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末到2003年“非典”前,我国暴发了本世纪首次“养羊热”,其特点是“炒种”,以波尔山羊为主的种羊从国外“炒”至中国,在国内从大型种羊场“炒”到中小型种羊场,政府无法制止,媒体大力渲染,行业不能自律,企业极力“炒作”, 种羊价格一路攀升,市场混乱,甚至一些杂交羊也加入“炒种”行列,优秀种羊没有进入生产环节,只是在种羊场间循环周游。“非典”突至,流通受阻,波尔山羊“炒种”停止,价格一路下滑,从“非典”前的十几万、数万、数千元,下跌至不足千元,甚至无人问津。众多养羊企业亏损严重,纷纷缩小生产规模、停产或转产,从此养羊业一蹶不振,直到2007年后升温,2010年加剧,2011年底 “养羊热”再度发生,并呈持续发展态势。
1.原因分析
我国的羊业发展从2003年下半年“降温”,在市场运作下,羊肉价格经历了相对平稳(2003—2005)、略有上升(2005—2007)、大幅增长(2007-2008)稳中有升(2008—2010)、急速增长(2010-2012),之后,价格仍在上扬,还在继续“增温”。据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对全国480个集贸市场的定点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6月份第3周(采集日为6月20日),全国羊肉平均价格50.36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24.1%,羊肉一度被市民戏称为“羊坚强”、“贵族肉”、“贵羊羊”。养羊业也因此兴起并形成“养羊热”,但这轮“养羊热”的特点是全部以规模化商品羊生产为主。其发生原因:
1.1“炒种”造成众多企业退出养羊业。
在“炒种”结束时期,多数养羊者均是在支撑不下去时才陆续放弃、逐步退出养羊业,以赔本而告终养羊。当时价格低迷,羊业发展处于低谷。
1.2养羊比较效益低,多数人不愿养羊。
从2005—2007年期间,生产资料和人工持续涨价,尽管羊肉价格也有小幅上涨,但羊肉生产成本的增加远高于羊肉价格的上涨速度,养羊不如打工赚钱,养羊比较效益低,养殖数量徘徊不前,肉羊发展比较平稳。
1.3禁牧制约了养羊业。
2005年前后,国家在牧区和山区分别采取了禁牧和封山育林政策,对养羊业的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
1.3.1舍饲养羊技术不普及,部分人不敢养羊。
禁牧舍饲后,养殖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养羊者认为,舍饲只是将羊简单圈养,不懂舍饲配套技术,出现了一是饲料营养不能保证。舍饲后养羊户沿用传统补饲的方法,有啥喂啥,直至这种草料喂完为止,所用的饲草、精料品种单一,不进行科学搭配,这种做法不但是巨大的浪费,而且营养不平衡、不全面,导致羊实际摄取的营养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生长缓慢。 二是草料贮存困难。由于舍饲需要大量贮存饲草,一方面给防火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给防止草的霉变带来了诸多困难,发霉的饲草喂羊后不但降低了营养水平,而且还会发生慢性中毒,影响羊的健康。
1.3.2 舍饲养羊成本增加 ,利润空间缩小。
舍饲养羊增加了生产成本。一是饲草饲料成本增加。舍饲后由原来免费使用公用草原变为有偿使用饲草饲料、原来补饲草料开支100~200元/只年左右,增加为全舍饲草料开支的700—1000元/只年,草料成本增加了5~7倍。 二是用工成本增加。养羊舍饲后,由放牧用工转为饲养、清粪和饲草(料)加工用工,用工量增加了2~3倍。此外,人员工资也比原来增加了4—5倍,均增加了养殖成本。 三是防治成本增大。羊舍饲后,其一由放牧自由采食变为按饲喂次数供给草料,易出现暴食,同时羊的运动量明显减少,消化道疾病明显增多;其二舍饲养殖密度增大,互相接触的机会增多,再加上舍饲后草料被污染机会也增多,增加了传染病和寄生虫的发生机会;其三由于饲喂方法不妥、草料营养水平低或互相抵撞,导致羊的流产增多。四是圈舍维护费用增高。舍饲后,必须扩大圈舍、运动场、饲草饲料库等建筑面积而增加投资。此外,羊长期生存羊舍内,必然要抵顶、碰撞羊舍的设舍、饲喂用具等,设施、设备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增加了折旧费和维修费用的开支。这些都增加了养殖成本。
1.3.3舍饲后羊的饲养量在减少。
禁牧后,有4种迹象表明羊的饲养量在减少。一是养羊户减少。禁牧后,由于不能解决养羊的牧草,多数养羊户弃羊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多是老、弱、病、残,不养羊或少养羊,养羊户大幅度减少。农区的多数农户是边打工边耕种,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养羊。 二是户均养羊少。禁牧地区养羊户只能量草留羊,不得不缩小养殖规模。农区的作物秸秆较为丰富,但受劳力、场地和环保等条件的限制,不俱备多养羊的条件。 三是市场出售的羊少。1998—2003年上半年,活羊交易市场生意兴隆,购销两旺。现在羊市上的羊很少或没有上市羊,2012年6月底活羊价格增至26元/kg以上,但难以买到羊,商品羊被羊贩子从羊舍直接收购或育肥或屠宰。四是肉联厂货源不足。多数活羊屠宰厂因货源不足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设备不能满负荷生产,人员去留无法确定,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滑,继续生产困难重重。
