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新传染病不断出现、老病新发、混合感染、免疫抑制及病原体耐药性增强等,已成为当前人们与猪病斗争的新形势。其中以新传染病的出现更引人瞩目。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新传染病不断出现且数量较多,如高致病性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增生性肠炎等;另一方面由于许多新传染病已对人类健康与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养猪业、自然和社会环境、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努力提高发现新传染病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减少此类疾病对养猪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 当前我国猪新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概况
1.1 猪戊型肝炎
猪戊型肝炎(HE)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一种急性、自限性疾病,主要经粪—口途径感染。该病自1997年美国学者Meng[1]首次报道以来,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欧洲、中国、中国台湾、印度等都检测出了猪戊型肝炎病毒的抗体,少数国家和地区还有人感染猪戊型肝炎病毒的报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猪戊型肝炎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据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对全国21省、市(地区)采集的2100份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猪戊型肝炎病毒抗体的阳性率在35%~99%之间[2]。此外,许多学者也对各地猪群的HEV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我国部分地区猪戊型肝炎血清学调查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全国已报道猪戊型肝炎的地区,HEV抗体阳性率在52.55%~90.27%之间,表明HEV在我国猪场感染十分普遍,需引起高度重视。此外,HEV抗体阳性率与感染猪日龄有关,其中以仔猪(2月龄以内)和生长育肥猪(5月龄以上)HEV的感染较为严重[3]。
目前,关于猪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的报道较少,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HEV抗体检测、病毒特性及公共卫生意义等领域。当前,大量试验结果证实HE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但Meng等用巴基斯坦和墨西哥HEV毒株感染健康猪没有获得成功,无法复制出与自然感染相同的病例,是否与猪对不同基因型或亚型病毒的易感性不同,或者与不同地区猪的易感细胞受体不同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2]。
1.2 猪巨细胞病毒病
猪巨细胞病毒(PCMV)病是由猪巨细胞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常见传染病。由Done[4]于1955年首次报道。特征性临床症状为拒食,母猪表现繁殖障碍,如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弱仔等;仔猪表现眼炎、鼻炎和肺炎,生长发育不良。由于PCMV感染后可在猪鼻甲骨粘膜粘液腺中见到大量嗜碱性核内包涵体,故又称为包涵体鼻炎。本病分布广泛,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血清抗体阳性率可达到90%以上,可通过水平、垂直和交配三种方式传播。PCMV感染多呈隐性感染,只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应激、免疫抑制时才表现出症状。PCMV感染的临床症状无显著特征,临床症状又与乙型脑炎、猪瘟、伪狂犬病、猪蓝耳病、细小病毒病等相似。因此,对PCMV感染的确诊,必须依赖实验室诊断,如组织病理学诊断、病毒分离与鉴定、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最后全面分析,综合考虑从而作出准确诊断。
由于PCMV存在于猪肺泡巨噬细胞,又抑制T细胞的免疫功能,造成猪免疫抑制,因此,是猪群健康的巨大隐形杀手,并认为是猪高热病病源之一,是养猪业可怕的隐患[5]。现在PCMV感染普遍,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或者被误认为是其它病的临床症状,加上各种实际因素的限制,在养猪行业中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李英伦等[6]研究发现猪巨细胞病毒是引起猪发生“免疫抑制、抵抗力缺失、继发重症恶性传染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1.3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特征是病程短,死亡率高,可达100%。临床表现为高热、皮肤充血、流产及脏器出血。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定为一类动物疫病。目前,该病逐渐向非洲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如韩国、俄罗斯等。
目前,我国尚未见有非洲猪瘟病例的报道。但2006年12月19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养殖园地版块中一篇文章“科学解析,治疗怪病”中提到,某饲料公司对济源市某镇发病猪经过病原检测,认为猪发生的无名高热病是由乙型脑炎、非洲猪瘟、钩端螺旋体混合感染引起的,对此结论是否正确,有待商榷。杨霞等[7]采用PCR方法对河南省猪瘟(CSF)流行区的猪群进行非洲猪瘟(ASF)感染的排查,结果表明尽管目前中国作为俄罗斯的邻国存在ASFV的威胁,但中国河南CSFV流行区仍没有ASFV感染。
1.4 猪脑心肌炎病毒病
猪脑心肌炎(EMC)是由脑心肌炎病毒(EMCV)引起猪和多种动物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脑炎和肌炎或心肌周围炎,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死率很高的疾病。主要侵害20日龄以内的仔猪,临床表现发烧(41℃~42℃)、精神沉郁、减食或废食,有的猪表现震颤、步态蹒跚、呕吐、呼吸困难,或表现进行性麻痹,往往在吃食或兴奋时突然倒地死亡。断奶仔猪和成年猪多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母猪在妊娠后期可发生流产、死胎、产弱仔和木乃伊胎。剖检变化主要为心肌炎和心肌变性。发病率1%~50%,死亡率可达100%。
该病目前在我国猪群的感染情况报道较少。仅盖新娜等[8]报道从北京、河北、湖北、天津、辽宁等规模化养猪场中分离到5株病毒,由此表明,EMCV感染已在我国猪场存在。
1.5 猪副粘病毒感染
