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有容人之量,也许说是容人之智更恰当,工作就是工作,千万不能夹杂自己的个人喜好。
用人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发掘、发挥属下的一技之长。用人不当事倍功半;用人得当,事半功倍。
《淮南子道应训》记载,楚将子发爱结交有一技之长的人,并把他们招揽到麾下。有个人其貌不扬,号称“神偷”的人,也被子发待为上宾。有一次,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交战三次,楚军三次败北。子发旗下不乏智谋之士、勇悍之将,但在强大的齐军面前,简直无计可施了。
这时神偷请战。他在夜幕的掩护下,将齐军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第二天,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帷帐,特地赶来奉还。”当天晚上,神偷又去将齐军主帅的枕头偷来,再由子发派人送还。第三天晚上,神偷连齐军主帅头上的发簪子都偷来了,子发照样派人送还。齐军上下听说此事,甚为恐惧,主帅惊骇地对幕僚们说:“如果再不撤退,恐怕子发要派人来取我的人头了。”于是,齐军不战而退。
一个团队总是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人不可能每一方面都出色,但也不可能每一方面都差劲,再逊的人总有一方面较他人一日之长。一个成功的领导人不在于他自己能做多少事情,而在于他能很清楚地了解每个下属的优缺点,在适当的时候派“逊色”的员工去做他们适合的事情,这样往往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同样,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有容人之量,也许说是容人之智更恰当,工作就是工作,千万不能夹杂自己的个人喜好。也许你今天看不起的某个人,他日正是你事业转机的得力之臣。
领导者一定要有容人之量。有些人缺乏容人之量,特别是容不得超过自己的人,习惯于搞“武大郎开店”,凡是比自己高明的人一律不用,嫉贤妒能,总是担心政绩被其抢、名誉被其夺、位置被其占。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进而排斥人才、压制人才,甚至打击人才。
《三国演义》有一回描述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个定义,其实是最适合于领导者的。
有吞吐天地之志者,自当有容天下之量,不然,只是徒作大言罢了。
所谓容人之量,首先是容言,即容许不同意见。提上领导者日程的事情都是一些复杂问题,问题的本质往往为种种假象所掩盖,必须经过仔细鉴别分析才能把握。而解决问题的方案,又往往面临多种选择,每一种选择都可能有自己的道理,必须经过反复论证才能决策。即使已经决定了的问题,在未经实践之前,也很难肯定一定是正确的。因此,无论是对问题作出判断,还是作出决策,都应当耐心听取各种意见,特别是要认真听取少数人的意见和与自己不同的意见。美国开国元首华盛顿深知此理,他在当选首任总统后,挑选了四个人组成第一任内阁:托马斯·杰斐逊担任国务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担任财政部长,德豪·伦道夫担任司法部长,高利· 偌克利担任陆军部长。四人都是具有非凡才能的政治家,但他们分属两派势力,经常形成尖锐的意见分歧,华盛顿却能把他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造福于国家。如此雅量,正是政治家的胸怀。
容才是容人之量的重要内涵。为领导者,总是在许多方面有过人之处,但是不可能也不必在一切方面都超过别人。世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或几个领域的状元,但不可能成为所有领域里的状元。即使在同一领域,也是人才济济,人上有人。领导者的本领在于使各种人才为其所用,而不是在一切方面都超过他们。汉朝开国君主刘邦在威加海内做皇帝之后,有一次与群臣总结汉胜楚败的原因,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刘邦的见解无疑是正确的。知人善任正是刘邦的过人之处。
但是,人才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容人之量还应当表现在容过。容过并非对属下的过失采取姑息的态度,而是指对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小过而掩大德,也不因有过而置之不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欲用无过之才,将永无可用之才。属下有了过失,只要肯于改正,仍应信用如初。一有过失,便置之不用,是对人才的浪费。而且人犯错误,也并非全是坏事,倘能正确对待,等于注射防疫针,增强免疫力,以后可以不犯或少犯错误。再说,有过而不见弃,一般人都会由此而生感激图报之情,于事业是有利的。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出色的经营之神,他运用《道德经》中的思想精华,全力经营自己的事业,成就了大宋三百二十年江山,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了得。
