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落叶渡淮稀”,“过淮芳草歇”。横贯中国南北地理秦岭—淮河分界线的淮安,因淮河穿城而过,取淮水安澜之义而得名。这两句古诗,就是这一分界线的形象注脚。淮安是典型的农业大市,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家乡。
2013年3月8日上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代表团。他听取了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的汇报后,语重心长地说:“淮安人杰地灵,是周总理的家乡。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市长曲福田汇报说,淮安有美丽清纯的洪泽湖和盱眙龙虾等产业,欢迎总书记再到周总理家乡视察工作。习总书记对曲福田说:“你们的龙虾产业发展得很好。”
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让淮安两位市领导倍感亲切和责任重大。在6月28日的淮安市委六届三次全会上,“努力把周恩来总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的誓言,很快融化于总理家乡干群全面打造生态农业强市的绿色梦求中。
“绿色梦求是一份责任”——
让生态理念贯穿发展的全方位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明代姚广孝《淮安览古》中的诗句,描述的仅仅是当年淮安的区位优势和风景秀美。
上世纪90年代,还在《新华日报》工作的姚晓东,在淮安美丽的金湖采访调研后,撰文《金秋看金湖》写道:
“碧波万顷与碧空万里连为一体的景观是美丽的;鱼跃蟹肥与帆影点点构成的丰收图是美丽的;水乡人民勾画与实施的明日蓝图更是美丽的……”
今年3月,赴任淮安市委书记不久,他再次来调研,深情地说,昨天留在记忆中的美好要珍惜,今天要为明天创造更加美好的记忆,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一定会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懈奋斗,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周总理的‘中华崛起梦’在淮安早日展现现实模样。”
在全国两会上,姚晓东向总书记汇报时的决心,在3个月后的市委工作会议上,便化为了一种更新更高层次的绿色梦求,更重更大的责任担当。
市委自选担当的“四份沉甸甸的责任”,第一份,便是“建设好周总理家乡的责任”。“力争‘美丽淮安’建设走在‘美丽中国’、‘美丽江苏’建设前列。”
姚晓东说,淮安是一座风景秀丽、生态宜居的城市,必须继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产业层次,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此,在产业梯次发展的项目转移中,淮安承接的应当是对环境友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我们不能走国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曲福田说,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构建区域竞争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环境质量、基础保障、防治能力、创建水平”等方面实现“四个提升”,狠抓绿色发展等“四个狠抓”。
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生态环保工作提出四点要求:要把生态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全时序;坚持生态与经济建设协调推进;扭住生态环境建设关键环节,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和承载力;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督查考核……
各县(区)、市直各相关部门,为此向市政府递交了2013年生态文明生态市建设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状。
水流、土地、空气、村庄,吃的、住的、见的、想的……生态的发展,绿色的梦求,体现到发展的全时序、全方位。各级各地纷纷在更高更新的层次上行动。
盱眙县要打造山水文化旅游城市,洪泽县要打造魅力湖滨新城,金湖县要打造水乡生态园林城市,涟水县要打造空港物流基地和新兴工业旅游城市……
清浦区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优化,淮阴区的全国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基地的提档,淮安区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的升级……生态农业首先唱响主旋律。
“用绿色循环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美丽淮安,更需要淮河流域生态发展的大环境、大体系建设。”姚晓东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思考。
有记者采写长篇报告文学,痛陈淮河流域种种生态环境污染之殇;有专家调研淮河流域发展缓慢,剖析发展潜力空废之弊。但都缺少战略性解构的建议。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姚晓东提出将淮河生态经济走廊规划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建议,得到了淮河沿线城市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建议,既为淮河流域的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构建拓宽新思路,也为淮安的生态经济发展,特别是生态农业强市建设,营造必须的大环境。
“绿色梦求是一门科学”——
让生态价值显现产业的全链条
近来有篇文章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净吸收重心移动及其原因》,文章分析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净吸收的空间变化规律,说“农田生态系统是巨大的碳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最大,既是碳源又是碳汇。”
文章作者之一的曲福田,六年前还是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的他,作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在盱眙龙虾产业发展论坛上,就提出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生态农业价值观。
多年前,在“苏南还要不要水稻田”的争论中,农业和产粮大市淮安,也曾经出现过种粮贡献大,效益低,还要不要缩减的犹疑。曲福田去年市长任上不久的一次产粮大县调研中,运用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的理论,比较农业经济与生态价值。
