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又是“牛人”,让领导不放心;能人又是“名人”,让领导不开心;能人又是“直人”,让领导不省心;能人又是“贤人”,让领导不安心;能人又是“犟人”,让领导不顺心。
遇到一个不自信的领导本身就是很麻烦的事情。你不做,他不开心;你做了,但是做不到,他很不开心;你做了,做到了,他也不开心。
岳飞面临的就是这样的一位领导——高宗赵构。赵构是作为靖康之难后仅存的皇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走上领导岗位的。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场战争,这位仁兄很有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当皇帝。自从当上领导便屡受惊吓,先是来自敌人的惊吓,以致惊吓过度失去了生育能力;后又遭受自己人的惊吓——御营军官苗傅、刘正彦举兵起事,逼迫高宗退位,并加以软禁,若没有张浚、韩世忠、刘光世等人,领导权几乎就被颠覆。在这样的惊变之后,赵构肯定对武将更加地猜疑和担忧。
在这样的公司和这样的领导手下做事情,那肯定是很艰难的。除了干事业,还必须拿出相当一部分时间树立形象、维护关系和表达忠诚。有四个基本问题一定要处理好:首先是让权不让权,其次是听话不听话,第三是闪耀不闪耀,第四是依赖不依赖。
那么岳飞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1)能人又是“牛人”,让领导不放心。
有本事的人不听话,关键时刻还讲条件耍态度,这是岳飞被杀的第一个因素。
岳飞和高宗两人关系的转折是在绍兴七年春。宋高宗本已慷慨允诺岳飞指挥除韩世忠和张俊以外的各军,大举北伐,却因张浚和秦桧的说服,取消成命。岳飞愤慨辞职,为亡母守孝。高宗派人请岳飞出山,岳飞坚辞不就,一连发了三道诏书,拖了六天才把岳飞劝了回来。
我想这个时候的岳飞是企图用这种赌气的方式来唤起皇帝的觉悟。但是,此举可以说是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摆明在要挟皇帝。这件事皇帝表面上是宽恕了岳飞,其实他这口气实在难以下咽。后来岳飞向赵构谢罪时,赵构说:对于你的轻率举动,我并没生气,要不然,必有惩处。这就是太祖所说的“犯吾法者,惟有剑耳”。这句话不软不硬,杀机四伏。可以说岳飞的不听话、不服从已经给君臣关系和自己的命运蒙上了阴影。
(2)能人又是“名人”,让领导不开心
宣传自己过度,超越了应有的角色,这是岳飞在做事业过程中一个不应有的疏忽之处。
岳飞太想做事业、立功名,但忘记了背后还有赵构一双审视的眼睛在时时关注着他。岳飞的部队叫“岳家军”,这本身就是个大问题。试想,领导出钱,给职位,给资源,给任命,让你来指挥,而你成立的军队却叫‘岳家军’,这不等于心里没有上级、没有公司,只有自己吗?
事实上,南宋初年,确实由于军事作战需要,很多领兵的大将都坐镇一方,招兵买马,恩威并施,国家的队伍就跟自己家的队伍一样。士兵只听将军的,不听朝廷的。而岳飞的部队所向披靡,每次收复河南失地,老百姓箪食壶浆,来慰问感谢,感谢的是岳飞,感谢的是岳家军。这里边根本没有皇帝什么事儿。
这就好比公司业绩飙升,开个记者招待会,旁边新任命的市场部负责人被记者团团包围,在闪光灯下侃侃而谈,使劲宣传自己获得满场喝彩,领导往那儿一坐却没人搭理,根本没有领导什么事儿,你说旁边的领导该是什么心情?这叫功高盖主,势大压主,犯了大忌。
(3)能人又是“直人”,让领导不省心。
岳飞听说金朝打算扶立宋钦宗儿子当傀儡,就上奏建议丧失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设皇储。宋高宗立即驳回,说武将不应干预朝政。宋史记载,岳飞北伐不成,到首都见到了皇子,我们的岳元帅高兴地说:“国家得到了好领导啊,北伐中兴的大业,就要靠您了。”赵构本来就心虚,之前已经有武将拥立太子废除自己的先例了,这次,实力更强的岳飞起劲地夸皇子,参与接班人事宜,让赵构心惊肉跳。特别是岳飞坦言:“中兴的基业,就在这个新领导身上了!”这句话里边包含的对目前领导的间接否定和对未来领导的期待,令赵构更加不安。在皇储问题上,岳飞的坦诚犯了大忌!