赵匡胤很有容人的肚量,并且重视人才,表现出了一个帝王应有的自信和大度。有一次,他慨叹道,要是有古时桑维翰那样的宰相就好了。宰相赵普听了心里自然有些不舒服,就说有了他你也不会任用,因为桑维翰是一个非常贪财的人。赵匡胤说,贪财怕什么,有才能才重要,要是有那样的人,赏赐他十万贯就把他的屋子撑破了。没想到,过了几天,君臣之间还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小插曲。当时天下还没有统一,吴越国君送了赵普十瓶海鲜,赵普也没怎么在意,放在屋檐下了。正好赵匡胤来探望赵普,看见了就问是什么东西,赵普觉得没什么,就说了实话。赵匡胤很想知道吴越国君送给他什么,结果打开一看,全是黄澄澄的金子。赵普哪料到是这个,一看就傻了眼,跪地连称死罪。赵匡胤相信赵普,很大度地哈哈一笑,说收下吧,他们还以为天下大事是你这个书呆子说了算呢。一件大事,就此化解,赵匡胤的度量可见一斑。如果说赵普是他最信任的大臣,所以他能容人的话,那么王着的故事就更能说明问题了。王着原是后周臣子,一次,在赵匡胤召开的宴席上喝醉了酒,突然思念其故主,当众喧哗,群臣大惊。赵匡胤也是后周臣子出身,毫不怪罪,只是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着却不肯出去,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被左右硬是搀扶出去。第二天,就有人上奏,要求对王着严惩,赵匡胤没有理会。他说王着只是喝醉了,世宗时候,我就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呆子,哭哭故主也没什么,由他去吧,终究没有追究此事。
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但是非常尊重和重用读书人。一次,他有一个疑难问题,宰相赵普也回答不出,就询问翰林学士陶毂、窦仪,他们当场准确地回答出了。赵匡胤大喜,深有体会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自此,他开始鼓励手下的文臣武将多读书,弥补自己的不足。赵匡胤用人能够不拘一格,不问资历。他常常命令大臣注意选拔有才能而缺少资历的人担当重任,并且他自己也随时留心内外百官的情况,将他们的长处和才能随时记在一个本子上。每当官位有缺的时候,他就翻阅本子里的记录,选用适当的人去担任。
《宋史》对赵匡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在位十七年之间,考论治理成就,道德仁义之风,宋绝不亚于汉、唐。赵匡胤算得上一个难得的开国之君了。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是生产力、战斗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才是兴企之本。令人欣慰的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现代企业中已蔚然成风,对各种各类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管理的科学机制已比较健全,并有效运行。
身为企业的领导者,要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集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把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而且领导者要善于经营人才,识才、用才、爱才、聚才是领导者一项基本职能,也是一个成熟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和才干。
对于领导者来讲,要想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必须给予人才应有的尊重。尊才,爱才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着具体实在的内容。一要待人以诚。领导者应虚怀若谷,平等待才,坦诚相处,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人格,这样人才就会“士为知己者用”,尽显其才。二要容才之过。所谓人才,只是相对而言,他们也可能因为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足。领导者应采取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容才之过,莫因一错一过掩大才。对人才的关键是用其所长。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善于包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下属的“过失”善于包容。求全责备是一般领导者的积弊,他们最敏感、记忆最深的是下属曾犯过什么错误,受过什么处分,有什么缺点,至于此人有什么特长,有什么“绝活”,则不清楚。人才也是人,缺点、错误委实难免,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会“用人所长,容人所短”,使这些人才发出其应有的光芒;2)、对下属的“不敬”善于包容。有些下属喜欢锋芒毕露,存在不敬的“苗头”,领导者对此也要善于包容。“金子总是要发光的”,真正的人才是掩不住其光芒的,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会因为疾贤妒能,而使真正的人才陷于“永无出头之日”。不怕下属“功高震主”,为有才能的下属提供力所能及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这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所应持有的原则和态度。
三要释才放能。尽可能满足人才的心愿,放手让人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地方去,到最能使其快速成长的地方去释放能量、建功立业。四要解才之忧。应善于为企业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妥善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其集中精力从事自己的工作。一个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用,他必将另谋出路。诸葛先生在六出祁山时竟然多次派魏延这样的大将去学泼妇骂阵,这意味把一个总经理这样的人才用来打扫卫生。魏延能不委屈吗?卓越的领导不仅能使差的变为好的,更重要的是使好的变为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