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6月份起,由工信部主导的国内128家乳企重组大幕徐徐拉启,奶粉行业的大洗牌即将开始。尽管重组方案细则尚未正式公布,但整合带来的后果无疑可以用“强者恒强,弱者出局”这八个字来概括。
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国家希望通过奶粉行业的整顿,对生产工艺、自建和自控奶源提出更高要求,“128家企业通过整顿会有一半被清理出去”。
6月中旬,蒙牛收购雅士利拉开了乳粉行业整合的大幕,有传言称下一个重量级的并购将是伊利,伊利可能并购的对象包括飞鹤和完达山。飞鹤相关负责人昨天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拥有100%自控奶源的飞鹤绝不可能被收购,这名负责人表示,飞鹤也在接触考察可以收购的企业,“有价值的企业会考虑收购,收购最看重的是品牌和渠道。”
种种迹象显示,为了撼动外资乳企的霸主地位,国家队已经进场,业内人士指出,国家有意打造几个与外资乳企抗衡的企业,而这将先从龙头企业的并购开始。6月中旬,工信部提出,争取用2年时间,形成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将行业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
链接:
乳企整合大幕拉启 128家企业有一半会被清理出去
国产奶粉迎来转机?
很多国内乳企从恒天然进口奶源,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声音
一名国内乳企从业者的独白:
“恒天然仍值得尊敬”
李慧(化名)是一家国内奶粉企业的公关负责人,同时也是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爆发以来,她几乎每天都在微信好友圈进行直播。“新华社消息,恒天然两批次奶粉在斯里兰卡涉双氰胺”,8月11日,李慧在微信好友群里发了这条消息。
在李慧看来,恒天然“涉毒”对国产奶粉而言,的确带来了机遇,“中国消费者终于意识到国外奶粉并非100%安全”。李慧表示,经过此次事件,消费者不再戴着有色眼镜,客观地看待国产奶粉和洋奶粉,国产奶粉的“黄金时代”也就到来了。
作为国产奶粉的从业人员,李慧内心并没有对竞争对手“涉毒”而幸灾乐祸。相反,她再次看到了洋奶粉企业和国产奶粉企业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恒天然事件对国内奶企是一次难得的借鉴和启迪”,李慧表示,肉毒杆菌不是必检项目,恒天然的自我揭短需要勇气,也给国内奶粉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消费者的知情权非常重要,恒天然这样做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和尊重。”
作为母亲,李慧是国产奶粉的践行者,她坚持给女儿喝自己公司产的奶粉,还无数次向身边亲朋好友推荐自家产的奶粉,并向他们一一解释自有牧场、全程可追溯等优点,不过国产奶粉的尴尬处境没有任何改观,“只要听到是国产奶粉,消费者就自动屏蔽接下来的信息了。”
在李慧看来,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奶粉企业经历了相当长的沉寂期,这段时期,相当部分的企业都意识到奶源的重要性,纷纷建设自有牧场。洋奶粉的质量问题频发给了国产奶粉的反击机会,但“国内品牌要重获信心和市场,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洋奶粉纯净神话破灭
王丁棉:国内奶粉格局不会因此发生大改变
王丁棉的电话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线,从全国各地涌来的电话让王丁棉的手机和家里座机热得发烫。“在每天20分钟的采访里,王老师至少得接三个预约采访的电话。”一名媒体记者这样描述。
恒天然“肉毒杆菌门”、发改委的天价罚单……接踵而至的负面新闻给信奉洋奶粉的消费者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在王丁棉看来,国家发改委开出的6.6873亿元的天价罚单是对近年来频频涨价的洋奶粉的一次警示。近年来,洋奶粉在中国市场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份额和话语权,“从2006年到2012年,这些外资奶粉每年涨价的幅度都超过了15%。”王丁棉表示,洋奶粉近年来以成本上升、配方调整或改换包装等理由,轮番多次上调产品价格,而天价罚单对洋奶粉无疑是一种震慑,它们肆无忌惮涨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回。
而恒天然“肉毒杆菌门”则让洋奶粉百分百纯净的神话破灭。恒天然在8月10日再次宣布,在斯里兰卡召回两批次涉嫌受到农用化学品双氰胺污染的奶粉。接连爆发的质量问题,让恒天然产品“干净、绿色”的形象受损严重。
“政府的各种政策和‘毒奶粉’事件肯定会对洋品牌在国内的销售造成影响。”王丁棉表示,由于洋奶粉接连受到冲击,给国内奶粉品牌带来一定机会,但国内奶粉市场格局不会因此发生较大的改变,“洋奶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