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省奶协、君乐宝乳业奶源部的组织下,对石家庄周边的无极、藁城、正定、鹿泉几个奶牛养殖小区开展了技术帮扶活动。并计划将这一活动持续进行下去。 活动中发现,所服务的小区无一例外的都面临着奶成分指标降低的问题;本人在日常奶牛饲料产品技术服务中发现类似问题也非常突出,应当是当前奶牛小区饲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季节的转变,气温升高,奶牛饮水量增加和能量利用率的改善,奶牛产奶量普遍回升,奶指标较冬季有所降低。气温的变化成为影响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重要因素,青贮、饮水的质量问题更加突出,导致奶成分变化的因素增多,饲喂技术的科学合理成为决定奶牛生产性能稳定的关键因素。 奶牛生产性能的稳定主要取决于奶牛营养摄入量的是否充足、合理。也就是说首先要保证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充足,其次是干物质构成的科学合理,再次是饮水质量和环境条件改善。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不完全是顺序主次关系,也存在相互影响;一个因素的严重缺乏或失衡都会影响其他因素的发挥。例如断水会严重影响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在缺水状况下再优质的日粮,其采食量也不会充足。因此奶牛养殖是一门综合技术应用科学,必须系统的开展工作,才能保证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诸多因素得到合理的调控,稳定奶牛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奶牛养殖工作最大的任务就是将调配的饲草饲料饲喂给奶牛。这一过程融合了奶牛营养需要、饲草饲料技术、日粮组织技术和饲喂技术等内容,看似简单的过程是决定饲养结果的关键环节。 结合近日的发现和本人经验,就当前奶牛养殖小区饲喂技术存在的缺陷和对策提出如下建议: 一、 重视干物质采食量: 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是决定生产水平的最主要因素。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大,营养摄入量就多,用于产奶的营养就足,生产水平就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主要误区是限制奶牛采食量的空槽综合症问题和不了解真实采食量的问题。 在我走访的奶牛养殖小区中,85%以上小区中90%以上的养殖户的饲喂习惯是在奶牛饲喂结束后牛槽内不能有剩余草、料;有的小区因为设施设计原因要求饲草内不能剩草,饲喂后用作水槽。理由是如果奶牛吃到有剩草水平,下一次饲喂奶牛采食不积极;也有的认为奶牛吃饱后不产奶。产生类似想法的主要原因有二:1、的确奶牛一次性饲喂到有剩草水平时,下一次上槽不积极,这是因为奶牛长期处于饥饿状态,难得有机会饱餐一顿,所以在饲草充足时会在短期内过量采食、补偿性进食,造成瘤胃充满度高出正常水平,相同时间内消化能力的制约造成奶牛饥饿感延迟,下一次采食主动性下降;我们要求的剩草水平实在缓慢增加饲草饲喂量的情况下逐步形成的,使得奶牛有一段适应时间,不是一步到位的。例如在奶牛日饲喂20-25kg黄贮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每次饲草饲喂量1-2kg的方法,使奶牛逐步适应高饲草采食量,出现自主性饲草剩余,这时固定这个饲喂量作为日常饲喂水平。一般要求每次饲喂结束后,饲槽内要有部分的剩草,占饲喂量的3-5%;下一次饲喂前,槽内至少剩余少量较粗硬的秸秆,才比较合适。