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从育雏期开始科学谋划蛋鸡产蛋性能
1.1 35天定终生
养蛋鸡的都知道“35天定终生”这一说法,但是真正能够明白的寥寥无几。那么,从科学的角度上讲“35天定终生”的意义何在呢?
1.1.1 35天体重与蛋鸡终生产蛋量呈正相关,也就是35天体重越大,品种遗传潜能转化为生产能力——多产蛋的比例就愈大。
1.1.2 35天体重与开产体重达标高度相关,也就是35天体重越大,开产体重越大,且开产体重达标率越高。
1.1.3 免疫器官发育程度与抗病力正相关,也就是说免疫器官发育越完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就越好,抗体水平越高,终生死淘率也就越低。
1.2 70日龄胫骨长度与体重双达标
传统的蛋鸡养殖,是0~6周龄划分为育雏期,即雏鸡阶段。而科学的划分标准应为:胫骨长到86毫米以上,体重0.85千克(不分褐壳、粉壳、白壳)。达到这两个标准最迟不易超过12周龄(84日龄),否则将会影响后期产蛋性能。
在此期间的营养调配、管理要点是重中之重。由于品种不同,达到此标准的实际时间也有差异,褐壳、粉壳可能在10周左右,白壳蛋鸡可能在11~12周左右,这样就拉大了育雏的时间,为育成鸡和后备母鸡的达标奠定基础。更换雏鸡饲料也不再是42天或56天,而是以12周龄之前的“胫骨、体重”双达标为标准。
这中间要一直使用育雏鸡维生素、矿物质预混饲料,并按照下列要求调配营养(如管理失误或发生疫病,造成鸡12周龄仍然不能双达标的,要在85日龄更换青年鸡饲料)。
1.2.1 0~2周龄(或3周龄):根据品种(褐壳蛋鸡使用时间可以短些,白壳要长些)实际需要,最好使用膨化、微粉,甚至超微粉处理的雏鸡开口颗粒饲料。切记是易消化、营养高、抗病力强的卵黄般开口饲料,而不是小鸡饲料。粗蛋白要20%以上,代谢能2950大卡/千克,蛋氨酸0.45%,赖氨酸1.0%,钙0.9%,有效磷0.37%。
1.2.2 2(或3周龄)~5周龄(白壳蛋鸡6周龄):最好以自配饲料为主,其中粗蛋白质≥18.5%,代谢能≥2850大卡/千克,赖氨酸≥1.0%,蛋氨酸≥0.44%,钙0.9%,有效磷0.37%。此时对于使用纯豆粕配方的豆粕添加量不低于30%,另添加1%~1.5%的优质豆油,以确保蛋白和能量的充足供应(有膨化大豆的可以添加5%左右)。如此饲养雏鸡在35天均可以达标。
1.2.3 5周龄(白壳蛋鸡6周龄)之后直到跖骨长度86毫米,体重0.85千克,仍然使用育雏的预混剂,粗蛋白质18%左右(5%的雏鸡预混料添加豆粕27%~28%),代谢能≥2850大卡/千克,钙0.9%,有效磷0.37%。赖氨酸≥1.00 %,蛋氨酸≥0.42%,可以去掉油脂的添加。
以褐羽蛋鸡为例:后母母鸡达到18周标准体重一般采食全价饲料在6.5公斤左右,如果使用5%比例预混料添加,比普通饲料贵800元/吨的优质预混料,50公斤全价饲料增加成本不到2元。每只鸡从投入角度多投入0.26元/只,但就是这合理的多投入,决定了你是挣钱还是赔钱,是多挣10~15元/只,还是少挣10~15元/只。投入越靠前,效益会越好,这是蛋鸡养殖上铁的定律。
鸡从见第一枚蛋~30周龄,时时面临着巨大的应激,面临体重增长、产蛋增加的营养较高需要,与采食量没有达到最大化的矛盾,也是鸡最容易发病的时期。如何满足营养,使鸡顺利、平稳上至高峰最关重要,为此不仅我们要选择优质预混料,如和美华LC65以上产品且最好额外增加20%左右,最好添加0.5~1%的优质豆油,豆粕的添加也至少比高峰期多2%以上。
要特别关注夏季上高峰和秋季上高峰的鸡群营养问题:夏季由于鸡的采食量低,就必须采用高能、高蛋白(17%)、高蛋氨酸等氨基酸、高维生素的饲料调配模式,多添加优质预混料20%以上,添加1-1.5%的优质豆油,采用湿帘降温等方法增加采食量。否则这批鸡不仅没有高峰期、产蛋持续力低下,而且还因为体质差秋季以后容易发病。秋季上高峰的鸡群,多是夏季培育的雏鸡,这批鸡本身先天条件不好,体质较差,加上新玉米使用、气温的变化很容易发病。为此要推迟使用含水高的新玉米至明年2月之后(东北地区更应该高度重视),即使使用新玉米最好按照1/3比例与陈玉米搭配并添加0.5-1%优质豆油。若实在没有办法必须使用新玉米一定要晾晒到含水18%以下,并按照含14%水为标准,每增加1%水增加0.3%豆油方法调配饲料。
2 从青年期开始科学谋划蛋鸡产蛋性能
