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猪业快速发展,种猪、仔猪及猪产品流动频繁,旧病未除,新病迭出。传统的老病如:猪瘟、口蹄疫、气喘病等仍然危害养猪业,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猪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等新病不断出现,在加上病毒病和细菌病并发、继发感染越来越普遍,同时还有许多新病原体的出现或老病原体发生变异,改变了病原体与猪体之间原有的相互关系,造成一些猪传染病以非典型或综合征的形式出现,这给猪病的防治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尽管在防治猪病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还是使养殖户的损失很大,
不仅由多种微生物病原体而引起的传染性因素的疾病在猪病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同时营养、管理失宜引起的非传染性因素疾病日显突出,使猪的整体抗病力下降,为病原体的入侵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以致形成了多种致病因子混感,使当前猪病难防又难治。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做一简单阐述。
1、 疫苗免疫失败
①母源抗体的影响:母源抗体对新生仔猪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却又影响预防免疫接种的免疫效果,仔猪母源抗体对主动免疫的消极影响在于血清抗体封闭了抗原决定族和免疫活性细胞。仔猪接种疫苗与存在体液中的母源抗体中和,不能诱发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反应,不产生抗体或仍有一部分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但免疫时间短。猪群中有的获免疫,有的获得不完全免疫,有的不免疫,导致免疫失败。
②疫苗的质量:疫苗保存不当或疫苗过期。
③疫苗选择不当:在疫病严重流行地区,仅选用安全性好但免疫力较差的疫苗品系。有的疫苗有几个不同的品系,不同的品系毒力不同,若首免时选用独立较强的品系,不但起不到免疫保护作用,而且接种后还会引起发病,导致免疫失败。
血清型不同:有的病原微生物有多个血清型,如果疫苗的血清与感染的病毒或细菌血清不同,则免疫后起不到保护作用。
④用活疫苗免疫的同时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会影响免疫力的产生。或用疫苗的同时饮用消毒水;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药物;紧急免疫的同时用抗生素药物进行防治。
⑤盲目联合应用疫苗:主要表现为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的途径接种几种不同的疫苗。
⑥免疫剂量不准:免疫剂量原则上必须按照说明书剂量为准,量不足不能激发肌体的免疫反应。
⑦免疫途径不当:免疫接种的途径取决于病原体的性质及侵入途径。疫苗稀释后使用的时间过长。免疫接种工作不够细:例如采用饮水免疫时饮水不足,进行疫苗稀释时计算错误或稀释不均匀,没有把应接种的猪只全部接种。
⑧早期感染:疫苗从注射到产生保护性抗体以至到达抗体高峰期有一个时间过程,每一种疫苗产生疫苗保护的时间及在动物体内抗体持续时间都不尽相同,如果在免疫前已感染疫病或在免疫后很短时间内感染了疫病。
⑨应激及免疫抑制因素的影响:饥饿、寒冷、过热、拥挤等不良因素的刺激,能抑制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导致疫苗免疫保护力下降。
⑩超强毒株感染:接种时猪群内已潜伏强毒病原微生物,或由于接种人员及接种用具消毒不严带入强毒病原微生物。
2、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使病情复杂化
猪群中发病常常不是某单一病原体引起,而是两种以上病原体共同作用造成的。在多病混合感染中有细菌和细菌病、病毒和病毒病、细菌和病毒病、细菌和病毒与寄生虫或非传染性疾病混合感染,细菌间或细菌与病毒病病原的多重感染十分普遍。如: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型、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和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与伪狂犬病病毒、猪瘟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与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的双重感染。还有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毒三重感染。有时以上病毒病和细菌病混合感染。猪群发病后临床症状复杂,病情严重,难以确诊,治疗效果差。
3、非典型症状出现
最近猪的传染病,大多是以猪免疫系统受损而导致多种细菌并发、继发或复合感染,新病原体的出现或老病原体发生变异,改变了病原体与猪体之间原有的相互关系,还造成一些猪传染病以非典型或综合征的形式出现,如:猪瘟、蓝耳病等。
4、不按疗程用药
有些养殖户当原来的用药正在起效而未从临床上有明显的好转时,急于改换其它药,结果误打误撞,病好了就误认为他改用其他药物很对。
还有不少养殖户为了节约用药成本,用了一两天药,见病情有所好转了,就立即停止用药。疾病从开始治疗到治愈都必须有一个过程。治病的药物不管口服或注射,作用于病原体直至抑制杀灭它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这一过程称疗程。一个疗程一般三至五天。而少数养殖户企图通过加大药量喂服一次或注射一次就药到病除,这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做法。
停药过早,反复发病 结果过了几天病情又加重了,用药成本加大,治愈难度加大了,反复用药往往产生抗药性,最佳治疗期已经耽误过去了,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5、盲目用药导致耐药菌群出现
养殖户怕猪群有病总是长期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如:土霉素、氟苯尼考、磺胺类药物等进行预防,等到猪群发病时再用这些药物效果不佳。细菌的耐药性,它已成为现今药物疗效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最好根据药敏试验选择药物,以提高药物的疗效。但是药物进入体内后有一系列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等极为复杂的过程,这与药物疗效密切相关,所以,实验室的体外药敏试验不能完全代表药物在猪体的效用。如近几年,多地实验室对猪的药敏试验显示,氨基糖甙类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经猪口服用药往往是无效,这是因此类药物经口服后将近完全不能吸收,它除直接对存在于消化道的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外,对其它系统和全身性感染无任何作用。还应注意,细菌对某种药物的耐药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同种的细菌对相同药物的耐药性可有很大差异,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采集到的猪致病性链球菌,有的对青霉素高度敏感,有的则严重耐药,可见细菌的耐药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必须接触的问题。
6、某些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加大
如猪场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支原体病、钩端螺旋体、血液原虫病、绦虫、蛔虫等,这些病原广泛存在于养殖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成为养猪场的常在菌和常发病,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寄生虫的侵袭猪体内寄生虫如蛔虫和绦虫影响猪的健康并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使用勉强合格的日粮时,它们会引起猪营养缺乏症。外寄生虫会引起刺激,导致猪休息不足,抗病力降低,而且它们还会传播病原微生物。
7、饲料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可损害家畜内脏器官生殖系统正常功能,引起免疫抑制,毒素间的加累效应,使其对猪群的危害明显大于单一毒素。轻度虽然不致猪死亡,但可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继发或并发其他细菌或病毒病。
8、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不足
饲喂营养不平衡的日粮,往往会引起一种或多种猪必需的营养成分的缺乏或某种成分过多,这样都会诱发相关疾病的发生。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继发其他细菌或病毒病。由于补营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一天就能补齐的,给正确的治疗带来难度。
9、管理粗放
猪群整体防疫水平低下,病死猪流入市场,养殖环境恶劣,养殖条件及设备不足,舍内通风不良、消毒不勤、密度太大,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管理不善,免疫和药物的使用不够科学等,最终造成难以为猪的健康生存提供所必须的条件。
以上是对病因的初浅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养殖户要维持一个健康能获利猪群,除了要搞好平时预防接种工作,定期的预防保健用药,防止免疫抑制性疾病性疾病的发生和其他疾病的早期感染。还应该对猪病的诱因等知识有所了解,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把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更加有效地提高养殖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