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简称FMD)是由FMD病毒(FMDV)感染发生,主要感染猪、牛、羊等偶蹄类动物,长期以来被列入人畜共患病类别。按照我国政府相关法律规定,凡经具资质的专业机构鉴定为发生口蹄疫的猪场,均应作无害化处理。因此,准确理解口蹄疫的发病特点,做好切实可靠的防控措施,确保人畜安全,避免损失,意义重大。 一、猪口蹄疫的临床症状 受FMDV感染的猪一般表现为唇、鼻镜、蹄及哺乳期母猪的乳房等部位发生水泡,并致溃烂、蹄匣脱落等常见症状,严重影响动物的站立、行走、采食与饮水,并进一步造成消瘦乃至衰竭而死;严重的急性感染案例可导致病毒性心肌炎急性发作而致猝死,除少数病畜鼻孔偶见白色乳状液体流出、蹄冠部呈透明状环带外,大多数病畜死前几乎无任何可视症状;剖检往往可见心室肌表面呈带状坏死条纹,故被称作“虎纹斑”坏死。感染FMDV后,除哺乳期幼畜常见发生大比例猝死外,生长肥育期的被感染猪发生疑似心肌炎猝死的案例似有日渐增加之趋势,可给猪场造成重大损失。 二、猪口蹄疫的流行特征 猪口蹄疫具极强之传播能力,属典型的接触性传播类疫病,但不排除通过空气气囊胶传播(有学者认为,严格地说,后者亦应归属为接触性传播)。长期以来,FMD被认为季节性发病传播特征明显,但在大生态环境恶劣、动物社会群体免疫功能普遍处于紊乱状态背景下,猪FMD似有常态发病趋势。经长途贩运、应激严重的表观健康猪群在屠场活猪储备栏或中转仓停留超过48小时的待宰猪,常可见到疑似FMD症状,应可作为FMDV常态存在的调查依据之一。 一般认为,在亚洲地区,大规模的疫病流行仍以秋末至春初常见。此种情况的存在似乎进一步验证了FMD流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即环境温度发生剧变、曾受疑似猪流感(俗称高热病)、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等其它病类波及的猪群,其群体免疫功能大受损伤,尤其是仍未引起学界及业界普遍重视的呼吸道及消化道粘膜免疫功能的损伤,可能会更进一步削弱机体的总体免疫功能,因而使动物群体对FMDV更为易感。另一方面,似乎也可部分说明动物机体整体免疫功能完整的重要性:即使某些地区已按规程对猪群做了2-3次的对应型号的疫苗接种,但仍无法抵卸FMD的入侵(由于实验室可靠数据的缺失,疫苗毒株的特异性准确度及免疫源性高低程度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诚然,从整体免疫学原理角度出发来看,由灭活疫苗激发的中和抗体仅是动物免疫功能反应的一部分,除了早已由学界认知的细胞免疫功能仍未能以量化、标准化指标达到可应用操作状态外,事实上还有很多免疫学的领域尚待探索研究,其中,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研究应该首先从生产实践中加以认真探讨,实证性极强的兽医科学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操作似乎都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特异性主动免疫的中和抗体滴度一个指标上。近十年来,养猪业人士深深体会到的疫苗愈用愈多,猪病愈来愈多的事实,不仅应从口蹄疫流行的角度,而且还应从整个畜禽疫病防控大系统的角度加以全面认真的反思,并从中找到有益的启示。
此外,受疑似FMDV感染的猪场,其发病顺序一般为:生长肥育猪群(尤以90公斤体重左右的大猪为甚)→后备种猪群→妊娠猪群→产房哺乳母猪及仔猪→保育舍小猪。这是否与生长肥育猪的饲养密度高、应激相对较重、环境卫生较差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但毫无疑问的是,生长肥育猪的裂蹄情况相当严重(屠场或肉菜市场几乎找不到一只没有裂纹损伤的蹄匣),首度防卸屏障几乎完全丧失,病原无需敲门便可长驱直入,毫无疑问亦是造成FMD大流行的重要背景原因之一。 三、猪口蹄疫临床处理的重大误区 与其它疫病的临床处理存在诸多误区相似,由于现时养猪业界的技术素养普遍存在亟待提高的状况,在处理口蹄疫问题上亦有很多必须纠正的误区。其中为害最大的是对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的处理存在基本原理的迷误,众所周知,由于病毒结构及其繁衍习性的特殊性,至今为止,几乎没有任何药物可以直接用作治疗用途,因此,从业人员“见病就打针”的习惯对感染了FMD的猪群来说除了加重应激,并加快传播速度(多只猪共用一个针头、操作人员作为传播媒介)外,并无任何帮助,如果注射了市面上常见的某些掺有安乃近等中枢神经系统退热功能、氨基丙啉、地塞米松等抗过敏类药物的所谓中药成分的针剂,毫无疑问会令动物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急剧下降,并随之发生不可避免的大批死亡。某些基层兽医认为通过注射某些抗生素可望控制继发性细菌感染的良好愿望,除了依然存在本末倒置的误区外,过份商业化的趋利行为往往是造成猪病加剧的原动力。 四、疑似发病猪群的临床处理方案 如果猪群发生了尚未确诊的疑似FMD症状(临床上往往有人将同样具较强传播特征的“水泡病”误作FMD),从减少损失的角度出发应作如下处理: 1、隔离疑似病猪,减少传播机会。 2、保持猪舍通风、干燥(舍内相对湿度最好保持65%以下,产房、保育舍可用烧火盆的土办法来升温驱湿)、温暖(最好昼夜保持25℃以上)。 3、用真正有效的消毒药加强消毒,但以不增加舍内湿度为原则。 4、在饲料中添加确具免疫调节功能的添加剂和复合维生素,以加快机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