(4)能人又是“贤人”,让领导不安心。
岳飞做事业太无私了,把公司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情完全投入,对上级没有任何要求。这种太完美没有缺点的人反倒让领导害怕。历史上的岳飞的确是既不贪财,也不好色,还不沾酒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给他,被岳飞退回;年轻时岳飞喜欢喝酒,皇上劝了他一次,他从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给他盖房子,他不要,还说:“敌未灭,何以家为?”又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这样一个不爱钱、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家产、不怕死,也不贪财的人,图的是什么呢?难道图我的江山?这让赵构心里怕怕的。忠诚度的核心就是相互的依赖感,而“无欲无求”恰恰影响了这种依赖感,所以反而遭人怀疑,这是岳飞犯的一个错误。水至清则无鱼,有本事的人如果让别人失去了这种依赖感,那么怀疑紧跟着就来了。
(5)能人又是“犟人”,让领导不顺心。
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向来是赵宋恪守不渝的家规。宋朝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行重文轻武,以文制武,使武将受制于文官。只要武将功大、官高而权重,就意味着对皇权构成威胁。南宋初,不得不提高武将的权力和地位,这在宋高宗和文臣们(既有投降派,也有抗战派)看来是权宜之计,一直抱着且用且疑的态度。
赵构在绍兴七年以后,逐步坚定了以战促和的决心。高宗为了取得武将对“议和”的支持,特别赐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大将新的封号和官爵,并提升岳飞为开府仪同三司。升迁本来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执的岳飞坚决不接受,皇帝委曲求全连下三道诏书,他才接受。
但在接受的同时,岳飞自己也连续上表,提出形势不容乐观,应加紧训练士兵,以备不测。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出兵北伐,以便“保全臣节”。如此的不识抬举、不理解领导意图,确实有点激怒赵构。就在岳飞最后一次北伐前,他还反复叮嘱岳飞不可反击过界,北伐目的在于“有限反攻,以战求和,不要全线追击”。今天看来,高宗这样做有多重目的:一是不要招致强敌反攻,以乱议和大局;二是不要孤军深入,以防寡不敌众;三是防备岳飞积累太多政治资本,以威胁皇位。显然,岳飞没有看到这步棋,他一打起来就不回头,而金兵对岳飞早已是闻风丧胆,就向宋朝放话要挟:如果要想议和,必须杀死岳飞,否则将吞并宋朝。这完全与皇上旨意背道而驰。
据说当时有两个小道消息促成了皇帝杀岳的决心:第一是说,岳飞三十出头就当上了节度使,岳飞有一句话说“在我朝这些大将里面,能三十出头当节度使的,除了太祖,只有我岳飞一个人”;第二是说,岳飞解了兵权之后,岳云和张宪在湖北襄阳举兵要拥岳飞,要武力挟朝廷恢复岳飞的兵权。结果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岳飞不合时宜上表,言词激烈,要求恢复自己的兵权。这种做法授小人以柄,让皇帝更加疑心了。
岳飞抗金心切,固执地要求增兵、增权、提议建储、不按领导意图办事、拒绝升迁等行为恰好都触犯了宋高宗的深忌,甚至连留意翰墨、礼贤下士,也会使皇帝疑神疑鬼。他一再真诚表示要功成身退,准备在庐山东林寺看经念佛,以度余年,宋高宗是根本不信的。
当年,韩世忠曾质问宰相秦桧,岳飞到底是犯得什么罪?秦桧只是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岳飞的罪是“莫须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也许有罪”的意思。其实,岳飞确实就死在威胁皇权的这种可能性上。
作为一代名将,岳飞亲自参与指挥了一百二十六次战役,没有一次失败,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他文武双全,著有《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其《满江红》词成为千古绝唱。但是,在忠诚度管理上,岳飞没有看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上级,这个上级有怎样的需求。投身一个公司,立志报效公司,但是却无法获得老板的信任。最后,贡献越大本事越大,领导越害怕,只落得受屈而死,实在可惜可叹!
在这一点上,与岳飞同时代的韩世忠似乎看得更透彻一些,在交出兵权以后又主动放弃了军职,骑驴纵酒游西湖,不见人不谈专业、不谈事业,那其中的几分无奈、几分豁达,只有当事人自己心中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