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宣恩县委副书记、县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覃遵国深入珠山、高罗、沙道沟等乡镇调研畜牧业发展情况,指导和鼓励全县基层尤其是广大养殖户规模发展以生猪养殖业为主的畜牧业,为养殖户增收和发展县域经济做出新贡献。
总结全县近几年养猪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面临农村分散养殖逐步萎缩,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重大疫病防控越来越难,环境污染越来越引起关注,采用“4450”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新模式,是山区走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养猪之路的适宜选择。宣恩县畜牧兽医局负责人介绍道。
“四抓”力促发展
农户养猪排放的粪便和污水处理难,一直是宣恩县生猪养殖户和县、乡、村各级尤其是畜牧部门的头痛之事。 近几年来,全州正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践行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的“三州”战略,致力推进绿色繁荣;恩施州畜牧兽医局提出打造“恩施州百亿畜牧产业”规划,以推动全州畜牧产业壮规模提档次增效益。
宣恩县思考着壮大生猪养殖产业、化解猪粪和猪污水处理难的对策与出路。 2008年下半年,看到《半月谈》推介的生物发酵床养猪新技术具有无污染、省水、省劳力等优点,县畜牧局组织专班赴位于荆州的湖北省原种场考察生物发酵床养猪新技术,考察结果令人欣喜;接着,该局派2名技术员到该场学习了一星期的生物发酵床养猪新技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到2009年年底,宣恩县畜牧局在珠山镇上湖塘等地办了10户采用生物发酵床新技术养猪试点。白雪纷飞,寒风呼啸,可10户试点户一致反映:用生物发酵床新技术养猪,保暖、干净、节省劳力。
2009年4月,宣恩县政府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助推全县畜牧业发展,决定开始实施“万户50工程”,即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每户年出栏肥猪50头较适宜,全县扶持1万户年出栏肥猪60万头以上。
为将这项工程具体抓落实,宣恩县畜牧兽医局编制了《宣恩县生猪产业“万户工程”实施规划》,主要通过实施“4450”养殖模式实现,即扶持和指导每户建起40平方米的生物发酵床,年饲养4头能繁母猪,年出栏肉猪50头,以此促推全县年出栏肉猪60万头,并制订了《“4450”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40平方生物发酵床设计图》、《母猪圈设计图》、《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新技术猪舍建筑结构及使用说明》,以此打下规划基础。 2009年4至6月,宣恩县畜牧兽医局在珠山镇的卸甲坝、甘溪、封口坝3个村组织100户实施“4450”养猪模式试点,这100户饲养能繁母猪400头,当年出栏肉猪2000多头。
“4450”养猪模式试点的成功,为全县辐射式推广提供了经验和基础。于2009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县推广“4450”模式养猪。截至2012年5月底,全县有1727户采用“4450”模式养猪,年实现养猪产值1.2亿元。 宣恩县在抓规划的同时,抓好筹措资金,解决农户养猪的经费短缺困难。宣恩县委、县政府整合整村推进村扶贫开发资金、革命老区重点村建设资金、畜牧业专项发展资金、基层农技推广示范资金、乡镇统筹资金等,每建成1户给予2500—6000元项目资金补贴,近3年累计补贴500多万元。
宣恩县搞好技术指导与普及,注重将技术转化为养殖户的养猪动力与基础。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组织人力负责“4450”模式户建设的技术指导,从现场选址、画线、建设过程、生物发酵剂使用、垫料制作与管理、生猪养殖技术指导、建设与验收,全程参与,建设一户,成功一户;加强后续服务,作好垫料的管理与消毒,提高垫料的使用年限;还建设了珠山镇和平150户的示范区、高罗乡板寮村10户的示范点,通过示范促“4450”养猪模式辐射式发展。
与此同时,宣恩县还积极引导养殖户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养猪的组织化程度。到目前,全县共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29家。珠山镇蒙家湾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宣恩县双赢养殖合作社,以其规模养殖场为基地,与周边的“4450”模式等规模养殖户建立合作关系,共同面对市场、统一采购兽药和饲料原料、统一出售肥猪,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提高了效益。 2009年6月,恩施州畜牧局组织在宣恩县召开现场会,在全州推广宣恩县“4450”模式养猪。
模式优势呈现
宣恩县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总结,“4450”养猪模式具有多方面特点与好处。
投资相对较少。1户农户采用“4450”模式养猪,需投入资金1.5万元左右,一般农户承受得起;即使资金短缺有困难,也可通过小额贷款解决,投资相对较少。 易于饲养管理。在饲养过程中,主要是做好母猪、仔猪、育肥猪的饲养管理。宣恩县先后实施了生猪“四改”、“三优”等技术推广项目,多数养殖户掌握了生猪饲养管理技术;母猪饲养数量、每批次饲养育肥猪数量相对较少,容易管理。 降低风险。生猪养殖的主要风险有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宣恩县近年发生的疫情一般是因从外地购猪引起。“4450”模式采用自繁自养,不需从外地购进仔猪,减少了生猪疫病发生的传播源;再者,养殖规模小,免疫、消毒、隔离等容易,有利于生猪疫病的防控;即使发生生猪疫病,也可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和扑灭。 生猪价格时起时落,往往价格大涨时养殖户养猪一哄而上,价格下跌时养殖户损失惨重。“4450”模式采用自繁自养,成本相对较低,而且每批次养殖数量少,生猪价格下跌时损失比养殖大户小,若生猪价格持续下滑,转型也快。 适于山区适度规模养殖。贫困山区农民资金有限,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差,特别担心养猪亏损。“4450”模式具有投资少、易于饲养管理、风险小、效益明显等特点,贫困山区非常适宜采用,通过小户饲养实现全县大规模养殖;同时,山区饲料资源丰富,价格便宜,如土豆、红薯、玉米、蔬菜等全部可实现自产自销,实现就地利用增值。
具有生物发酵养猪法的所有优点。“4450”模式采用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具有省料、省水、省力的“三省”,提高生猪疫病抵抗力、提高猪肉品质的“两提高”,增加养殖效益、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宣恩县还将推广“4450”养猪模式与建设沼气池相结合进行有效利用,猪粪成为沼气池生产沼气的原料,养殖户养殖了生猪,还使用了沼气。
综合效益凸显
据宣恩县畜牧兽医局负责人介绍,“4450”养猪模式凸显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 全县已建成“4450”养猪模式1727户,年增加养殖能力8.6万头,年产值1.2亿元,每头生猪因技术增效50元。2009年至2012年5月,全县“4450”模式出栏肉猪17.66万头,养猪户增加效益833万元;还有间接效益体现在加工流通环节,每头猪增效100元,年增效860万元。万寨乡芷药坪村的谭世绍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生物发酵床,2011年出售肉猪2000多头、仔猪1000多头,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多元,今年前5个月实现销售收入100万元。
每建成1户“4450”模式养猪户,解决1人就业,1727户直接解决农村1700多人就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每户年出栏肥猪50头以上,人均年纯收入2万元;就近解决农村劳力就业,减少了人口流动,方便家庭成员团聚、子女教育、农村老人生活照顾;就地将土豆、红薯、玉米、蔬菜等农副产品作饲料消化,实现就地利用增值,促进农副产品持续集约经营。
“4450”模式解决规模养猪环境污染问题,实现零排放。平均1头猪年减少390公斤猪粪、4吨污水污染;由谷壳、锯末、生物发酵剂等物料做成的垫料与猪粪混合、发酵,使用3—5年,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用于当地水果、茶叶及其他农业生产,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产品质量;另外,饲料粮就地用于养猪,能减少外销的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