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病死畜禽的尸体应当如何处理?处理后的病死畜禽又该如何合理利用?多年以来,诸如此类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各地畜牧部门和广大养殖业户。如今,经过高温发酵,病死畜禽只需几天的时间,就能变废为宝,成为有机肥料。近日,在位于无棣县的华特希尔畜牧科技园区内,记者就亲眼见了病死猪“变身”的全过程。
病死畜禽通过发酵床无害化处理间转化为有机肥料
在科技园内的生猪标准化养殖无疫区,一位工作人员指着一所密闭的、用太阳能光板做顶的房屋状建筑告诉记者:“这就是病死猪的最终归宿。”
原来,这座建筑是企业用于处理病死畜禽的发酵床无害化处理间,也是自去年以来全市各级畜牧部门大力推广的新型技术成果。近前看去,处理间内建有两处长约10米、宽约8米的生物发酵池,学名“发酵床”,里面盛放着由稻壳、麦皮、锯末、米糠以及各类发酵菌种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垫料,这些垫料也是处理间的核心构成部分。只要将病死猪尸体埋入其中,经发酵分解,即可实现无害化处理。
据介绍,这种发酵床处理间是按照生物发酵降解动物尸体的原理,在养殖场或屠宰场建设的病死畜禽处理场所。这种处理方法可达到“及时处理、清洁环保、省时省力、合理利用”的目标。在周围环境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病死畜禽埋入垫料后,夏天经过5至7天、冬天经过7至10天就可完全发酵降解。降解后的产物经进一步处理,可转化为大量有机肥料,供给附近大量农户种植使用,从而促进了牧业、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发酵床”技术较常规处理方法更为节约成本,减少污染
“原来的时候,处理病死猪主要是采用焚烧、深埋、化制的方式。费工费力不说,还存在成本高、处理不彻底等缺陷,对空气、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非常严重,也极易造成病原传播及疫病感染,进而对养殖业构成新的威胁。”对于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滨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田启友有着深刻体会。随着规模化、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畜禽养殖的密度不断加大,控制畜禽疫病的难度与日俱增,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也成为养殖业的一大难题。“这种技术不但消除了环境污染,也解决了让广大养殖业户头疼的问题,降低了企业成本和能源消耗,可谓一举多得。”田启友如是说。
相比于以往的处理方法,生物发酵处理病死畜禽优势明显。尽管目前尚处于推广应用阶段,但这一新型技术在业内已备受青睐。
“常规方法处理病死畜禽,光成本就是个大问题。”随行的无棣县畜牧兽医站负责人为记者算起了账:焚烧一头100公斤左右的病死猪需要大约50升汽油或柴油,按照目前的价格,成本最少在300元以上,而采用生物发酵的方法,只需要几块钱的成本就能将一头病死猪彻底分解,不留残渣。既省时省力,又降低成本,同时减少机械用工和占地,节约柴油、石灰等能源,孰优孰劣,可见一斑。
非但如此,病死猪经高温长期发酵处理后,尸体全部分解,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全部杀死,处理彻底,不留疫情隐患。与发酵原料充分混合后,变成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供给邻近农户使用,从而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合二为一。
大力推广发酵床无害化处理间,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市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病死畜禽如若处理不当,被养殖者随意抛入江河湖海,或被不法商贩“改头换面”之后送上消费者餐桌,不但会有发生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风险,给畜牧业生产安全及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消极影响,也会威胁“舌尖上的安全”,影响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更有甚者,还会造成土壤、水质、空气等一系列污染,使生产生活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对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作出了全面部署。《意见》下发后,市畜牧兽医局结合我市畜牧养殖业发展实际,经过多次探索和论证,明确了大力推广发酵床无害化处理间的工作思路。截至目前,全市已推广建设45处,仅无棣县就示范推广13处,效果非常明显。据了解,下一步,我市将继续积极探索高效低耗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模式,加大补贴力度,切实引导规模化养殖业户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全市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