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鸡病发生的原因大多和脾肺肾有关,为了帮助大家更深入理解这三个器官在机体健康的重要性,笔者特根据中医整理资料如下。
肺主一身之气与脾肾为生气之源,是从不同角度说明肺、脾、肾三脏在人体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身之气是指包括脏腑、经络之气在内的全身上下、内外的所有的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是有主持和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
《素问 六节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肺的这一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与气的生成,尤其是与宗气的生成有关。宗气是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聚于肺中而成。《灵枢。邪客》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遂,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因此,肺的呼吸功能正常与否及其吸入清气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宗气的盛衰及全身脏腑组织的功能。其二,与全身气机的调节有关。气机调畅须以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为前提,而肺的呼吸运动本身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肺一呼一吸、交替不已,是维持和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条件。
《内经》中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在五行里,肺与大肠同属金,肺属阴在内,大肠为阳在外。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水谷,传导糟粕。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经的邪气容易进入肺经,肺经的邪气也可以表现在大肠经上。
呼吸正常,则清气得入、浊气得出,宗气生成充足,全身脏腑组织得养,气机升降出入协调通畅。反之,若呼吸运动失常,则清气难入、浊气难出,宗气生成不足,气机升降出入失调,而致变证百出。
脾为生气之源,是指脾为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脾的这一作用依赖于脾主运化的功能。脾将食物消化吸收,变化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至全身。《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即是对脾运化水谷精微,布散全身,维持正常功能的概括。
脾主运化,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能够充养先天精气,并与自然界之清气相互结合构成人体一身之气,从而发挥充养全身、促进各脏腑组织功能正常进行的作用。正如《类经。脏象类》所说:“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医方考。脾胃证治》亦云:“夫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脾气健运,气血化源充足则脏腑得养,机体功能正常;若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脏腑失养,机体虚弱。“元气之充足,皆有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故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肾为生气之源,是指肾为元气生成之源。元气发源于肾,是由先天之精所化,故又名先天之气。元气虽有先天之精所化,但其形成必须赖后天之精充养,才能不断发挥作用。其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而后天之精则源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后、由脾胃运化而形成的水谷精微中、供脏腑应用后剩余的部分,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密切相关:先天之精能推动和激发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则能培育和充养先天之精,两者相互为用,共同构成肾中之精,并化生肾中之气,即元气。
综上所述,肺主一身之气与脾肾为生气之源,是从不同的方面强调肺脾肾三脏对于气的重要性。实际上,肺脾肾三脏相互之间是互助互用、密切联系的:肺司呼吸,“肺为五脏之天”,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地”,后天之“天”“地”相合,共同化生后天之气,故“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肾之气相通,肺主气发源于肾”,故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充养、培育肾中的先天之气,二者互生互用,共同构成一身之真气。此一身之真气通过三焦敷布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腠,发挥其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持人体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皆能影响一身之气的形成,导致气的生成不足,功能减弱,或导致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脾肾气虚等。临床上对于气虚病证的治疗,应从肺脾肾调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