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为害一方却被瑞昌村民徐勋荣父子俩用5年变“害”为“利” 如今已建成两个养殖基地,从最初的4头壮大成300头
近年来,随着我国“退耕还林”、“收枪治爆”政策的实施,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然而,在一些边远农村,村民的土铳、猎枪被收缴后,许多野生动物开始大量繁殖,尤其是野猪,繁殖速度太快,给当地村民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危害,有的地方农作物几近颗粒无收。然而,在瑞昌市花园乡南山村上皮坑中古自然村,村民徐勋荣、徐新海父子俩,却变“猪害”为“猪利”。5年前,他们从当地村民手中收购了4头抓来的野猪作为种猪,到目前已经繁殖了近300头野猪,建成了两个野猪养殖基地,第三个野猪养殖基地也正在筹划之中。近日,记者赶赴瑞昌市花园乡对父子俩进行了采访。
小山村里,徐家父子俩养起了野猪
快到中古自然村时,记者发现这是个地地道道的小山村,几乎是四面环山,一条水泥公路弯弯曲曲地不断向前延伸。一到中古自然村,记者发现一大群半大的野猪正在畈上撒欢,尽管不时有机动车在公路上奔驰,但这些野猪却毫无惧色。
“这些野猪,就是中古自然村村民徐勋荣、徐新海父子养殖的,目前已有将近300头了,已经建起了两个野猪养殖基地。”陪同记者采访的南山村徐书记告诉记者。
刚走到徐勋荣父子的家门口,记者还看到一头体型中等的野猪与四头家猪正在屋檐下一起觅食,彼此互不干涉。
5年由一个猪圈变成两个养殖基地
听说记者来采访,正在集镇办事的徐新海特地赶回家。
“我们的野猪目前主要集中在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也开始投放部分野猪,第三基地也正在筹划之中,三个基地共有2000余亩。”徐新海一边将记者带到附近的一处野猪养殖基地,一边告诉记者。记者在该基地看到,沿着山脚四周被竹木栅栏围住,山坡上的杂草,全部被野猪啃光,整个山包就像被野猪拱翻过一遍。
徐新海告诉记者,其父徐勋荣1965年出生,是个地道的农民。2008年,其父花高价从当地村民手中收购了4头捕来的活野猪,由于每头野猪有30多公斤,觉得这些野猪杀了又可惜,于是他们就在村庄附近的中古竹林山的山脚下搭了个猪圈,将它们养了起来。
“野猪不是家猪,野性十足,直接采用圈养的方式行不通,于是父亲就与当地村民商量,把村边的500余亩的中古竹林山承包下来,四周围起了竹木栅栏,就让它们直接在山林里生活,平时适当地添补些饲料。”徐新海告诉记者,“到了第二年,这四头野猪自行配种,竟然生产了好几窝小野猪,让全家人高兴不已。5年后,野猪群到目前已壮大成近300头,这还不包括冬天冻死的几批仔猪。”
变“猪害”为“猪利”,创造了经济效益
在中古自然村的村畈上,记者发现满畈的田地几乎没有杂草。“有了这么多野猪,莫要说杂草,就连树根它们都啃着吃了!”徐新海笑着说,“我们是变‘猪害’为‘猪利’,以前,我们这里的村民靠种田地为生,由于野猪太多,农作物几乎没有收成,我们现在却创造了经济效益。”
“目前市场的猪肉价是26元/公斤,而市场上的野猪肉,高达50元/公斤,明显高于家猪;而养殖野猪的成本比养殖家猪要低,春、夏、秋季几乎不用投料,野草就能吃饱,冬季适当投些玉米、米糠以及蔬菜就行了!”徐新海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不过,野猪生长相对较慢,一头野猪长大出栏,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野猪肉具有肉质鲜嫩香醇、野味浓郁、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徐新海说,不仅如此,中古自然村得天独厚的山林为养殖野猪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让野猪进山觅食的半自然放养方式,不但使野猪肌肉发达、保持野性,还节约了大量的饲养成本。
建立养殖公司,准备扩大养殖规模
徐新海告诉记者,他两年前从福建部队转业,如今他与父亲合作,专门从事野猪养殖,目的就是想把野猪养殖的规模扩大。现在他们成立了公司,公司取名为“康奔野生养殖有限公司”。他与父亲不仅养殖了近300头野猪,还在大山深处养殖了300多头牛。目前,牛主要由父亲负责打理,而野猪由他自己管理。
“中古竹林山是我的第一个野猪养殖基地,第二个野猪养殖基地在易家山,也是500亩,目前已投放了20多头野猪,下一步,我们还将在梅花山圈地1000亩,目前已经与周边村民签了合同,一旦第三个野猪养殖基地建起来后,规模就形成了。”徐新海笑着说,“野猪的市场我不用担心,山东、上海、河南多个地方都有客商前来与我洽谈,要求与我合作!”
“虽然目前野猪还没有对外销售,但他们父子俩的固定资产已达近千万元,成了瑞昌市头号野生养殖大户!”花园乡政府一负责人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