35亿元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牧场,三年内实现100%原奶由规模牧场提供;光明乳业在武汉投资1.3亿元建设“生态示范牧场”,可饲养奶牛3000头,年产鲜乳1.3万吨。光明乳业的股东上海牛奶集团也在苏北布局了4万头规模的海丰牧场,目前存栏牛突破1万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