猪副粘病毒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病毒,该病毒首先出现在马来西亚的Sungai Nipah地区,因此,被称为尼帕病毒(Nipah病毒)。尼帕病毒(NV)是引起人和猪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病变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性疾病的病原。早在1995年就已在马来西亚猪场发现该病毒。该病可通过接触、蚊虫叮咬等方式传播,发病率高,死亡率低(5%)。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后肢软弱无力,肌肉震颤,并伴有一种或几种神经症状,如颤抖、惊厥、肌肉痉挛、抽搐。病理变化主要见于肺和脑,大多数患猪出现从温和至严重的肺部病变,肺充血、气肿和淤血,切开肺表面可见肺小叶间隔膨胀。气管和支气管出现不同程度的渗出,充满泡沫液,有的可带有血液。脑组织广泛充血和水肿。
关于该病目前有少数报道,如周玉等(吉林)、马帝等(上海)等报道在该地区已发现该病并分离出病毒。李金栋等[9] 通过电镜直接观察从吉林省、辽宁省部分地区收集到的猪无名高热综合征病料,发现除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外,还有猪副粘病毒,基本上每个病例中都能发现副粘病毒。将分离到的副粘病毒攻击健康猪,在最初约30d内并未观察到对仔猪产生危害作用,对乳鼠也无致病性,但对PK细胞却有明显的致病变化,表明该病毒是伴发的,并不是主要病原体。吴祖立等(2002)也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区表现高热综合征的猪群分离出病毒,但在分离病毒过程中,却出现从病变器官组织中不一定能分离出病毒的情况,表明,除副粘病毒外,还有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目前,国内外并未有证实猪副粘病毒就是引起无名高热病因的报道。
1.6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又称猪脑脊髓灰质炎,因最初发生于捷克捷申城,故又称捷申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呈现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和四肢麻痹。以感觉过敏、震颤、麻痹、瘫痪和惊厥为特征。其病原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2~6月龄断奶仔猪和架子猪最易感染,四季均发,但以深秋和初春较为严重,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病死猪的眼观病理变化不明显,无诊断意义。病毒分离是诊断本病最准确的方法。特别是对新发生本病的地区更为重要。
目前,该病报道较少。张国峰等(2003)报道在云南省兰坪县发生过该病,病死率43%,且主要为2~3月龄的仔猪;李建荣等(2007)在云南马龙县也发现疑似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例,但因未进行实验室检测,故结果值得商榷。此外,在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辽宁等地区也有过该病的报道。
1.7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PHE)又称呕吐消耗性疾病,是由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是惟一自然易感动物。主要侵害1~3周龄的仔猪,临床以呕吐、衰竭或明显的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死亡率高达20%~100%,其他年龄的猪多为隐性感染[10]。
目前,对该病的报道多集中在东北地区。如赵传傅等[11] 应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了从辽宁省部分地区采集的猪血清中HEV的抗体滴度,结果表明阳性率高达44.0%,被采集血清的猪未表现出临床症状,说明该地区存在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的隐性感染。周铁忠等[12]也对从辽宁省各地区采集猪血清样本和HEV感染疑似病例脑组织样品,进行HEV抗体和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HEV抗体阳性率为49.6%,且多为隐性感染,发病日龄均为45日龄以下;对疑似病料检测HEV阳性率为73.91%,多与PRRSV等病原混合感染。贺文琦等(2005)对吉林省部分地区采集的猪血清中HEV抗体检测表明,阳性率高达44.3%,被采集血清的猪未表现临床症状,说明该地区的猪群中存在HEV隐性感染。
1.8 猪博卡病毒病
博卡病毒(Bocavirus)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博卡病毒属的成员。人博卡病毒最早于2005年在瑞士患下呼吸道疾病的患儿体内被鉴定[13]。猪博卡病毒是最新发现的一种DNA病毒,于2009年首次在瑞典患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猪体内被鉴定。
近段时间以来,在网上许多猪病论坛或交流区都在讨论此病,说猪场哺乳仔猪突然发生呕吐,水样腹泻,脱水,然后迅速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剖检变化主要是胃肠严重出血,按仔猪黄痢、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伪狂犬等病治疗均无效。传言将采集的60份病料送至华中农大病毒室,经鉴定博卡病毒的检出率为86.6%,普通病毒(TGEV、PEDV、轮状病毒)检测率不足5%,因此,认为当前引起哺乳仔猪严重腹泻的病原为猪博卡病毒。在此暂且不论该结论的可靠性如何?只想呼吁一下作为兽医科研工作者必须得对检测结果负责,经得起验证,符合传染病的认定条件。目前,该病在我国仅有两篇报道,一个是研究猪博卡病毒NP1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另一个则是翟少伦等[14]对我国部分省市猪场疑似高热病例的191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75份为猪博卡病毒阳性,阳性率为39.27%,表明该病毒也是高热病的参与者,究竟在其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外,关于猪博卡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也未见有报道。此外,对于从病料中鉴定或分离出的病毒,人工感染健康猪后是否可以复制出与自然感染相同的病例也未见报道。当前证据只表明在我国猪群中有猪博卡病毒的存在和感染。
2 思考
有些新传染病并不新,其实早已存在于猪场和猪体内,危害着猪只健康,只不过是未发现而已。随着检测水平的提高,这些疾病的病原体会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正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徐建国所长所述的那样,微生物的进化或者变异时刻都在发生,使得病原体也不断产生,这意味着人类与传染病(动物)的斗争还将继续。新病原微生物具有世界性,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新发传染病很难用传播理论来解释,可以说它们本来就存在,而不是“输入”的。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因素的改变、贸易往来的频繁,拉近了动物与动物、野生动物与家养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这对新发传染病发生具有重大促进作用。产生一个新病原体的时间不像人们过去所想象的那么长,有时候是很短暂的。同时,对于新病没有必要过度惊慌,但必须树立正确的防范意识,科研工作者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及时对生产中出现的棘手问题展开研究,才是科研工作者的责任。现在猪场的一些常见病由于疫苗的使用,已逐渐得到控制,但并没有完全消灭,而新传染病还在陆续出现,人类还需努力,同传染病的斗争将永无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