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一篇关于子弹的评论,得到一些朋友的认可,颇有些得意,内心也不似之前那般平静;结婚是件大事,也是离家前爸妈下的死命令,于是又写了一篇热闹的征婚贴,征婚不是本意,缺乏诚意的文章最后不由自主的游离到了关于工作的叙述。对于婚姻不苛求的态度让文章变得空洞而又苦涩,自己也恼怒起来。内心的不平静是我所厌恶的,敲打键盘的结果只剩下删除删除。还是回到平静的、自由的状态,就像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我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之前所有关于平静的体验却都来自佛教庙宇。
第一次是在汕头的南澳岛。海蓝而平静,不似三亚那般奢华,也不似庙湾岛的公海那般孔武有力,却也别有一番风味。和朋友开车行走在环岛公路上,午后的阳光映衬着遍地的绿意。那是一个没有人的小庙,下车拾级而上,看到的是略微破旧的屋檐。站在庭院中央,风也没有,蝉一声声把平静推入心房。离开的时候,走的很慢很轻,害怕把这平静打破了。
第二次是在西宁的塔尔寺,一个藏传佛教的寺庙。空气里弥漫着酥油灯的味道,远处传来的是喇嘛用藏语诵念的佛偈。穿行其中,也是午后,有人三三两两。没有海,却有比海更蓝的天;没有绿色,却有更圣洁的哈达和云彩。来到一座金塔前,许多的信徒在叩拜,五体投地的叩拜,有的身下有寺里铺好的毯子,有的就地将虔诚呈送。坐在塔外的木椅上,过道里穿梭着和我一样没有信仰的游客。信徒对周遭的喧哗毫不介意,对惊诧的目光熟视无睹,我想也许是佛祖的神圣让他心无杂念。坐了很久,信徒还在叩拜。渴了就喝口水,电话响了就接,累了就喘口气,然后继续。信仰对于他们就是生活的全部,吃喝拉撒、材米油盐都渗透着信仰所给予的安宁。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平静;当我继续前行,平静又离我而去。
从塔尔寺会西宁的车上,司机和一个导游问我觉得好不好。我说:我是个没有信仰的人,而信仰是神圣,怎么能说好与不好呢?我能体会到一些吧。他们看着我,友善的笑意从清澈的眼眸流出。
对于热闹有一种天生的抗拒,对于平静有一种莫名的向往,这使我曾经自卑而内向。回首过去二十几年的人生历程,都是走向开朗、喧闹的足迹。记得高中看《红与黑》便会自动的代入于连的角色,自卑和羞涩引起的共鸣让情节的跌宕感同身受,然后又会告诉自己不能这样,要阳光一点要自信一点;看《笑傲江湖》对于令狐冲这个角色的代入只是基于对自由的向往,其中五霸岗聚会之类的喧哗始终不为我所接受,然后又告诉自己不能这样,要变成这样;于是又翻了许多卡耐基、拿破仑关于成功的书,觉得自己都知道这些东西,然后又告诉自己要做到才算知道。之后就是不断的克制羞涩、克制自卑的心灵旅程。上台演讲,参加活动,担任班委,表演节目……在最初的时候,总想退却,就说没什么可怕的,上去再说;后来和一帮同学一起,又会讲这些话说给他们和我自己听。于是我到了现在的位置,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外向、开朗、阳光成为正确,而内向则被敌视。开朗的孩子意味着健康,谈起内向的孩子总加上一丝责备;在对别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也会说:开朗些、阳光些;面试的时候,开朗的人总会获得更多的机会,而内向的应聘者往往会落选。职业生涯规划里经常说内向就做适合内向的工作,比如技术、学术等等。而职场、管理,从来都认为要挑选外向的候选人。
人才评估时我们会考虑到:B型、O型血更适合做管理,狮子座、双子座、射手座等有管理潜质;在大部分的人格测评中,也会根据外向-管理的路径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比如很流行的MBTI的测评中,ENFJ适合的工作包括政客、营销、管理,而INFJ则是牧师、艺术家等(E表示外向,I表示内向,两者有重叠的部分,这里只引用两者的差异点)。于是外向成了判定未来的标准,仿佛内向不会成功,仿佛内向不会幸福。
对此我怀疑过,但苦于找不到反驳的证据。现在终于找到了:一则,《基业长青》里提到的长青企业一直来的CEO都是低调的,其外在形象是内向而非外向;二则,《沉静领导》里提到了沉静型领导通过克制、谦虚、执着带领企业走向成功,外在表现也不是我们常见的英雄式的、大声疾呼的、八面玲珑的外向;三则,我的自身经历,至少到现在,不管做什么样的测试,内向和外向的评分会对半。所以管理不管理、领导不领导与天生的外向没有关系,而把内向外向作为成功或者幸福的评价标准也是有待商榷的。
内向经常表现为一种平静,而平静又常常被贴上自卑或者内向的标签,其实不然。只是内向的人更容易体会到平静,而平静的人在叩问内心时也会被人误解为自卑。比尔盖茨每年都会躲起来一段时间,唐骏也会定期调整。佛祖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老子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超然于物的境界太过高远,不可及却可近。所以真正的内向应该是一种自信的内向,应该是一种平静,而不是夹杂着过于浓重自卑和羞涩的内向。
一个平静的人会散发一种美,一个平静的组织也会散发出美。
试想一个这样的组织:每个人都忙碌着,却毫不慌乱;每个人可以停顿,但组织却依然正常运转;面对失败,从容应对;面对成功,继续前行。这就是一个平静的组织,朴素却有散发迷人的光彩。也许有人以为这是理想,我们常见的组织应该是:大家都忙碌着,呼喊着,匆忙的脚步来来往往;一个人的休息要斟酌许久,加班加班才体现着忠诚和勤劳;会议室里,都是争吵,每个部门都在自己的立场据理力争,然后不欢而散;……。人生病了我们能看出来需要医治,这样病了的组织我们万万不能认为那是一种常态。
其实平静的组织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要达到最低标准只有两个要求:制度化和人性化。制度化是看得见的,游戏规则、流程管理,每个人做事有依据,每个人有自己的权责利。要做到这一点,全力推动再加上熟悉,所需时间也不过一到两年。人性化是一种指导,通过制度化体现,通过企业文化最终实现。要做到这一点,所需时间可长可短,根据企业特质所需时间从三年到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样的组织工作好比看一场顺畅的足球赛,也许并不精彩,却也没有意外。达到这标准的企业其实不少,甚至不知名的企业也有很多,受日式管理影响的企业最为多见。更高一级的平静组织,应该是一种学习型组织,用战略性的眼光、系统性思维总结过去、操盘现在、规划未来,比如宝洁公司。这类企业是蓝筹股,未来看得见,毫不担忧。(平静的组织很美,但也会有不美的,那就是缺乏创新的平静组织。这样的组织裹步不前,让人看到的是固执、退化,直到最后的消失。)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什么其实不重要,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自然如此,人如此;生活如此,工作如此;时间如此,企业亦如此。得道之人超然于物,得道企业巍然屹立基业长青;得道之人有飘然之美,得道企业亦有“大象跳舞”般的潇洒。
我很喜欢朱自清的散文,里面透着一种平静,一种悠然自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人生本该如此,平静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