2、精料饲喂速度过快,造成饲草采食量降低。一般奶牛的日粮是由黄贮加精料组成,精料是成本较高的部分,多数养殖户认为奶牛饲草采食量不用考虑,关注精料饲喂即可,每次饲喂把精料加完后,根据经验添些草就结束饲喂了。有些养殖户边加草边加料,或者加完草后立即将精料一次性加入到饲草中。结果是不加料奶牛不吃草,吃完料后,把余草吃完,饲喂结束。有的牛精料吃完后就不在吃草,造成总体干物质采食量不高、生产水平不高。 目前,影响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主要因素是对干物质的理解程度不够。以实际饲喂数量作为饲喂量的判定标准,忽视了饲草水分含量的影响。通常我们制作青贮时,水分含量约75%以上;使用青贮时,水分含量在65-70%;粗略的估算方法为按照3-3.5:1来折算饲草干物质。以600kg产奶牛为例,饲草干物质采食量最好达到1.5%体重、9kg干物质,折算为青贮时饲喂量应当达到27-31.5kg。同时,饲喂精饲料10kg,使干物质采食量达到18kg/天,才能保证瘤胃功能和产奶量的正常。即便这个水平才接近奶牛体重的3%,高产牛干物质采食量应当达到3.5—4.2%,差距还很大。因此,定期测定饲草干物质含量、饲喂量,是准确掌握饲草饲喂量和干物质采食量的重要手段。建议养殖户每月1-2次,检查饲草饲喂量,及时校正饲喂水平。 二、 重视日粮调配: 奶牛饲养过程中最重要、最繁琐、最平常的工作是日粮调配。饲喂的过程就是日粮调配、分配的关键工作。不要轻视上草、加料、添草等工作的过程,饲喂的效果、效益,就取决于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一种习惯和点滴的理念。在保证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充足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日粮构成是保证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稳定的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日粮精粗比例、饲草质量、供能方式、蛋白构成、日粮调整方法。 1、日粮精粗比:日粮是奶牛一天采食的全部饲料原料的总和。除去干物质含量外,另一个评价日粮优劣的指标就是精粗比。精粗比是个老旧的概念,指干物质基础下精料与粗料的比例。产奶牛最佳的精粗比是1:1,随着产奶量提高,精料原料增加,在传统饲喂(精粗分饲)条件下精粗比应当控制在6:4;超出这个范围时间越长,奶牛发生瘤胃酸中毒的几率和严重程度越大。混合良好的TMR日粮精粗比可以偏高一点。 精粗比的意义在于控制日粮中饲草的含量,为保证瘤胃功能正常创造最基本的条件:比重、纤维、酸度、溶氧量等。饲草是奶牛日粮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在没有完善详尽的饲草NDF含量的条件下,采用这样的概略指标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饲草采食量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奶牛瘤胃内环境的平衡状态。饲草采食量过低直接影响着瘤胃的蓬松度、反刍次数和咀嚼次数,进而影响奶牛瘤胃的酸度、精料和纤维消化率,不仅对奶牛生产性能、产量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奶成分、奶牛健康产生深远影响。为创造密度适中、碱性厌氧、酸度适宜的瘤胃环境,饲草的作用不容小觑,增加饲草饲喂量、增加干草饲喂、采用优质干草或TMR饲喂是控制日粮精粗比的有效手段,是保证乳脂率稳定的前提,也是保障瘤胃功能稳定的基础,更是保证奶牛生产性能稳定的关键。 2、饲草质量:评定饲草质量是当前奶牛饲养工作的短板和重大制约因素。