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上述不同毛色。但是,有些养猪户对某种毛色有特殊偏爱。例如,有些农户认为毛色越深越好,把毛色深的个体留下作种,而将其他红色或浅色个体全都淘汰,这种选择方法不能提高种猪的生产性能,只能使小群体的毛色相对固定,与此同时带来的副作用是使群体血缘过度集中,群体近交系数上升过快。近年来的杜洛克育种科研提示,杜洛克的毛色与生产性能无显著相关。在历届的杜洛克种猪大赛中,既有深色毛的冠军,也有浅色毛的冠军。
在美国杜洛克猪的毛型(卷毛、直毛)和毛旋特征不作为种猪评定标准,许多冠军猪身上都有不少毛旋,甚至有卷毛的。国内有些育种场忌讳所谓不吉利毛旋和卷毛,淘汰了不少优秀种猪甚为可惜。目前尚无有关毛旋影响经济性状的科研论文报道。
季节对猪的被毛外貌有重大影响。夏秋之际或100日龄之前,新毛初现,齐刷刷,亮闪闪,紧贴表皮如名裘披身,十分中看;而同样育种值的猪到冬季和早春就会长毛耸立,远看像狗熊,近看像刺猬。此时,相猪者务须透过其表面现象,着力考量其内部身躯骨架之发育。
片面强调胎次
我国传统本地猪有头胎不留种之说,此方法不宜用于杜洛克育种。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杜洛克育种单位还在沿用过去二胎乃至三胎留种的选种模式。现代杜洛克初配母猪体重已升级至120~160千克,初产体重一般都在200千克以上,优良的初生仔猪体重可达1 700~1 800克,个别品系可达2 000克以上。同一个母猪贡献给头胎猪和二胎猪的基因是等当量的。为了加快育种进展,我国的杜洛克选种工作应尽快采用头胎留种,与国际养猪育种接轨。
片面强调后躯
从国内现有的种猪广告照片的构图方式可以发现,取景和聚焦是以猪的后臀为中心,这种有悖于国际种猪育种标准侧身图版式的流行可以理解为迎合养猪客户的主观选种理念。这种理念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能跟上现代杜洛克猪的遗传进展。有些种猪后躯肌肉过度发育,股二头肌极度凸起下坠而贴近飞节,尻部中间形成一条沟,沟两边臀中肌隆起形成复尻。这种猪表面上看起来肌肉发达,条块凸现分明,外观非常肌肉化,实际上从解剖生理基础角度分析是白肌纤维过度发育、比例失调的表现。当白肌纤维和中性纤维比例超过总纤维的90%时,无氧酵解成为猪肌肉活动的主要供能方式。这种猪在应激条件下,肌糖原无氧酵解产生的大量乳酸导致肌浆和体液氢离子浓度急速上升,即pH急速下降并逼近临界点5.5,从而导致猪的应激综合征乃至猝死。股二头肌过度发达导致公猪配种猝死和母猪混群斗架猝死已成为不少种猪场的惨痛历史经验。此外,这种猪抗病能力低下,长速较慢,肢蹄病和繁殖障碍发生率较高。选种执行人务须明鉴后躯适度丰满和过度发育之间的区别和尺度之把握。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复尻是宽而短的尻形,正常的卵圆尻是长而椭圆的尻形。在114千克以下的生长猪的胴体中,复尻型猪的后腿比例可以比卵圆尻猪高出2%;超过114千克后,随体重的增加,这种差别逐渐缩小。最后,此两种尻形的后腿占胴体比例都在32%左右,没有显著差异。问题的关键是腿肉的单价比不上前躯肉(梅肉、小排、夹心、大排)或中躯肉(里脊、通脊、五花)的单价,肌肉凸起线条分明的复尻没有可行的经济意义。这是慎重把握后躯发达程度的又一个理由。
肉品科学的进展提示我们,肉的品质与肌纤维类型及其直径显著相关。PSE劣质肉的发生与白肌纤维特别是巨纤维的比例过高有必然的联系。常规的白肌纤维比例组织学测定比较费时费力,需要屠宰后做肌肉(眼肌和股二头肌)的组织学切片和解剖分离。股二头肌是猪身上唯一的一块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白肌纤维比例的肌肉,因为其他肌肉都是红白肌纤维交织混合组成,而股二头肌却是由泾渭分明的红肌层和白肌层平行相贴组成,白肌层靠近尾部下方紧贴皮下。因此,白肌纤维比例和直径发育过度而导致的股二头肌肥大很容易形成后腿凸起性的过度肥大,这种肥大的后腿在外观上十分吸引人,外行以为是高产精英,内行才知那是肢蹄病、繁殖障碍和劣质肉的先兆。
杜洛克猪就是要有原汁原味的杜洛克猪品种特色,不要向皮特兰猪的体型方向误导。
国产杜洛克种猪与美国原产杜洛克种猪生产性能的差距
可以看出,国产杜洛克猪与美国原产杜洛克猪在长速上有大约10天的差距。145日龄是一个关键数据。据安徽省原种猪场育种群2001年以来不同季节的饲养测定汇总分析,杜洛克种猪如能在145日龄前达到100千克活重,则料重比可以稳定在2.5水平以下。如果我国业内同仁能充分利用最新版的进口种猪,进行合理而理性的选种和育种,则可以在一个相对短的历史时期内将国内原种猪150天生长期(100千克)缩短到140天的国际先进水平。这10天的差距对一个杜长大三元杂交万头猪场来说相当于50 000天(10 000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