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特种动物病原与免疫创新团队对我国北方及东北亚部分地区动物狂犬病病毒(RABV)的分子进化最新研究发现,曾一度主要在南方流行的China-I谱系病毒已开始向北扩散至中国的最北端,多个谱系的RABV毒株在此交汇、混合流行,增加了疫情流行的复杂性和控制难度。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知名期刊《感染、遗传与进化(Infection Genetic and Evolution)》杂志上。
近年来,狂犬病在韩国、蒙古国及我国北方省份发病数激增,疫情呈现蔓延扩散趋势,成为狂犬病区域流行的一个重要特征。该所创新团队与相关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在中国北方地区收集了包括犬、黇鹿、梅花鹿、蓝狐、草原狐、骆驼、牛、貉子等在内的多份狂犬病病料,对病毒的全部或部分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研究发现,我国北方地区RABV流行毒株包括犬源和野生动物源2类,犬源毒株包括China-I、China-Ⅱ谱系毒株,而野生动物源毒株类型主要为草原型(Steppe-type)和类北极(Arctic-like)型。
通过对东北亚地区Arctic-like谱系病毒的分子进化研究发现,其最近的共同祖先可追溯到1757-1904年期间,而目前我国北方流行的Arctic-like毒株在进化上属于Arctic-like 1b (AL-1b)亚群,该群病毒来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进化上,我国北方的RABV分离株与俄罗斯远东流行毒株亲缘关系最近,与韩国和蒙古国分离株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进一步分析表明,我国北方Arctic-like狂犬病病毒可能从俄罗斯由貉子携带,经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传入我国。对病毒的N蛋白和G蛋白基因分析发现,该谱系病毒目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但这两个基因没有重组的痕迹。
此外,创新团队对内蒙古黇鹿分离株IMDRV-13的系统研究发现,该毒株在乳鼠和成年鼠上均有强致病性,全基因组分析显示该株病毒属于犬狂犬病毒China-I谱系。值得注意的是,该毒株糖蛋白G上抗原位点Ⅲ的一个突变I338T导致该位置增加了一个N-糖基化位点,对病毒的致病力和宿主适应性可能具有潜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