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以来,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猪肉价格屡创新高。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猪养殖和猪肉的市场供应,密切监测猪肉市场价格变化与走势,采取多项措施稳定并推动生猪产业发展。
在近期举行的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及服务实体经济情况发布会上,谈及银行业保险业对生猪生产的支持保障措施,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银保监会鼓励并支持保险机构利用保险功能参与生猪风险保障工作,一方面是对能繁母猪的保险,另一方面是对育肥猪的保险,现在努力做到了对能繁母猪应保尽保,对生猪生产尽量扩大保险覆盖面。
用科技手段化解道德风险
猪肉价格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居民生活成本的高低。据记者了解,最近消费者在逛菜市场时,都切实感受到猪肉的价格涨了不少。有数据显示,2019年生猪和母猪产能下降较快,创下近10年来的最大降幅,这也导致我国猪肉价格在8月份涨至历史高位。如何提高生猪保险在应对“猪周期”时稳价格、促生产、补损失的保障能力引发业界思考。
众所周知,养殖保险作为农业保险的一部分,始终面临保障不足局面。特别是对于生猪保险,道德风险是承保的最大“拦路虎”。“说到承保风险,‘多养少保’隐患首当其冲。”一家财险公司河南省分公司农险部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一些养殖场以防止病毒传染为名,严禁保险机构或畜牧兽医人员出入场区,造成养殖数量无法核实。也有养殖户把死猪冻在冰箱里进行多次赔付,碰到责任心不强、对死亡鉴定工作把关不严的乡镇畜牧防疫工作人员极易造成错赔。
记者此前在采访中发现,我国很多地区的生猪保险都遭遇了赔付率逐年上升的尴尬处境,承办该险种的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明显有所减弱,有的公司甚至直接暂停了生猪养殖保险业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从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角度来讲,养殖类保险的风险的确比较大,因为道德风险不易识别。自去年以来,整个养殖险的赔付率特别高。以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一些大公司的赔付率已经超过100%,更不必说费用了,开展这项业务的公司通常面临比较大的亏损。”
关于如何缓解生猪保险赔付率升高问题,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利用保险科技手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完善巨灾风险机制、增加财政补贴、政府的合理介入以及法制化是基础,也是根治措施,但科技化则是在当前机制下助推养殖保险升级的“特效药”。
据王国军回忆,近年来应对生猪保险承保风险的科技手段也在不断升级,从最初的猪耳标管理生猪养殖信息,到针头注射检测血型和DNA,再到最新的AI猪脸识别技术,每一只小猪的成长轨迹都可被精准记录,大大降低了保险公司的赔付风险。
创新产品保障生猪供应
今年9月初,银保监会联合农业农村部,就支持做好稳定生猪生产和保障市场供应提出明确要求: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拓宽抵质押品范围;完善生猪政策性保险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把握时间窗口,持续开展并扩大生猪价格保险试点。
记者了解到,保险公司在广东、河南、重庆等地推出多种创新保险产品,帮助养殖户解决资金的后顾之忧,弥补其因“猪周期”遭受的经济损失。
在广东肇庆,封开农商银行与中华财险肇庆中心支公司联合推出“生猪活体登记+保险保单+银行授信”模式,助力养殖企业以生猪活体抵押获得农业产业帮扶贷款,有效解决养殖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问题。
今年5月以来,重庆市永川、大足等地发生大面积生猪不明原因疫病死亡。人保财险重庆市分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和快速定损机制,简化查勘要求和理赔手续,缩短赔款支付时间,帮助养殖户恢复生产。
《金融时报》记者向人保财险相关人士了解到,面对“猪周期”给养殖户带来的困扰,早在2018年,人保财险就与中投期货联合推出了国内首个依托期货市场保障生猪养殖户净收益的农业保险。该保险项目创造性地考虑了市场上的现货和期货价格,以生猪价格、玉米价格和豆粕价格作为计算因子。今年1月至9月,中国人保(601319,股吧)共承保育肥猪1.41亿头、能繁母猪935万头,为368万户次养殖户提供了962亿元风险保障。该公司还实时摸排各地猪瘟疫情动态和政府处置情况,对于非洲猪瘟和政府扑杀造成的生猪死亡,应赔尽赔。针对政府扑杀补助金额不足以完全覆盖养殖成本的痛点,人保财险开发了非洲猪瘟扑杀保险。目前,中国人保全部分公司均已开发相关产品。
太保产险在生猪类保险方面,除了承保传统险种外,还开发了一系列创新产品。为避免市场价格波动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该公司研发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产品;为避免巨灾给规模养殖企业(户)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研发了规模养殖企业(户)适用的生猪养殖重大灾害保险产品;为保障农户生猪养殖利润,依托玉米、豆粕期货市场,创新研发了猪饲料价格成本指数保险产品等。生猪保险也将逐步从保养殖成本向保养殖收益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