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深秋,气温不断降低,猪的消化道疾病成为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疾病之一,这类疾病的主要表现是腹泻和呕吐,同时伴有脱水消瘦、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等,有时还伴有体温反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在养猪业中引起猪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营养性腹泻和一般条件因素引起的腹泻,其中传染性腹泻包括细菌性腹泻和病毒性腹泻,危害最为严重,细菌性腹泻包括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和猪痢疾;病毒性腹泻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感染。该病在养猪业中广泛流行,临床上这些疾病有时是单独出现,有时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和感染出现,从而加重病情,若不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会严重制约养猪业的发展,给养猪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将从猪消化器官的特点和生理特征、引发消化道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消化道疾病的类型及临床特点、剖检变化、保健预防和治疗四个方面来进行剖析,希望能帮助养殖朋友解决此类养猪难题。 一、 消化器官的特点和生理特征 口腔是由唇、牙、舌等器官组成, 口腔还有唾液腺, 并有腺体导管开口于口腔中。 猪胃是单胃, 胃接近食道的口称贲门, 接十二指肠口叫幽门。猪胃粘膜上分布许多腺体, 可分为贲门腺区、胃底腺区、幽门腺区和无腺区。各腺区细胞的分泌物混合液, 称为胃液。胃不是传染病常见的原发部位( 除寄生虫外) , 但容易发生多种病变, 如无腺区而角化或者发生溃疡。 小肠小肠的肠管较细长, 从前至后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猪小肠全长16-19m , 各部分没有明显界限。新生的仔猪大部分液体和电解质的吸收主要在小肠。因此, 新生的仔猪对损坏小肠功能的腹泻病原体很敏感, 如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肝和胰肝和胰是重要腺体, 肝制造并分泌胆汁, 胰分泌的碱性分泌液叫胰液, 胆汁和胰液分别是经导管进入小肠。 大肠大肠是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猪的盲肠位于腹部左侧, 结肠成螺旋状盘曲, 围绕六周后移向直肠, 猪大肠全长5-7.4m 。成年猪结肠吸收能力强, 但当结肠受病原体损害会发生腹泻, 如猪痢疾密螺旋体病。 二、秋冬季节消化道疾病发生的原因 1.入秋后,受季风影响,气候变化大,昼夜温差也大,恶劣高温天气依然持续,生猪的应激反应依然较大。 2.发病后,如免疫注射疫苗种类和时机不当,或保健药物、驱虫药物的使用种类和时机不当,导致猪群抗病能力不够。 3.消毒工作理念模糊、意思淡薄、措施粗放。 4.对各类猪群每头猪的每日需水量缺乏了解、饮水相对不足和水质较差;饮水设施陈旧、水管内壁多年未清洗,水质内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钩端镙旋体、弓形体、硝酸盐类、非金属离子类等超标和存在。 5.应激反应:管理因素如分群转栏、断奶、猪群密度、饲喂制度;栏舍及卫生条件如通风不良、降温方法和措施、氨气及有害气体浓度等;不当给药方式引起的病情加剧。 6.饲料品质与猪群营养不良:使用看不见嗅不到的霉变原料;猪群阶段与营养供给不匹配;自配料配方未根据季节变化作相应的调整。 三、猪消化道引发的腹泻发生的机理 猪胃和肠道的功能是营养物质、水等的消化和吸收以及内源性分泌物的再吸收。根据有关资料计算, 成年猪每昼夜分泌的唾液、胃液、胆汁、胰液、大肠液、小肠液等, 总量可达30-35L。在健康状态下, 动物体所分泌的消化液, 在参与食物消化后, 随同已消化的食物成分, 再被吸收回到血液中, 再提供给消化腺细胞, 不断再合成新的消化液, 再分泌, 同时再吸收, 而且不断循环。但由粪便排出的为数极少, 粪便中主要是食物的残渣和多余的水和盐类。因此猪腹泻发生的机理,主要是肠运动增强和消化分泌、吸收机能紊乱。所以, 猪腹泻发生的机理有三个因素: 1.肠运动增强如细菌性毒素、病毒、寄生虫、化学毒素、应激、饲料质变, 可导致消化道发炎, 而且引起胃肠道嚅动增强, 降低食物完全消化及体液吸收的机会, 从而会导致腹泻。 2.分泌异常肠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 它使腺苷酸酶保持活化状态, 不断产生过量的环磷酸腺苷, 导致肠粘膜过度分泌, 使到液体积聚于肠腔而发生腹泻。 3.吸收导演肠绒毛细胞受病毒感染脱落, 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其肠的吸收作用减弱, 而减少吸收日粮中的水分和使制酵素缺乏活性, 但未消化的食物及渗透压的增加, 而且使到猪只发生严重的水样性腹泻。 四、猪消化道疾病的类型、临床特点 1.普通胃肠炎 普通胃肠炎的发生,既有气候突然变化、饲养管理不当、饲料品质不良等原发性因素,又有病菌感染、药物刺激等继发性因素,是临床上十分多见的疾病。主要表现是呕吐、腹泻,呕吐物中混有血液或胆汁,排泄物恶臭,粪便中含有血液、黏液、黏膜组织,有时混有脓液,后期排便失禁,肛门松弛。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因脱水、失盐、酸中毒而致死。 2.细菌性腹泻 秋冬季节是养育仔猪的重要季节,但仔猪却常常因患细菌性痢疾而死亡。细菌性腹泻主要包括痢疾、大肠杆菌病、魏氏梭菌性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副伤寒等多种疾病。日常管理中应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综合鉴别。