最常见的饲草评价手段是外观评定,手感、颜色、气味、霉变程度、水分含量等,即便这样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指标,完全依赖评判者的经验和眼力,对日常生产的指导意义不明确。目前,影响饲草(黄贮)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发酵类型和霉变程度。这几项指标主要受到制作过程、技术和习惯的影响。为增加密封度加水、压实程度不高、封盖不严、边角处理不当等都是造成质量降低的原因。特别是压实、边角问题,是造成霉菌和异常发酵的主要因素,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不明原因的采食量降低,继而引发产奶下降、乳成分改变;严重的出现一过性流产,都与饲草霉菌含量过高有直接关系。因此,检查饲草外观质量也是饲喂工作的重要内容,不能忽视。 饲草质量的化学成分是评定饲草质量的主要指标,是当前奶牛饲养工作中最欠缺的工作。饲草化学成分可以精确解释饲草的使用价值和营养供给量,主要指标不仅包括常规的营养成分指标(蛋白、纤维、灰分、钙磷等),而且包括标志使用价值和性质的指标,酸度、有机酸种类和含量、纤维种类与含量、纤维消化率、霉菌种类与有害成分等。现实的问题是采用TMR日粮后,优质干草的使用增加了饲养成本3-5元/头日,但效果的出现却有一段时间,如何说服养殖户接受这种转变,坚持饲养理念转变的信念,减少饲喂方式反复造成的饲喂效果、产奶性能、奶成分和瘤胃调整过程延长造成的损失,是TMR日粮通过工作的主要环节。难点在于我们对饲草、日粮构成中的纤维组成情况缺乏足够的数据资料。 3、能量供应:分析当前小区奶牛日粮组成,黄贮加精补料的日粮中最缺乏的是能量供应。在依赖精补料刺激产奶的饲喂模式下,精料成为日粮构成的主要成分,一般饲喂水平(20kg产奶量)接近9-10kg,而黄贮喂量为20-25kg,饲草干物质占日粮干物质40-45%;随着产奶量增长,精料水平提高,极易出现精粗比接近6:4的临界水平,使奶牛处于慢性酸中毒状况。酸中毒的常规理解是由于奶牛短期内进食大量富含淀粉的精饲料,造成瘤胃淀粉分解菌功能失调,引发厌氧乳酸菌的大量滋生,瘤胃内乳酸浓度增加引起以食欲下降、废绝为特征的代谢疾病。但是,为缓解酸中毒状况,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养殖户往往通过添加小苏打来缓冲乳酸浓度,减轻酸中毒症状。也有的通过饲喂大豆皮等副产品来增加纤维采食量,提高供能水平。有的精料生产企业为减少瘤胃酸中毒发病率,大量使用大豆皮替代玉米,以降低成本。事实上在饲喂大量精料的条件下,尽管精料中淀粉含量较低,奶牛酸中毒是难以避免的。这一酸中毒不是由于精料中淀粉含量过高引起的,而是瘤胃内兼性厌氧环境被高精料破坏,形成完全厌氧条件,导致瘤胃乳酸菌发酵占主导地位造成的。 瘤胃慢性酸中毒的后果是食欲降低、能量供应失常,产奶量波动、乳脂率降低,进而出现群发性肢蹄病、繁殖障碍增加,同时,出现乳蛋白降低。乳蛋白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通过快速能量的淀粉含量过低,造成瘤胃挥发性脂肪酸中丙酸浓度降低,用于蛋白质合成的能量不足,蛋白合成速度降低,合成量减少;多余氨基酸被脱氨基供能,蛋白质合成原料减少;乳蛋白产生量降低,含量下降。因此,关注精料内淀粉最低含量是保证日粮营养代谢稳定的必要条件。在日常饲喂条件下,如果发现单纯性乳蛋白偏低时,应当考虑精料能量浓度偏低,可以通过补加少量玉米粉加以调整。 4、蛋白组成:在奶牛日粮构成中,蛋白质供应一般情况下是饲喂量偏高。在小区饲养过程中,额外补加蛋白质原料的情况十分普遍,几乎占所有养殖户的90%以上。出发点是增加蛋白供应,提高乳蛋白,提高产奶量;有的认为饲料厂虚标蛋白含量,精料蛋白不足;也有的认为补加棉饼可以改善乳脂含量。长期高蛋白日粮饲喂的结果是,奶牛产量较高,体况偏瘦,繁殖障碍率较高,饲养成本增加。 