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工业是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粮食转化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饲料的种类越来越多,产量越来越大,对饲料的质量及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人们能够及时、足量地消费到无污染、无药害的安全、优质、营养畜禽产品,就要千方百计地提高饲料的质量及安全性。提高饲料质量及安全性的途径,除了要优化饲料的配方、改进生产工艺外,还要在饲料的合理储藏上下功夫。因为采用合理的储藏技术,不仅可以延长储藏时间、减少数量损失,更重要的是可以使饲料避免霉烂变质及营养功能下降,从而有效的提高饲料的使用价值和饲料企业的经济效益。
1 饲料的储藏特性
饲料的种类比较多,但从其组成和加工过程看,主要有粮油加工副产品和配合饲料。这些饲料由于原料组成及物理形状不同,其储藏特性也有差异,但通常都具有以下的特性。
1.1 淀粉、蛋白含量高,易吸湿返潮
米糠中淀粉含量为37.5~39%,蛋白质含量为15~17%;饼粕中蛋白质含量为30~50%。这些成分均有亲水特性,因此饲料具有较强的吸湿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粮油副产品的结构疏松,空隙度大,也使其吸湿性增强。据实验,在相同的温湿度条件下,麸皮的吸湿速度为小麦的两倍多,而且麸皮的平衡水分也高于其它原粮。例如,在饱和状态时,麸皮的平衡水分可达38~40%,而禾谷类粮食一般仅为20%。饼粕水分含量虽在5~10%,但在储藏期间外层易吸湿生霉。
因配合饲料中也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蛋白质,特别是饲料中的动物蛋白质(鱼粉、骨粉、肉粉、血粉、蚕蛹粉等)原料,吸湿性都很强。
1.2 带菌量大,易生霉变质
由于饲料中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并且在加工过程中经粉碎、蒸汽加热处理,导致营养物质外露,加之水分含量较高,因此饲料中及易滋生微生物,尤其适合霉菌的繁殖。霉菌大量繁殖的结果,不仅会使营养物质严重损失和变质,而且会在某些产毒微生物的侵害下,使饲料带毒,进而危害人、畜健康。
1.3 脂肪含量高,易氧化酸败
粮油加工副产品中脂肪含量较高,如米糠脂肪含量一般在17~18%,新米糠中甚至高达22%。米糠脂肪中含有相当数量的解脂酶。在解脂酶的作用下,米糠中的脂肪易被分解,使游离脂肪酸大量增加。据实验,刚出机的米糠温度为30℃以上,酸价在10以下,经过5天后,酸价上升到15以上;10天后酸价上升到 25以上;20天后则升至35以上。夏季酸价上升最快,出机数天,即可生至80。同时米糠温度也随之上升,并发红结快。脂肪被分解后,酸价增高,质量变差。
1.4 营养外露,易生虫害
加工饲料的原料经机械粉碎后,失去了皮层保护,营养物质外露。因此,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很容易滋生多种储粮害虫,特别是受到甲虫、蛾类幼虫、螨类等害虫的蛀食,导致数量损失和质量下降。
2 饲料储藏技术要点
2.1 控制水分,低温储藏
饲料在储藏过程中的高温、高湿环境,是引起饲料发热霉变的主要原因。因为高温、高湿不仅可以激发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等水解酶的活性,加快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分解速度,同时还能促进微生物、储粮害虫等有害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发出大量的湿热,导致饲料发热霉变。实验证明;15℃以下,害虫呈不活动状态,高温性和中温性微生物的生长受抑制;低于8℃,害虫呈麻痹状态,很少有微生物生长。饲料的含水量降至13%以下时,即使在较高的温度下储藏也鲜有虫霉滋生。因此,在常温仓房内储存饲料,一般要求相对湿度在70%以下,饲料的水分含量不应超过12.5%;如果把环境温度控制在15℃以下,相对湿度在80% 以下,长期储藏也是有可能的。
2.2 防霉治菌,避免变质