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在防寒保暖、加强日常管理的基础上提高机体抵抗力和搞好预防保健。 仔猪红痢:初生后1-3日龄的仔猪出现腹泻,多为红痢,即仔猪魏氏梭菌性肠炎。红痢的病原是C型魏氏梭菌,该病的特征是排血便,混有小气泡。 仔猪黄白痢:出生后1周龄左右的仔猪出现腹泻,多为黄痢;10-30日龄的仔猪出现腹泻,多为白痢。仔猪黄、白痢都是由大肠杆菌引起。临床上黄痢的主要表现是拉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稀粪,白痢则拉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绿色糊状稀粪。黄痢和白痢的危害都比较严重,必须提前搞好预防。 仔猪副伤寒:出生后4-12周龄的保育猪出现腹泻,可怀疑是密螺旋体痢疾和仔猪副伤寒。密螺旋体痢疾是由密螺旋体与肠道内特定的厌氧菌相互作用导致的疾病,一般先排黄色或灰色的软便,随后即排水样粪便,粪便中混有血液、黏液、黏膜。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常与猪瘟、猪气喘病混合感染,急性型开始便秘,后下痢,排恶臭粪便;慢性型最常见,初便秘,后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稀便,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碎片。 3.病毒性腹泻 在秋冬寒冷季节, 如果各年龄段的猪都出现痢疾, 但成猪症状稍轻、幼猪发病严重, 就应该怀疑是得了病毒性腹泻, 常见的有轮状病毒病、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以冬春季节严重,各种年龄的猪只都可以感染,7~10日龄仔猪以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而周龄较大或成年猪只几乎没有死亡,但掉膘降低饲料报酬,浪费人力物力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该病是世界性的疾病之一。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主要发生在冬季,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尤以哺乳仔猪最为严重,母猪发病率为15%~90%。可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 猪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包括猪在内的多种新生动物的重要肠道病原。本病多发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等寒冷季节,呈地方性流行,各种年龄的猪只都可感染,感染率高达90%~100%,在流行地区大多数成年猪都已感染而获得免疫,发病猪多为8周龄一下的仔猪,日龄越小的仔猪发病率越高,一般为50%~80%,病死率一般在10%以内。 在寒冷季节,如果不分年龄,各阶段的猪都出现腹泻,但中大猪症状稍轻、小猪发病严重,就应该怀疑病毒性腹泻。以上三种病毒病均以呕吐、排颜色多样的稀粪或水样腹泻为主要特征。预防猪流行性腹泻,应提前接种猪流行性腹泻弱毒疫苗或灭活苗;预防传染性胃肠炎,应在母猪产前45天和15天,肌内及鼻内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1毫升;轮状病毒病没有疫苗,应该搞好常规保健。 五、剖检变化 仔猪黄痢:病理解剖常见颈部、腹部皮下水肿,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体的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严重,小肠次之。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小出血点;肝、肾有小的坏死灶。 仔猪白痢:病死猪解剖可见肠壁薄失去弹性,肠粘膜轻度充血潮红,多伴发点状出血,粘肠道内容物较多,呈水样或泡沫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串珠状。 仔猪红痢:剖检可见病理变化常限于小肠和肠系膜淋巴结,尤以空肠变化最为明显,最急性病例空肠呈暗红色,肠内充满血样内容物,腹腔内有较多的红色腹水。肠系膜淋巴结呈鲜红色。病程长的肠粘膜出现坏死,出血较轻,肠粘膜黄色或灰色,附有伪膜,在粘膜下层、肌层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处有小气泡。 仔猪副伤寒:病理剖检,其特征性病变为坏死性肠炎,有时波及到盲肠、结肠、回肠后段,肠壁增厚,粘膜下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有不规则的溃疡面,淋巴结肿胀,肝肾中有坏死灶。 猪痢疾:剖检可见,病变局限于大肠,急性病例肠壁及肠系膜发生充血和水肿,淋巴滤泡增大。进一步发展后,可见肠粘膜表层坏死,形成假膜,呈豆腐渣样外观,有时粘膜上只有散在的薄而密集的纤维素。肠内容物中混有少量粘液和坏死组织。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胃内充满凝乳块,胃粘膜充血,小肠内充满黄色液体,并有未消化的凝乳块,乳糜管内无脂肪颗粒,肠淋巴结水肿,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到肠绒毛严重萎缩。 猪轮状病毒感染:剖检可见胃弛缓,充满凝乳块和乳汁。主要病变是小肠乳糜管内有不等量的脂肪,空、回肠壁变薄,绒毛中等萎缩,肠内充满黄色或灰白色液体和絮状物。 六.结论 秋冬季节猪腹泻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因素疾病。无论是现代化规模养殖场,或中、小养殖专业户,或散养户,均有发生。全球范围内,由于抗生素的乱用,导致此病也在日益恶化,多呈季节流行性和地方流行性。所以养殖户平时应做好综合保健防控措施,以有效的预防猪群腹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