一般讲,精料中蛋白含量是足够的,因为蛋白指标是可测定的关键成分指标,生产厂家十分重视;只是由于日粮设计理念不同,蛋白含量也有不同。精料中最大的蛋白含量风险是过量使用非蛋白氮问题,当低价位精料含有超高蛋白时,应当怀疑其蛋白组成中非蛋白氮含量偏高。过量使用非蛋白氮的结果与饲喂高蛋白日粮一样,最终影响繁殖性能和养殖成本。在某些规模化牛场、小区,高尿素氮指标就是非常明确的指示。 5、日粮调整建议: 保证所有产奶牛头日干物质采食量达到18kg以上,高产牛达到20kg以上。 保证饲草干物质摄入量;正常情况下黄贮饲喂量27-32kg/头日;如果饲喂量不足,可以分次逐渐增加饲喂量,不能一次性增加饲喂量。 选择一种精补料作为日粮主成分,严格按照厂家建议量饲喂;发现生产性能与建议不符时,咨询厂家服务专家调整饲喂量;不随意自行添加任何饲料原料。 30kg以上产奶牛可以根据产奶量补加棉籽(0.5-2kg)、少量蛋白饲料(0.2-0.6kg)和玉米粉(1-2kg),过瘤胃脂肪(0.15—0.3kg);前提是必须保证饲草干物质采食量。 发现乳脂率降低说明饲草干物质偏低,可以通过增加饲草饲喂量、延长饲喂时间、加喂干草等措施加以调整。 乳蛋白偏低时,检查干物质采食量、饲草采食量;在保证采食量充足的前提下,考虑精料能量浓度不足,可以通过补加少量玉米粉(1-1.5kg)予以调整,通常20天左右乳蛋白会有所提高;如果效果不明显,说明精料蛋白组成存在缺陷。 不建议将二种以上精补料产品同时使用,更不能随意大量添加饲料原料(玉米、棉粕、豆粕等),过度添加饲料原料会造成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采食量不足,影响奶牛健康。虽然短期不会发现,但是长期的健康损伤难以修复,直接影响生产性能的发挥。 三、重视干奶牛饲养: 干奶牛饲养的好坏直接决定下一期产奶量的高低,因此,干奶牛饲养是产奶牛饲养的第一个阶段。干奶饲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产奶牛料青年牛料做干奶牛饲料;干奶牛饲喂高精料;干奶牛膘情控制不佳;围产期疾病仍然是突出问题。主要观念是干奶牛不是产奶牛,不用过分重视,有一种料饲喂就可以了;饲喂高精料是为了积累更好的膘情,为下一期产奶做准备。应该承认这些观念的出发点都是正确的,以降低成本和培养产奶能力为目的;其错误是无视了奶牛阶段性生理功能调整营养需要的特殊性。要做好干奶牛饲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1、了解干奶的目的:干奶的目的除了调整修复乳腺组织、保证胎儿正常发育、恢复膘情以外,最重要的是调整瘤胃功能,培育奶牛饲草消化能力,为下一期产奶做降低成本、稳定产力、改善健康做生理准备。但是,多数养殖户本末倒置的将恢复膘情作为干奶牛饲养的第一要务,以至于干奶牛精料饲喂量达到5-7.5kg/头日,干奶牛瘤胃一直延续产奶期间的慢性瘤胃酸中毒状况,导致临产前奶牛食欲降低程度加大,继发的临床酸中毒、绝食、酮病等疾病,为产后瘫痪、真胃移位等疾病发生埋下伏笔。 2、重视产奶后期饲养,适时调整奶牛膘情:要想缓解干奶期间抓膘压力,产奶后期饲养就必须引起重视,利用产奶后期奶牛产奶量降低、采食能量增加的生理变化,充分利用增加饲草供给、控制减料幅度等措施,在产奶后期将奶牛膘情逐步恢复到适宜水平。可以参照体况评分法推荐的标准执行。这种膘情调整的方法成本低、效果好。 3、选择专业干奶牛料,控制饲喂量:产奶牛料的目的是为了刺激奶牛产奶,维护奶牛瘤胃功能等;干奶牛料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干奶牛、胎儿健康,为产犊、繁殖性能恢复和产奶做准备。产奶牛料中蛋白含量高、食盐用量大、添加了苏打等缓冲剂;干奶牛料中蛋白适中、食盐量小、微量元素维生素含量高、不添加缓冲剂。由此可见,两种饲料从性质、功能上有巨大差距。