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关总署公布了1-7月我国粮食进口量,数据显示,1~7月份,我国共进口粮食9917.5万吨,和2020年1-7月进口量7230.2万吨相比,同比增长37.2%。毫无疑问,今年的总粮食进口量仍将超过1亿吨,面对如此庞大的进口数量,很多人都会质疑我国粮食安全是否有保障?今天我们就深度解读一下我国的粮食进口情况。
其实不止是今年,近几年我国每年的粮食进口量都超过了1亿吨,进口粮食主要包含大豆、玉米、杂粮和小部分小麦、稻谷。从1-7月的进口量来看,今年的大豆进口仍然占比较重,1-7月共计进口大豆5762.7万吨,占进口量的58.1%;1-6月玉米进口量为1530万吨,加上7月份进口量,1-7月玉米总进口量应该在1700万吨左右。可以说,大豆和玉米基本占据了进口粮食总量的80%左右,其余20%为薯类等杂粮和一小部分的小麦和稻谷。
为什么要进口这么多粮食?
首先有必要强调一点,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种地,就完全可以实现吃饱的问题,但要吃得好,就必须依赖进口。我们可以从进口量来对进口粮食结构进行逐个分析。首先,大豆是进口粮食中占比最大的。那么,我们进口这么多大豆做什么?其主要用途有两个方面:食用油和豆粕。我国每年食用油的消费量大约是四千多万吨,而这其中的三分之二为大豆豆油。其二是大豆榨油所产生的豆粕,在生猪养殖的饲料配方中,豆粕的占比在20%左右,也就是说在优质和蛋白质方面,我们没法做到自给自足,只能依靠进口。当然,有人会问了,为什么不自己生产呢?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大豆作为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同样数量大豆所需要的面积是玉米的3.4倍,以2020年为例,我国进口大豆超过了1亿吨,如果用国内土地生产,把全部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耕地都拿出来种大豆也不够,而进口大豆就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国产大豆不足的问题。将节省出来的土地用以生产我们最需要的粮食生产上去。
其次是玉米及其替代品,过去十年中,我国的玉米生产增加了将近9000万吨,增幅高达50%,尽管大体上满足了畜牧业发展的需求,但我国对猪肉有庞大的消费体系,生猪养殖中饲料每年要消耗大量的玉米,所以每年玉米仍有3000~4000万吨左右的缺口需要依赖进口。
其余部分为杂粮以及部分小麦和稻谷等。尽管这部分占比很小,但是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毕竟小麦和稻谷是最主要的口粮。在2019年之前,我国每年小麦和大米的进口量平均在三四百万吨,大米和小麦的进口量占我国粮食供给量的2%~3%左右,所以比例很小。而且进口稻谷主要是一些高端品种,小麦也是以优质高筋小麦为主,这两部分进口主要目的是调剂口味和一些余缺的品种。如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烤面包的人多了,对高筋小麦需求就会增加,所以2020年小麦进口量就从2019年的349万吨上升至838万吨。
从进口结构来看,我国的粮食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大豆自给率不足20%,玉米存在产需缺口,优质稻谷和小麦供给不足,因此,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同时,适度进口并不矛盾,而且大豆等依赖进口将长期存在。国际市场是一个补充,我们不应当拒绝,我国的土地不足,所以进口一定量的大豆、玉米和其它饲料粮,就相当于进口土地,这样就减少我们国内土地资源紧缺的压力,但绝不是把主要希望都放在进口上。所以我们的基本立足点是立足国内,适当进口做一些补充。最终目的就是一个,就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美好食物的需要。
根据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其中有一条是每天推荐的奶摄入量为300毫升,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达到。根据农业农村部对未来十年我国农业的规划,预计在未来十年之内,我国的奶制品、肉类、禽蛋的消费量将分别增长39%、20.7%、8.9%。也就是说目前我们的农业仅仅是满足了吃饱的问题,尽管每年生产的稻谷、小麦足够多,但高质量的大米和面粉仍然存在不足的问题,以小麦为例,适合做馒头、面条的面粉居多,但是适合做面包的、烘焙的面粉仍然很少。如何让我们的粮食生产跟得上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在未来仍然存在不小的挑战。
总之,我国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都相对比较匮乏,通过进口来调剂余缺,优化供给结构,也将会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