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肉鸡饲养过程中,腹泻问题一直困扰广大养殖户,各种日龄鸡均有“过料”,拉稀粪,腹泻的现象。解剖表现为肠黏膜坏死、脱落和出血性肠炎腹泻综合症。本病不但影响日增重、降低免疫力,而且在疫病预防及继发病防治等方面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一、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生于潮湿的鸡舍; 各种日龄的肉仔鸡均能感染,14~27日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本病易与球虫同时或先后发生。 二、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初期无明显症状,个别鸡出现粪便变稀,不成形“饲料”粪,随着时间的延长,整个鸡群中的大部分鸡开始腹泻,有的鸡群发生水泻粪便变得更稀薄,粪便颜色变淡,略呈浅黄色。此症状出现2~3天后,鸡群的采食量明显下降一般降低10%~30%,导致鸡的发育不齐。后期个别鸡出现神经兴奋之后瘫痪死亡。 剖检可见发病早期的鸡肠壁增厚,肠黏膜增生成麸皮状,色浅、灰白色,极易剥离,肠腔空虚,内容物较少,有的肠腔内没有内容物,有的为尚未消化的饲料。严重的在小肠中后段充满橘黄色的柿子样、鱼肠样或胡萝卜样物质。中后期肠壁变薄黏膜脱落,内容物呈蛋清样、黏液样,个别表现得特别严重,肠黏膜几乎完全脱落、崩解,偶有胃肿、腺胃炎。 三、病因 (一)病毒性腹泻 1.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多发生于呼吸道疾病恢复后,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饮水增加,水样排泄,剖检可见肾脏肿大、苍白,肾小管和输尿管因有尿酸盐沉积而扩张。 2.传染性法氏囊,病鸡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毛竖起,有白色或水样腹泻,严重者衰竭死亡。剖检可见大腿、胸部肌肉出血,肠道粘液增加,法氏囊肿大、出血,内有炎性渗出物。 3.轮状病毒病,常见于2~5周龄的鸡,表现为精神不振,啄肛、啄食垫草,水样腹泻并伴有脱水,增重慢,死亡率增加。剖检常见肠道和盲肠含异常液体和气体,腺胃有垫草,肛门发炎。 (二)细菌性腹泻 细菌能引起肠炎,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夹膜梭菌等,这些细菌本身以及细菌分解的毒素能破坏肠道黏膜,或者和球虫病并发来共同破坏肠道黏膜从而引起肠道炎症,导致消化不良,拉粉红色稀粪、腹泻等症状。常见如溃疡性肠炎,由于感染梭菌引起,急性死亡者一般无先期症状,嗉囊充盈食物并伴有白色水样稀粪,精神沉郁、羽毛蓬乱,发病率高,死亡率2%~10%,病程可持续1周以上。剖检可见十二指肠出血,肠壁有小出血点; 真菌毒素中毒,剖检见肾脏肿大,肌胃角质膜变色或撕裂。 (三)小肠球虫感染 由于养殖环境和饲养管理以及防疫水平不同造成球虫感染,使小肠球虫在肠黏膜上大量生长、繁殖,导致肠黏膜增厚、脱落、坏死等病变,引起肠黏膜出血等肠道炎症,使饲料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同时水分吸收减少,从而引起肉鸡粪便变稀并带有未消化的饲料和血便现象。 (四)营养性腹泻 1.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因粕类超标,机体吸收不完全刺激肠道,易造成肝、肾功能代谢障碍,引发尿酸盐大量沉积或痛风。 2.钙含量过高,贝壳、石灰石、蛋壳等超量添加,强烈刺激肠道,代谢速度加快,采食量减少,饮水增多,形成稀粪。 3.霉变饲料、变质玉米和豆饼中含有大量霉菌毒素,损伤肠黏膜,吸收毒素引起中毒,出现严重下痢现象。 (五)湿垫料综合症腹泻 常见于25~30日龄,生长缓慢,饮水增加,并有水样排泄物,抗生素和维生素治疗无效。剖检见胃黏膜肿胀、出血,偶见肌胃溃疡,肠道内充满消化不充分的食物及粘液泡状物。 (六)药物中毒 长期用药,使药物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引发肠炎。 四、防治对策 (一)治疗 1.由病毒引起的水样腹泻,要加强免疫防治,采取辅助治疗,如传染性支气管炎可用促进尿酸盐排泄的药物。 2.由细菌引起的水样腹泻,先做药敏试验,再使用抗生素治疗。由真菌引起的水样腹泻,应及时更换饲料或减少原饲料的用量。 3.由营养因素引起的水样腹泻,应及时检测饲料,饮水中钠、钙含量及粗纤维、脂肪的用量是否符合鸡生长需要,及时消除病因并加喂电解多维。 上述治疗无效者,停用抗生素,试用微生态类制剂(如促菌生、益生素、EM等)进行治疗。 (二)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鸡舍的清洁卫生,特别是饲槽、饮水器要定期消毒;保持鸡舍内通风良好,空气新鲜;光照强度、时间、温度、湿度,应符合科学管理的技术要求。饲料方面要禁止使用霉变饲料;配比要合理,科学的添加饲料蛋白和维生素。 另外,要合理运用药物预防。给予适量的维生素,有助于雏鸡的生长发育,增强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