当前的蛋鸡养殖场(户)首先看重的产蛋期,其次是育雏期,最不看好的就是青年期。由于青年期的养殖目标不明确,经济效益难以看出,人们普遍对于青年鸡的关注不够,表现为以价格做为饲料的第一选择、盲目添加麸皮、使用蛋鸡饲料饲喂青年鸡等。由于青年鸡是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青年鸡体重不能适时达标,而导致开产推迟、一生产蛋性能低下、鸡的死淘率增加。在预混料等选择上最好选择优质青年鸡饲料或雏鸡预混料,而绝不是选择与饲养目标不一致的蛋鸡预混料。
青年期科学的划分标准为:12周龄前胫骨、体重双达标至褐壳蛋鸡体重1.5千克、粉壳1.35~1.4千克体重。
选择低劣全价、浓缩饲料会因为能量低鸡采食量过大,造成肠管的过分发育,造成开产时的采食量高浪费饲料。粗蛋白添加要合理(褐壳蛋鸡为15.5%,粉壳、白壳蛋鸡为16%),既不能过高(添加豆粕等23%以上)造成鸡早熟,也不能过低(添加豆粕18%以下),造成性成熟后体不成熟。因此,豆粕一般添加20%~22%。麸皮添加也要合理,过低采食量低影响营养的摄入,不利于骨骼发育、不利于肠管发育,这样的鸡容易出现龙骨弯曲、开产采食量低等问题;麸皮过高会造成肠管过渡发育,开产后采食量高、浪费饲料,还会出现初产鸡拉稀现象。因此,麸皮一般在10%左右。另外,饲料代谢能每kg应在2750大卡以上,钙0.8%,有效磷在0.24%以上,赖氨酸应为0.73%,蛋氨酸0.36%。
以褐羽蛋鸡为例:达到18周标准体重一般采食全价饲料在6.5公斤左右,如果使用5%比例预混料添加,比普通饲料贵800元/吨的优质预混料,50公斤全价饲料增加成本不到2元。每只鸡从投入角度多投入0.26元/只,但就是这合理的多投入,决定了你是挣钱还是赔钱,是多挣10~15元/只,还是少挣10~15元/只。投入越靠前,效益会越好,这是蛋鸡养殖上铁的定律。
3 蛋鸡开产后要科学谋划、合理投入
蛋鸡体成熟的科学依据为:褐壳蛋鸡1.6千克,粉壳蛋鸡1.5千克,白壳蛋鸡1.35千克,且应在32周达到上述体重的鸡。这样的鸡开产后不仅蛋重大,产蛋高峰持续性好,而且死淘率低。由于鸡采食量最大化需要32周后,之前蛋重要增加、产蛋率在不断提高,体重仍在增长,很容易出现营养摄入不足的负平衡。所以,此阶段营养的满足是重中之重。
对于产蛋期国家标准是最低营养需要,要想保持卓越产蛋性能、良好的抗病力,蛋鸡产蛋期营养就要比标准高很多。比如产蛋前期(开产~高峰<85%产蛋率>),我国产蛋期蛋氨酸是0.34%,而现实为了充分发挥鸡的生产性能,蛋氨酸在0.45%以上(最好按照褐壳蛋鸡每天每只450毫克,粉壳蛋鸡430毫克,白壳蛋鸡380毫克的量根据采食量调整配方)。而粗蛋白绝不低于16.5%,代谢能在2750大卡以上,最好添加1%~1.5%的优质豆油。另外也要关注VA、VE、生物素含量。
而在32周龄至高峰后再下降到85%产蛋率的这段时间。要想实现这一标准,高峰期间应满足如下标准:
褐壳蛋鸡:按照18克/只·天左右的粗蛋白,450毫克/只·天的蛋氨酸,900毫克/只·天的赖氨酸,以及春秋310大卡/只·天,冬季大约335大卡/只·天,夏季290大卡/只·天的能量。粉壳蛋鸡:按照17克/只·天左右的粗蛋白,430毫克/只·天的蛋氨酸,850毫克/只·天的赖氨酸,以及春秋310大卡/只·天,冬季大约330大卡/只·天,夏季290大卡/只·天的能量需要。白壳蛋鸡:按照16克/只·天左右的粗蛋白,380毫克/只·天的蛋氨酸,750毫克/只·天的赖氨酸,以及春秋290大卡/只·天,冬季大约310大卡/只·天,夏季270大卡/只·天的能量需要。
而当产蛋率低于85%产蛋率之后直至淘汰定的产蛋后期。可以酌情降低1%左右的粗蛋白,添加3%~5%的低能量、低容重的麸皮等稀释营养浓度,避免营养过高而导致肥胖和死淘率较高。
对于蛋鸡养殖户,要高度重视产蛋期间的营养调配,特别是夏季、秋季上高峰的鸡群营养调配必须重视,否则很容易没有高峰期。这个季节由于气温高,采食量小,一般使用预混料最好按增加20%的采食量来添加。 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品种的标准采食量或实际采食量调配营养,使用四季配方。
从节省角度减少必要投入,看似省钱而实际不赚钱;从产出的角度增加合理投入,看似多花钱却赚到了更多的钱——这就是蛋鸡生产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