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在我国西部重庆崛起的三高乳业,凭借着益生奶酪的面世迅速在市场上掀起一场奶业新革命。2005年,三高乳业实现产值一亿元,销售额1.2亿元,逐渐发展成为西部乳业的巨头,其明星产品益生菌发酵奶制品也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喜爱。时隔5年,谁也没想到曾经演绎着西部乳业辉煌传奇的三高乳业竟走向退市境地,这不禁让我们为中国民营乳业捏一把汗,其没落不仅折射出中国民营乳业的生存现状,也让我们反思众多中国民营乳业命途多舛背后隐藏的玄机。
三高退市原因探究
资深行乳业专家对三高乳业的退市总结了几点原因。 第一,企业体制存在问题,企业高层变化太快。一份重庆市工商局出具的三高注册变更材料显示,从2006年公司成立到2010年6月,企业注册法人经历了4次变更,任职时间最长的是13个月,最短的8个月。决策层把握着整个企业的脉搏,每一项重大的决定均能够改变企业发展的轨迹,高层频繁的变更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体制变革是导致三高没落致命的要素。
第二,技术滞后是三高发展的绊脚石。三高起初由在学术上拥有诸多成就的何涛担任总裁,其致力于创立高科技乳制品企业,立志将世界最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嫁接于传统乳业加工,引领国内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在其率领下,三高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重庆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但后期由于股权的纠纷,何涛离开三高一线,这直接影响到了三高技术的革新。对于国内乳企而言,若在技术上无法实现突破,无法回避市场产品的同质化,则将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
第三,三高在品牌的包装和维护方面投入不大。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企业需要找到市场定位,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企业形象,对品牌的包装、宣传及维护决不能马虎。在企业出现亏损时,三高并没有采用公关策略挽回企业形象而是采用开源节流,这直接导致市场进一步萎缩。
民营乳业命途多舛
其实在中国众多民营乳企中,没落的岂止三高一家。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在重庆乳品业界涌现出了大批带有民营背景的企业,包括凭借益生奶酪做大做强的三高品冠,靠“学生奶”起家的太易乳品以及靠双叉奶风靡一时的海浪乳业。经过十多年市场的大浪淘沙,三高如今已隐退。随着“学生奶”政策取消,2004年太易奶业宣布停产。海浪乳业因为亏损,负责人卷款潜逃,2009年厂房拍卖。据了解,目前主城区仅存的民营乳企只剩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异军突起的光大乳业。
探索突围之路
我国用于着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拥有千万的新生婴儿,造就了乳制品这一朝阳产业。近年来,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乳业市场发展速度惊人,前景十分广阔。蛋糕越大,分羹者越多,市场竞争就越发激烈。中国民营乳企不仅面临着国内乳业巨头的竞争压力,还遭受来自国外乳企的围剿,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如何在一片红海局势下突围,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途径。
首先,打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造是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这要求企业从基层到高层拥有着高度统一的目标和方向,将创新思维贯彻到企业的上上下下。同时,在产品的缔造上更要注重创新,需要不断挖掘市场潜在的需求和新的需求。企业在不同的时期拥有不同的战略思维,民营乳企需要不断的做出战略调整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集合地域优势以及自身能力,发挥竞争优势。
其次,捍卫品牌资产,合理运用公共关系。品牌是一个企业无形的资产,能为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力,民营乳企要重视品牌的打造和维护。应该从品牌创立知名度着手,建立良好的市场公众形象,提高品牌的忠诚度。做好品牌营销及策划,注重产品的市场定位,关键要找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在运营公共关系中,要将奶文化植入消费者观念中,学习外国乳企成功的宣传推广经验,诸如打情感牌和走体验式消费路线。
再次,多元化与差异化并存。目前不少国内民营乳企在回避市场同质化方面比较欠缺,将有限的资源用来与乳业巨头进行类似产品的抗争无疑是飞蛾扑火。乳制品行业有句话叫做得乳源者得天下,在与大企业进行竞争中,民营乳企可以整合资源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这样不仅可以维护市场的稳定,避免恶性竞争,还能减少资源浪费,共同采购可以实现价值链上成本的降低。在品牌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适度进行多元发展,前期强势品牌推广对于延伸产品线的市场植入奠定了基础,使得企业不至于陷于吊死在一棵树上的尴尬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