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0元/吨、3700元/吨、3800元/吨……过去一个月,国内豆粕现货价格“爬坡”行情吸引了市场的关注。截至昨日,国内油厂豆粕报价全线突破4000元/吨,部分油厂报价已高达4150元/吨。短短月余,国内豆粕现货价格涨幅达到了15%。不过,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近期国内豆粕价格上涨或已临近尾声。
油厂停榨挺价
9月份之前,国内外大豆价格大幅上涨,CBOT美豆现货价格创出历史新高。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当时国内很多油厂点价采购的大豆成本均处于历史高位,而随后的一轮豆粕价格的下跌行情,使很多采购了高价大豆的大型油厂面临巨额亏损。
进入12月份以后,国内豆粕现货价格涨幅开始加快。某饲料企业采购部负责人李金林认为,豆粕本轮价格上涨的背后是油厂挺价。作为国内豆粕市场的主要供给者,部分大型油厂在豆粕跌至3600元/吨一线之后,开始停止压榨,以此来支撑豆粕价格。
“为避免亏损,国内很多油厂只能选择停机。”某油厂销售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自9月4日开始,豆粕现货价格从最高价4600元/吨一路下滑,一直跌到11月15日的3600/吨一线,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跌幅高达1000元/吨。同期,张家港豆油现货贸易商报价从10200元/吨跌至8550元/吨,跌幅也高达16.2%。“豆粕、豆油的大幅联动下跌,使得油厂的亏损更加严重”。
饲料企业需求旺盛
除了国内油厂因压榨亏损而选择停机降低豆粕供应量外,本轮豆粕价格回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前国内较为旺盛的饲料需求。许多饲料企业年底备货积极性较高,使得豆粕需求出现了阶段性高峰。
“饲料企业目前销售情况良好,节前还加大了豆粕的备货数量,拉动了市场对豆粕的需求。”李金林说,11月份豆粕价格跌至低位之后,部分饲料企业加大了远期订单采购数量,这也拉动了豆粕价格的回升。
需求下滑,粕价后市看跌
不过,李金林认为,目前油厂挺价行为已经接近尾声,后市豆粕价格或将迎来新一轮下跌。
“当前豆粕现货价格已经超过4000元/吨,开始压制市场需求。”李金林预计,当豆粕现货价格涨至4200元/吨时,将会出现下跌行情,主要原因是目前饲料企业备货已基本结束,大部分饲料企业明年1月份的订单已经敲定,市场需求短期面临下滑。
此外,兴业期货农产品研究员李海刚认为,大商所豆粕1301合约即将交割,市场交易重心已转至1305、1309两个远期合约上,而这两个合约均反应南美大豆压榨价格。USDA12月全球大豆供给报告显示,巴西和阿根廷两个国家2012/2013年度大豆总产量将高达1.36亿吨,这将明显压制明年豆类价格整体水平。(期货日报)
相关报道:豆粕需求可能转淡
11月中旬以来豆粕跟随美豆展开反弹,连粕5月合约从低点已经上涨约12%。上周,12月美国农业部大豆供需报告出台,美豆明显下探,但国内豆粕却持续反弹,突破了前期振荡区间的上沿。笔者认为,在豆粕现货价格站上4000元/吨后,油厂挺价意愿强烈,但振荡风险也随之积聚。由于临近年底,随着畜禽的出栏,豆粕需求可能转淡,在无其他实质性利好对冲的情况下,豆粕上方空间有限,不宜追多。
豆类题材相对真空
美国农业部12月供需报告缺乏新意,其中2012/2013年度美豆产量预估29.71亿蒲式耳,单产预估为39.3蒲式耳/英亩,大豆出口和种植面积预估均与上月持平,年末库存预估1.3亿蒲式耳,较上月预估值调低0.1亿蒲式耳,2012/2013年度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量分别维持8100万吨和5500万吨不变。报告公布后,大豆供需面题材进入相对真空阶段。南美大豆种植以来,虽然天气因素造成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种植进度较往年延迟约一周的时间,但从目前种植进度数据和后期厄尔尼诺偏中性的预期来看,种植期针对南美天气的炒作出现重大利好和利空的概率均较小。所以,豆类大的供需方面来讲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的上涨动能。
进口大豆集中到港
中国11月进口大豆416万吨,1—11月大豆进口量为5249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1.4%。9、10、11三个月份进口大豆共1316万吨,占前11个月进口量的1/4。后期这些大豆将集中到港,而国内大豆港口库存10月中旬以来一直维持在550万吨一线。虽然有些工厂称大豆供应不足,但笔者认为只是个别和暂时的现象,国内大豆的供应预计春节前不会出现明显缺口。近期随着大豆进口成本的逐渐下降,豆粕豆油价格的反弹,油厂压榨利润从-600元/吨开始逐步回升,开工率也开始出现好转。开工率的回升将保持市场上豆粕供应的持续稳定。
豆粕需求支撑减弱
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持续高位,对豆粕形成刚性需求支撑。临近年底,大猪比重增加使近期饲料厂采购积极补货明显,油厂的豆粕未执行合同量不断增长,油厂挺价意愿较强,个别工厂开始预售明年1月份合同。但据了解,此轮备货也并非完全来自需求支撑,前期极低的合同量给近期的补库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及力度,并且高蛋白货源趋紧也使普通蛋白的用量有所提升。而经过此轮备货,终端饲料企业的库存量缓慢增加,大型饲料企业的库存周期大约为10—17天左右。随着豆粕现货价格重上4000大关,终端对于豆粕的采购需求将重归谨慎,进一步上涨动力不足。
另外,本轮节前备货需求结束后,年底生猪将逐渐出栏,豆粕旺季需求将结束。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较上月分别减少0.8%和0.3%,也表明豆粕刚性需求将进入下降周期。总之,后期豆粕需求转淡,来自需求的支撑将减弱。
基金做多意愿不足
11月中旬以来,豆粕内外盘持续展开反弹,上涨幅度均超过12%。而同期CBOT豆粕的CFTC基金净多持仓量占总持仓的比例不升反降。截至12月11日当周,基金净多持仓占比为22%,较此前一周18.8%稍有增加,但与价格增幅相比尚显不足。豆粕从反弹演变成反转,还需等待基金做多意愿的继续回升。
相关报道:期市再现“红周一”,豆粕“东山再起”
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偏多”预期,令期市再现“红周一”。12月17日,国内商品期货市场普涨,化工品涨势抢眼,PTA大涨3.24%,涨幅居首,刚上市不久的玻璃期货涨幅2.31%,成交量再创新高,其余品种仅有黄金、白银、铅三个品种收跌。
业内人士称,整体来看,由于市场对宏观经济向好以及明年投资增速的乐观预期,工业品与农产品表现不错,贵金属逆市下跌更显其避险功能减弱,以及美元再次走强预期强烈。
农产品方面,期货价格整体表现强势,其中豆粕主力合约涨幅超过2%,而大豆、豆油等农产品品种涨幅也超过1%。受外盘豆类商品价格持续上行的影响,国内原本强势的豆类承接上周涨势,但市场认为近期大豆走强主要受库存忧虑支撑,在南美丰产预期的压力下,远期支撑作用可能有限。
目前,豆粕已经回到9月中下旬价格水平,豆粕1305合约昨日收于3497元/吨。业内人士认为,受今年提前降温影响,下游终端需求有所提升,现货价格开始企稳,后期下跌空间有限,随着春节临近,倘若需求出现根本性好转,豆粕有望再次走出周期性上涨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