与育成牛料相比,干奶牛牛料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含量也很高。所以用育成牛料饲喂干奶牛也是不科学的。建议采取专业干奶牛料饲喂干奶牛,饲喂量根据膘情控制在3-4kg/头日。 4、做好围产期饲喂工作:临产前15天到产后15天,是奶牛各类疾病发病最高的阶段,也是产奶性能发挥的关键阶段。围产期饲养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瘤胃功能正常,顺利实现生理状态转变,减少代谢疾病发病率,促进产奶性能发挥。工作的重点是瘤胃功能的调整。建议按照引导饲养的方法饲喂,控制精料饲喂量和饲草采食量。具体做法是:膘情正常的干奶牛产前15天,在饲喂干奶牛料的基础上,根据奶牛食欲和饲草采食量,每天加喂产奶牛料0.5kg,直至精料总饲喂量达到6-7kg;只要干奶牛食欲和饲草采食量正常维持这一水平到产犊;出现食欲降低是可以减少精料饲喂量,加喂瘤胃调节剂改善瘤胃功能;产犊当日根据奶牛食欲和饲草采食量调整精料饲喂量;奶牛产后立即饲喂麸皮汤20kg(麸皮、红糖、食盐等);之后根据奶牛食欲和饲草采食量开始饲喂产奶精料,原则上与饲草干物质采食量相匹配;随着产奶量增加和奶牛饲草采食量增长,开始加喂产奶牛料0.5kg/头日;直到高峰产量;维持此饲喂量(或减少0.5kg)直到产奶量降低。最重要的是密切关注奶牛升乳期饲草干物质采食量,控制日粮精粗比例在合理范围。 四、重视TMR饲养理念 TMR饲喂技术是基于牛群饲喂条件下的新的饲喂方式,解决了传统饲喂过程中精粗分饲极易发生的日粮精粗比失衡的问题,对于维持瘤胃功能稳定、产奶性能稳定、乳成分稳定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它不同于传统的个体饲喂,是针对产奶量相近的较大群体进行的整体饲喂模式,适合于规模化、专业化饲养。随着奶牛养殖规模的扩大,传统个体饲养模式饲喂粗放、稳定性差、日粮变异因素多、采食量受人为影响因素大的缺点逐渐成为制约奶牛生产性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因此,适时推广TMR饲喂模式是推进奶牛养殖进步的有力手段。 近来,有些小区借鉴TMR饲喂模式配置了相应设备,但是饲喂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有的不得不停用,再次回到传统饲喂方式。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硬件到位软件不到位:设备配置齐全,但前期培训、教育工作过分简单,没有预想到日粮调整带来的问题,在思想上、技术上准备不足;发生问题后对策不得力、甚至激化矛盾,影响TMR饲喂工作的推进。 因此,在推广TMR日粮饲喂技术前要充分认识TMR饲喂的优缺点,做好养殖户前期的培训教育工作,做好日粮调整带来产量波动的心理准备;加强牛群饲喂管理和分群、分析工作,保证日粮营养水平符合牛群生产水平;制定高产牛、新产牛、非产奶牛的饲喂调整计划,做好调整期日粮转变的应急准备工作;制定鼓励政策,提高养殖户转换日粮的积极性。 重点是做好产奶牛群登记分析工作。主要掌握日粮转换前牛群生产性能状况,为开展比对和发现问题奠定基础。主要的生产指标包括:产奶量、日粮构成、头日成本、饲草采食量、精料采食量、产奶天数、繁殖状况、体况、乳成分情况、反刍情况、疾病状况等。 日粮转换阶段坚持对日粮质量、干物质含量、干物质采食量进行追踪监控,配合生产指标,严格执行调整方案,顺利渡过转换期。 建议与有服务实力、经验的饲料企业合作,取得更好的服务,减少探索的风险和损失。 以上就是近期对本地区奶牛养殖小区饲喂技术的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本文作者为河北兴达饲料集团牛料公司总经理、河北省奶业协会副理事长、河北省奶业协会专家团奶牛营养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