羊的舍饲技术不普及,舍饲养羊生长发育不良,养殖成本增加,养羊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养羊积极性下降,羊的生产能力不足。面对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供需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价格急剧上涨,导致新一轮“养羊热”再现。
1.4食品安全增加了羊肉消费量。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猪肉、鸡肉的速生、无味和残留令人担心,吃到有机、绿色、安全的肉品是消费者共同的愿望。羊以饲草为主,一般很少使用含动物性饲料添加剂的精料和抗生素,药物和激素残留量极低,羊的疫病也少,羊肉基本上是符合现代消费观念的“绿色”食品。正因为如此,近几年,羊肉实现了消费地域的扩大、消费季节的延长,羊肉的需求量大增,羊肉价格猛涨,养羊利润空间加大,拉动多数人投身养羊业。
1.5羊的生理特点决定了羊产品不能快速增加。
众所周知,每只可繁母羊一般两年三胎或三年五胎,年提供商品羊为3只左右,且出栏在6个月左右,平均胴体重不足20公斤。由此可见商品羊的生产周期不可能缩短,羊不可能象猪、鸡一样迅速扩群和快速出栏,羊产品的产量不可能近期有大的突破,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羊肉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涨或居高不下的局面不可能近期改变。
1.6扶持政策推动了养羊业。
2009年国家启动了良种肉用绵羊补贴政策,相继启动了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建设;2010年国家开展了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活动,各地出台了扶贫帮困等一系列扶持羊业发展的政策,调动了养羊积极性,吸引了外行业和社会资金进入养羊业,推动了我国新一轮的养羊热潮。
总之,这轮“养羊热”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供求失衡,是由于我国肉羊生产能力不足,供给的增长跟不上需求的高涨所致。它的再度发生,是市场运作、政策调节、消费拉动和羊自身繁殖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
2、引发的问题。
新一轮“养羊热”对我国养羊业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但必然也会引发一些问题。
2.1争种源。
新上马的羊场必然要引种,现有羊场扩大生产规模也要引种,场家争相购买种羊,造成种羊价格上涨。目前种羊的价格比2010年上涨40%左右,并且部分种羊质量不能保证。
2.2争技术。
由于养羊业向标准化规模舍饲方向发展,需要既有专业技术又有管理能力的人才,但是这类人才相对稀缺,难以满足需要。
2.3争场地。
与养猪、鸡相比,舍饲养羊粗放,并且只均占地多,这样又增加了养殖用地面积,也增加了征地难度。
2.4促进羊产品价格波动。
正常情况下,基础母羊中只有30%以下的羊将被当作后备羊留用,其余70%以上的羊会屠宰充斥羊产品市场。而在“养羊热”初期,由于争相购置种羊,将会有大量的基础母羊被当作种母羊留用,减少了市场的供应量,促进了羊产品价格的持续增长。随着“养羊热”的发展,养殖数量的增加,同一时期市场的羊产品的供应量急剧增加,出现供过于求,必然导致羊产品价格下滑,效益下降。因此“养羊热”必然会造成羊产品价格波动,出现“一哄而上,急速而下”的局面,对羊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冲击很大。
3、应对措施。
3.1正确引导。
面对目前的“养羊热”,既不能无原则的“鼓动”,也不能“泼冷水”,引导其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又要应对“曲折的道路”,要多调研,多分析,减少盲目性。此外,正确认识和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把国家的扶持资金当作干好事业的动力和补充,用在刀刃上,发挥更大效益。
3.2科学指导。
对确实具备条件开展养羊者,要指导其充分利用当资源条件,尊重科学,运用政策,引进人才,将良种、良法、良舍和良料有机结合,从基础抓起,扎实推进,稳步发展。
3.3标准化生产。
农业部于2010年启动了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其品种包括肉羊。标准化规模舍饲养殖是目前肉羊发展的基本模式,要在场地选址与规划、圈舍设计和建设、品种引进和利用、生产组织与管理、疫病防控和污物无害化处理方面统筹兼顾,按要求标准组织实施。
3.4适度规模。
规模生产会体现规模效益,有利于标准化生产和先进技术的运用。养羊的规模要与场地面积大小、投资额度、技术力量和饲料供给、无害化处理能力等匹配。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蛮干;要因地制宜,不能脱离实际。切忌为政绩盲目追求省内、国内或世界规模“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