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苗明对本报说,现在生猪出栏价格不断下降,不久前甚至跌到每公斤12元(人民币,下同,约2.40新元),低于每公斤14.40元的回本价格。
养猪场近月持续亏损,让苗明十分懊恼。
这名49岁的养猪场老板感叹,去年养猪高峰期,一公斤猪肉值20元,如今不仅不赚钱,还要倒贴储蓄维持养猪场的生存。
苗明开始对养猪行业失去信心,他说:“身边一些同行已经退出了,我再做几年看看吧。”
自1月下旬以来,中国猪肉价格连续数月下降。数据显示,截止6月5日,平均出栏猪价为每公斤13.24元。
中国过去几年都面对猪价波动的问题。猪价在2009年到2010年期间,连续下滑了18个月。去年又大幅上涨,最高达到每公斤30元,当时掀起的“养猪潮”,造成今天猪肉产品供过于求。
猪肉价格是影响中国物价的重要因素。据荷兰合作国际银行(Rabobank)测算,猪价占了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比例的3.6%。因此,每当猪价处于“波峰”时,消费者都会叫苦不迭,官方的通胀压力随之增大。
为了引导猪肉供应趋向合理,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月推出调控预案,采取调整政府补贴、进出口调节等措施。然而,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表示,中央调控的效果不明显。
个中原因,是中国养猪行业里小型养殖户居多。据了解,全国大约有20万户小型养猪场,其中约六成养殖户年产少过40头生猪。当猪肉价格上涨,养猪利润较大时,小型养猪场往往一哄而上;一旦价格回落,小型养殖户又迅速撤出,造成猪肉供应短缺,酝酿猪肉价格下一轮暴涨。
国外商家加快进军步伐
就在小型养殖户随着猪肉价格波动而忽进忽退的时候,国外商家加快了进军中国猪肉市场的步伐。
中国农业部不久前宣布,英国将进口猪耳和猪蹄等产品到中国,贸易规模预计会增长到每年5000万英镑(约9892万新元)。此外,中国也从美国、德国、 法国等国家进口猪肉。美国《农业周刊》引述数据显示,中国去年生猪进口量为1万5000头,比2002年至2007年期间累计数量多出了2000头。
新加坡食品工业也于两年前同中国企业在吉林省建起综合养猪场,完工后年生产量预计可达150万头生猪。
一些强势企业也开始跨行养猪:钢铁产品制造商武钢不久前宣布投资390亿元来养猪,互联网技术公司网易的养猪场将在今年11月竣工,粮油食品出产商中粮集团也早于2007年建立生猪基地。
大型养殖户获津贴太丰厚
分析师指出,中国政府给予大型养殖户的津贴太过丰厚,小猪场获得较少,可能造成大型猪场垄断生猪市场价格,伤害小型养殖户的利益。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杜丽群对本报说,政府应该引导企业,推出防范措施,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同时要保证在养猪企业并购或重组过程中,不要过于集中在某几家企业,防止垄断局面形成。
杜丽群认为,大小型企业应该并存发展:小型企业能确保农民的基本收入,大型企业则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品质和产量,满足市场日益增加的需求。
她建议小型生猪养殖户联合组成“小团队”,利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无论猪场大小,业主需要让养猪场产业化和现代化,才能保持竞争力。”
中 国是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猪肉产量达5070万吨;生猪出栏总数为6亿6700万头,占全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然而, 近年猪肉价格波动不定,不仅让许多小型养殖户面临生存危机,也导致物价波动,引发通胀风险。由此,一些强势大型企业瞄准这一市场,投巨资跨行养猪。大型企 业与小型养殖场争夺同一块“猪肉”,中国生猪市场由此发生了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