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公告
政府目标:双向调控
据中国生猪预警网检测的数据显示,猪饲料成本目前已经处于历史高点。目前配合料的价格为3元/公斤,已经和去年9月份创造的历史高点持平。如果继续上涨,便可创出新的纪录。同时,作为猪饲料主要原料之一的豆粕,目前的价格已经连续10周上涨,涨至3.6元/公斤,同比上涨达8.11%。此外小麦麸、玉米等饲料原料也在同步上涨。 据计算,随着饲料价格不断上涨,一头猪的养殖成本也以每年50元-100元的速度增加。养一头猪从仔猪到出栏的总成本为1500元,现在卖出一头猪的价格基本在成本线上徘徊,根本没有利润可言。 数据显示,4月11日至4月18日期间,全国大中城市生猪出厂价格继续回落,猪粮比价回落至5.95∶1,连续第2周低于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所谓猪粮比价,通俗来讲就是生猪出场价格与粮食(主要指玉米)价格的比值,我国一般将6∶1视作养殖户的盈亏平衡点。 据了解,新《预案》是对2009年初发布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的完善。并且,本次新《预案》的另外一个变化是增加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调控的猪肉储备量。 虽然新《预案》全文没有发布,但将以价格的双边调控作为调控重点。猪肉价格的连续下跌已经引起了监管层高度重视。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某人士透露,经过了为期三年的运行,已经发现旧的预案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旧预案将猪粮比价9∶1-6∶1设为绿色区域不大合理,新《预案》将猪粮比价8.5∶1作为生猪价格过快上涨的预警点,将7.5∶1设为调控目标。 “当然,肉价过高和过低都不是好事,预计新《预案》将同时考虑到养殖户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某负责人表示,当猪粮比价在7.5∶1的水平时,既保证了生猪养殖户的利润,又将价格控制在居民可承受的范围内。 中国生猪预警网某分析师称,双向调控说白了仍然不是市场行为,而过去4年多来的猪价调控措施,某种程度上已经宣告失败。
生猪:仍无时间表
自07年发改委等部门启动猪肉价格调控开始至今已4年多,但成效甚微。2007年猪肉市场的价格一路攀升,当年7月发改委等三部门推出8项措施来稳定价格,国务院也部署促进生猪市场供应等工作。09年初,猪肉价格开始走下行通道,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又出台《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2010年6月,猪肉批发价格跌到每公斤14.55元的谷底,商务部从当年4月到6月开展了连续四批收储中央储备冻猪肉。 尽管监管部门频繁出手救市,但并没有缓解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那么,本次新《预案》能否破解猪肉价格的暴涨暴跌“怪圈”? 四川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某交易员称,由于新《预案》还没有与公众见面,其具体的影响还不好判断。另一方面,以本次猪肉价格下跌为例,其主要原因是猪肉供大于求,而政府收储冻肉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除了政府进行调控外,依靠目前单纯的生猪现货市场已经很难有效规范市场,所以建立生猪期货市场也显得越发必要。”前述人士称,建立生猪期货机制能够分散生猪市场风险,养殖户可通过期货行情把握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从而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减少生猪生产的盲目性。 2009年初,苏州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推出生猪远期交易,随后湖南御邦大宗农产品交易所、重庆生猪综合交易市场、四川大宗电子交易平台也推出了类似的生猪合约报价及交易。 某期货高级投资顾问认为:此类大宗商品平台还有一个别称,就是变相期货。通过大量的投机炒作,一方面为病急乱求医的生猪养殖企业提供了投机平台,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了国内现货价格的理性波动。” 一位接近发改委价格司的人士透露:“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来一两年内还是难以推出生猪期货。”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在生猪期货推出事宜上均持反对意见,这也意味着短期之内的国内生猪价格仍然依赖政府来调控。
欢迎继续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