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鸡的肾脏疾病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危害越来越大,已成为鸡病中不可忽视的疾病,尤其在当今养鸡成本不断升高,市场价格低迷的双重压力下,严重影响了养鸡生产,给养殖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鉴于此,为了更好减少肾肿病的发生,笔者结合生产实际问题,主要从疾病、营养、中毒等方面对肾肿综合症的原因进行分析,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指导。
1 疾病性因素
1.1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某些传染性支气管炎(IB) 毒株具有高度的嗜肾性, 能引起鸡的肾脏发生病变, 造成雏鸡死亡率可达30%。20-40日龄的雏鸡最易感,且死亡率高,成鸡和青年鸡也可发生,鸡群发病初期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发病鸡只精神不振,排米汤样稀粪,严重脱水,鸡爪干瘪,剖检肾脏肿大,输尿管有大量尿酸盐沉积,俗称“花斑肾”。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
3-8周龄的雏鸡易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发病过程呈一过性,发病后3-4天达到死亡高峰,呈尖峰式死亡。剖检见胸肌和腿肌呈条纹状出血,腺胃乳头出血,腺胃与肌胃交接处出血,法氏囊肿大出血,肾脏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常见尿酸盐沉积。
1.3 鸡白痢
鸡白痢沙门氏菌主要感染2~3周龄以内雏鸡,其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出现腹泻,排稀薄如石灰渣样粪便,肛门周围绒毛被粪便污染,因粪便干结封住肛门周围,俗称“糊肛”。剖检可见肾脏肿大、尿酸盐沉积等,也是造成肾肿的原因之一。
1.4 马立克氏病
当病毒侵害鸡肾脏时,造成肾脏结节性肿瘤,并使肾脏肿胀,逐渐引起肾功能衰竭,最后造成死亡。
2 营养性因素
2.1饲料蛋白质含量过高 饲料中添加过多的豆粕、鱼粉、肉骨粉、动物内脏等物质可导致饲料蛋白质含量偏高,过多的蛋白质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和核酸,核酸进一步分解后以尿酸的形式排出体外,进而导致大量的尿酸盐沉积,造成充血、出血、水肿,甚至可导致痛风。投喂高蛋白质饲料如动物内脏等,在生理上给肾脏以巨大的负担,即可能诱发肾肿。另外由于品种上的差异,高蛋白质引发肾肿的可能性,肉仔鸡要高于种鸡,这主要由肉用仔鸡本身的生理及选育上的特点所导致的。
2.2饲料中钙磷比例不当
饲料中钙磷比例是相对平衡的,比例失衡会导致饲料中钙过多或是磷过多,多余的钙或磷从血液中析出,与尿酸结合成不溶性的尿酸盐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导致尿酸盐沉积,诱发鸡群发生肾肿病。
2.3 维生素A缺乏及维生素D过量
由于饲料保管不妥,会使全价饲料中维生A的效价降低,造成日粮中维生素A缺乏,肾小管细胞完整性容易遭到破坏,造成肾小管的吸收和排泄障碍,而导致尿酸盐沉积,进而引起肾肿。另据报道,用缺乏维生素A的饲料饲养的种鸡所孵化的雏鸡,幼龄阶段也亦发生肾肿。维生素D长期使用过量时,也可引起肾小管的营养不良性钙化而使肾脏受损。
3 药物性因素
某些药物比如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在体内通过肾脏进行排泄,对肾脏有潜在的毒性作用,若长时间、大剂量使用容易造成肾脏损伤。
3.1 药物性中毒
3.1.1 给药剂量过量
在实际生产中,用药不当造成的肾肿比较常见,有些养殖户不懂药性,任意加大用药剂量,或是重复使用成分相同而商品名不同的药物,加之拌料不均匀,结果出现药物蓄积、残留甚至中毒,引起肾肿,而且造成用药成本增加。比如,磺胺类药物的中毒剂量很接近治疗剂量,如果用药不当往往会发生磺胺中毒,并在肾内形成结晶,影响肾脏机能。此外,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呋喃类和喹乙醇等使用不当亦会损害肾脏。
3.1.2饮水给药时,限水不当
在采用饮水给药之前一般要对鸡群进行不同程度的限水,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使鸡群饮水均匀,并使药物发挥药效。限水时间是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比如,夏季天气炎热,家禽具有体温高、代谢旺盛、无汗腺,不易散热等生理特点,对高温环境的耐受力较差,鸡群需要不间断的大量饮水,因此,限水时间不可过长,半个小时就足够了。若鸡群限水时间过长且药物使用剂量过大时,处于饥渴状态的鸡群饮水量会增加,也会导致鸡体内的药物含量过高,造成药物蓄积、残留,损害肾脏,甚至出现中毒。
3.2 霉菌和植物毒素
被霉菌和植物毒素污染的饲料亦可引起中毒,如桔霉素、黄曲霉素、玉米赤霉和卵孢霉素都具有肾毒性,并引起肾功能的改变,导致肾肿。
4 环境性因素
饲养管理不当是造成肾肿症的诱因,如冷热应激,密度过大,环境阴暗潮湿,运动不足易诱发肾肿。实验表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使血中尿酸盐浓度上升,造成尿酸盐沉积,肾肿等。
总之,引起鸡肾肿症的原因较多,临床病例往往是由某几种因素共同引发鸡群发病,因此,如何正确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水平、适当增加维生素的含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药物中毒等,对解决鸡的肾肿症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