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草食动物感染性最高,杂食动物、肉食动物和人类较少发生。临床特征为从鼻、口腔及肛门等天然孔流出凝固不全的煤焦油样的血液。 炭疽病畜及因本病死亡畜的尸体内存有大量的炭疽杆菌,这些炭疽杆菌有两种形态: 一是荚膜型炭疽杆菌。体内的炭疽杆菌为荚膜型,对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消毒剂、温热、干燥等)抵抗力弱,而且当病畜死亡后,在温暖条件下,经1天~3天随着尸体腐败,荚膜型炭疽杆菌也死亡,因此它的危害性小。 二是炭疽芽孢。当体内炭疽杆菌随血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排出体外,或剖开尸体使体内炭疽杆菌暴露于空气中,经接触空气和适宜的温度(15℃~42℃)则迅速形成芽孢。炭疽芽孢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在水、粪、尿和土壤中能长期保持生活力。所以应特别注意,若对尸体或病畜处理不当,使芽孢逸散,污染水、土等环境,则其附近地区成为本病的疫源地,该地区的家畜往往长年发生本病,如某地几年来间断性地发生几次炭疽病,其原因通常是由于动物摄入污染了炭疽芽孢的饲草、水等引起。 炭疽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感染。在家畜感染部位以咽部为主,肠、肺感染比较少见。经皮肤创伤或带菌吸血昆虫刺螯则可引起皮肤感染。 侵入组织内的炭疽芽孢在局部发芽繁殖,又形成荚膜,荚膜虽对外部影响抵抗力弱,但对机体内的防御功能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特别是抵抗白细胞吞噬作用;荚膜黏液毒及残废菌体溶解产物进入血液,能中和血液中的杀菌物质,引发炎症反应。炭疽病畜都有高热反应,炭疽菌产生的毒素可使组织和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血管通透性增高,这就是牛、马、羊等易感动物发生局部浆液纤维素渗出和出血的原因。病原体在初发感染灶内迅速繁殖和产生大量毒素,使局部组织严重破坏,进入循环血液,被各器官阻留并繁殖,使组织系统变性、坏死和机能障碍,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损伤,使机体抵抗力瓦解破坏,病畜机体衰弱后炭疽杆菌在血液内无阻挡地繁殖,引起严重的菌血症和毒血症,即败血症。 当然,由于动物种类和机体状态不同,以及病菌侵入严重程度及大小不同,而使动物发病状态不同。对炭疽杆菌敏感性小的动物,有时可被机体防御系统所抑制或完全消灭,使病理过程限制在初发感染灶而不再发展,即所谓痈型炭疽。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病畜耐过性强而有的就易感染而死亡的原因。 牛和马的炭疽几乎百分之百死于败血症型炭疽,死后尸僵不全,体内的病理变化特征之一是皮下与肌间结缔组织、舌系带、肾组织、肠系膜、膈、各部浆膜和黏膜,以及各实质器官等均有多数出血点或出血斑。同时见淡黄色胶样浸润,尤以颈部、胸前部、肩胛部、下腹部及外生殖器部等皮下的出血样胶样浸润最为常见。本病特征之二是脾显著肿大,为正常脾的2倍~3倍,呈暗红色,被膜紧张,但脾实质极其柔软,脾髓软化如泥。一般马、牛脾肿大显著,而羊只轻度肿胀或不肿大。 显微镜下观察炭疽病畜的脾髓充满血液,呈血海状,细菌染色时,脾髓内充斥大量炭疽杆菌。 另外,病畜全身各处的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或砖红色,切面多汁。痈型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发病少,在此就不再论述。 防治炭疽病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净化污染源:对污染的草、水、场所等严格消毒,消灭炭疽芽孢。 2、早发现、早预防,防止病灶扩散,增强免疫抵抗力。 3、要与牛出血性败血症等症状相似的传染病相区别。对炭疽病畜或凝似炭疽病畜不能宰杀,对尸体及排泄物、血液进行彻底清除、深埋或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