2010年,北京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左右,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超过6000亿元;2008年的一份《苏州市水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调研报告显示:一亩水稻能产出近3840元效益,其中,生态价值占比81.4%……
“生态农业是包括气候调节价值、水源涵养价值、环境净化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等数值在内的生态与环境价值;因此,绿色梦求更是一门科学,要让生态价值显现于农业产业的全链条。”曲福田说。
理性的自觉,增强实践的自信。市农委主任张进成介绍,围绕做大做强五大百亿元农业主导产业,全市积极实施农业现代化十项工程,在推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同时,各地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亮点频现。
已经成为兴村富民第一产业的盱眙龙虾产业,拥有20万亩养殖面积,从业人员10万人以上。生态理念渗透研发、养殖、流通、加工、餐饮、中药材调料等全产业链,以65亿元品牌价值高居国内淡水水产品品牌榜首。
围绕农业水资源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金湖县,充分利用水多、滩涂广的优势,建成万亩水杉林、草莓、油桃、西瓜等10多个设施农业基地,供游人自由采摘,观光农业年接待游客1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8亿元。
涟水县是全国唯一的城市鸟类自然保护区。该县以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护为中心,综合考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学地解决区内居民生产生活与自然保护区运作之间的矛盾,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在洪泽县一家粮食产销公司,记者了解到,利用一种集生态于加工、储藏、贸易一体化的经营模式,生产的大米荣获第三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该县国家农业标准化有机米示范区生产的大米被授予国家第十一届稻米交易博览会金奖。
淮阴区刘老庄乡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82烈士殉国之地,也是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七月炎夏,记者采访刘老庄精品苗木生态园,见识了绿色生态产业如何将生产、示范和观光融为一体,使农业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价值显现的生动景象。
清浦区将生态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和品牌经营的全过程,产销的“淮安红椒”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农业部组织开展的“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百强品牌称号。
清河区投入近4亿元,将湿地与防汛排涝和水文化景观相结合,发挥湿地的调蓄净化作用,打造水活景美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格局,被国家水利部授予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称号……
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守美介绍,淮安以推进生产技术健康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生产环境生态化、生活环境舒适化为重点,强化生态环境基础建设,为实现生物安全、生态安全与产品安全,提升农业生态功能迈出新步伐。
“绿色梦求是一种文明”——
让生态文明营造环境的全优化
“绿色梦求是一种文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前提。”姚晓东在农村调研中多次提出:“要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生态文明扎根于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
农业废弃物的污染和综合利用是一大难题。淮安市采取秸秆还田、户用秸秆沼气、秸秆制作生物质成型燃料、秸秆捡拾打捆出售、秸秆生产食用菌、秸秆酒精、低聚木糖转化利用等多种举措,使淮安成为全国解此难题的“样本”。
“种地不种崔岗地、嫁女莫嫁黑崔岗”。可如今的盱眙县管镇镇崔岗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积极发展沼气,全村370户人家全部用上清洁能源沼气,成为全市首个沼气示范村、富裕文明村。
涟水县岔庙镇夜合村,曾是有名的穷村。近年来,以“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为目标,配套建设集超市、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村卫生室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建成满足800户居民用气的秸秆制气厂,走出新农村建设新路。
为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探索建设农业产业形态、农民居住形态、农村文化形态和自然生态“四态一体、共融发展”的新农村综合体,淮安引导农民有序集中居住,加快形成规模适中、组团发展、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新型村庄格局。
盛夏时节,行走在洪泽县岔河镇西城中心村绿树掩映的道路上,只见蓝天、碧水、绿树、红瓦、白墙的乡村风貌中,小桥流水、健身球场、休闲座椅、四季花卉、常绿树木、名贵花草、公共绿地,一一铺展在村民的欢笑声中。
夏雨过后,在楚州区上河镇运河村,走进花木葱茏、绿意盎然的绿色长廊,空气中充盈着负氧离子,清爽怡人。运河村借助“生态建村、绿色富民”的发展思路,探索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和谐”的生态文明村发展之路。
6月5日是第42个世界环境日,“同呼吸共奋斗”是今年的中国主题。市长曲福田说,近年来,淮安始终坚持把“一看天空蓝不蓝、二看流水清不清、三看群众口袋鼓不鼓”作为衡量科学发展的实践标准,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渐入佳境。
在城市,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宁静、洁净、绿色文明社区”五大工程,展现“四河碧水穿城过,八岸风光美如画”的城市风采;在农村,实施清洁水源、家园、田园“三清”工程,在淮河流域第一个全面建立河长制,实现全市饮用水源、河塘沟渠“一清四无”的目标,城乡环境综合指数位列全省第一。
“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北宋文学家苏轼,十数次往来“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淮安,他留恋的,也许只是古城之繁喧,历史之留痕。如今的淮安,值得更多人流连忘返的,已经不仅仅是繁喧的城郭,沉淀的历史了。
不信,你到如今的淮安,周总理的家乡,那一个个生态秀美的乡村,去走走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