饲料在储存、运输、销售和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霉变。大量生长和繁殖的霉菌污染饲料,不仅消耗、分解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使饲料质量下降、报酬降低,而且畜禽食用后会引起腹泻、肠炎而出现消化能力降低、淋巴功能下降等症状,严重的可造成死亡。因此应十分重视饲料的防霉治菌问题。实践证明,除了改善储藏环境以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取物理或化学的手段防霉治菌。
2.2.1 辐射灭菌
饲料经粉碎或颗粒化加工后,都会感染一些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等。美国科研人员将雏鸡饲料用10GPγ射线幅射后,将其置于30℃、相对湿度80%的环境中储藏1个月,霉菌没有繁殖;而未经辐射的雏鸡饲料,在同样的条件和相同时间储藏后发生霉变。辐射饲料可达到灭菌效果,可长期储藏而不变质。
2.2.2 添加防霉剂
饲料用防霉剂是指能降低饲料中微生物的数量、控制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抑制霉菌毒素的产生、预防饲料储存期营养成分的损失、防止饲料发霉变质并延长储存时间的饲料添加剂。国外使用的饲料防霉剂较多,如碘化钾、碘酸钙、丙酸钙、甲酸、海藻粉、柑桔皮乙醇提取物等。据日本科技人员研究,将多种防霉剂混合使用,效果较好,如将92%的海藻粉(裙带菜粉或海带粉)和4%碘酸钙、4%丙酸钙混合,按8%的添加量添加于饲料中,然后置于温度30℃、相对湿度100%的环境下,1个月内不会生霉;而未添加防霉剂的饲料,5天即会发霉;添加其中一种防霉剂的饲料,10~15天会发霉。因此日本将海藻粉、碘酸钙混合后制成高效饲料防霉剂。国内使用的防霉剂较为普遍的是苯甲酸及其钠盐(使用及量不超过0.1%)、富马酸及其酯类(一般使用量在0.2%左右)、丙酸及其盐类、脱氢乙酸(使用量为0.05%左右)。还有将上述防霉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复合型防霉剂,例如美国产的克霉霸就是由丙酸、乙酸、苯甲酸、山梨酸等混合而成。复合型防霉剂抗菌谱广,应用范围广,防霉效果好且用量少,使用方便,是饲料中较常用的防霉剂品种。在饲料中使用防霉剂要注意剂量,剂量过高不仅会影响饲料原有的味道和适口性(一般乙酸、丙酸等有机酸类挥发性较大,容易影响饲料适口性,选用其盐类或酯类效果可能较好),还会引起动物急、慢性中毒和药物超限量残留。另外防霉剂本身的溶解度、饲料储藏环境及饲料污染程度等,都会影响到防霉剂的作用效果。因此,可根据环境和饲料水分含量等实际情况灵活使用防霉剂。例如,在秋冬干燥凉爽的低温季节,饲料水分在11%以下,一般无需使用防霉剂,水分在12%以上就应使用防霉剂;如果饲料含水较高,且逢高温高湿季节,应适当加大防霉剂的用量,以确保较好的防霉效果。鉴于饲料品质的劣变还与营养成分的氧化相关,故此可将防霉剂与抗氧化剂组合使用,从而达到保持品质、延长储期的目的。
2.2.3 使用防霉包装袋
日本科研人员发明的饲料防霉包装袋,可保证所包装的饲料长期不发生霉变。这种饲料防霉包装袋,由聚烯烃树脂构成,其中含有0.01%~0.50%的香草醛或乙基香草醛。由于聚烯烃树脂膜可以使香草醛或乙基香醛慢慢蒸发,而渗透到饲料中去,不仅能防霉,而且因有芳香味,还可使饲料适合动物的口味。包装袋的外层还覆盖能防止香草醛或乙基香草醛扩散的薄膜。在聚烯烃树脂中香草醛或乙基香草醛含量至少为0.01%,最佳为0.50%左右。若含量偏低,防霉性能较差;若含量过高,会影响制膜成型。
2.2.4 化学消毒和辐射结合防霉
前苏联的科研人员认为,对饲料先进行化学消毒,然后进行辐射,不仅灭菌、防霉效果好,而且能提高饲料中维生素D的含量。他们将饲料粉碎到直径约2毫米,再加进相当于饲料重量1.2%的氨水或2%的丙酸或2%的甲酸进行化学处理,并在不断翻动的条件下,每平方米用强度为120千焦耳的紫外线进行照射,可使饲料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能力降低99.8%,长期储存不会霉变,饲料中维生素D的含量也提高到180毫克/公斤,其效果比单独进行化学消毒或单独进行辐射灭菌都好得多。
本篇文章来源于 猪场动力网(http://www.powerpigs.net)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www.powerpigs.net/tech/201207/624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