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台湾地区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奶业,同时进行教育宣传。奶业发展之初,由于卖场和家庭冷藏设备普及,一开始就以低温消毒冷藏鲜奶(巴氏奶)为主。台湾巴氏奶的推广和坚守,是政府政策支持、奶农与加工企业自律、消费者教育、学术研究协助的共同结果。
政策支持:进出口贸易调控,对进口奶粉开征“奶业捐”;在农林厅成立奶业发展小组,主导奶业发展;开办“学童奶”增加鲜奶出路;主导加工厂与奶农建立契约产销制度,建立现代化牧场,通过改善牛舍环境、执行牛群性能改善计划、推动平衡日粮以及自动化挤奶、药物残留检测、采用鲜奶标章等措施,保持鲜奶的营养及健康水平。同时,通过奶协、酪协、奶品公会等协助维持同业权利。
为区别进口奶品,1986年起,台湾农委会依据生奶收购量核发“鲜奶标章”,确保鲜奶原料纯正。鲜奶标章已成为消费者选购鲜奶时的重要参考标志。政府每周也会从卖场进行随机抽检,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鲜奶标章的规范。
奶农与加工企业自律:建立生产阶段的饲养管理及用药标准;由政府出资,加工企业配合,由协会主办牧场评鉴,带动高品质鲜奶产品;由协会负责主持中央检定中心,为加工厂、奶农和消费者进行鲜奶质量把关。
牧场评鉴活动由政府提供经费,奶业协会针对每一个牧场的生奶品质、经营效益、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及环境卫生形象等进行评鉴,颁给1~5朵梅花。加工厂收购获得“5梅奖”牧场生产的生奶,制造高优质鲜奶,售价由此提高。
消费者教育:进行鲜奶教育,传达饮奶理念,由政府提供经费,协会邀请专家到学校、社区等说明牛奶的成分、鲜奶好处等,教育消费者认识鲜奶标章等;办理“学童奶”,培养饮奶习惯,自1965~1990年累计供应超过3亿瓶,带动每年15%的消费增量;推动冬季“温鲜奶”计划,由政府提供经费,委托产业团体与商户配合,于上班时间在重点地铁站以玻璃瓶装鲜奶隔水加温成温鲜奶,带动早餐饮用,解决冬季鲜奶过剩。此外,奶业协会还组织各类奶制品竞赛,推进鲜奶的多元化应用,引导鲜奶入菜、鲜奶料理等。
学术研究协助:农委会从上世纪70年开始辅导奶农开展奶牛性能改良计划,解决了荷兰奶牛亚热带养殖的适应性问题,使奶牛泌乳量提升超过两倍。
本报记者 房宁据台湾乳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施宗雄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