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论兽药的合理使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网采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8/20 10:28:53  文章录入:xiaoyuwanyouxi01  责任编辑:zhaoxiao
    科学、高效、安全地使用兽药,不但能及时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提高养殖效益,而且对控制和减少药物残留、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使用药物


    1.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常用的给药方法有拌料、饮水和注射。给药途径的选择应根据药物本身的特性、剂型、病情及病畜禽的食欲和饮水状况而定。对于易溶于水且其水溶液稳定的药物可采用饮水给药,为了保证效果,饮水给药前应停水1小时~2小时。对于难溶于或不溶于水的药物则用拌料给药,拌料给药时要注意充分混合均匀,防止拌料不均,引起个别畜禽摄入量不足而起不到治疗作用,或个别畜禽摄入量过大而引起中毒。对于胃肠道难吸收的药物,须及时控制病情发展,对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败血症)等的治疗则宜采用注射给药。对于给药较多的(如家禽)则口服给药较为方便,而对于零星散养的家畜则注射给药疗效可靠。


    2 预防用药:控制畜禽疾病需要采取多项综合措施,预防性用药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2.1 抗应激用药:接种疫苗、转群扩群、分娩、天气突变等应激易诱发畜禽疾病,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会加重病情。抗应激药应在疾病的诱因产生之前使用,以提高畜禽机体的抗病能力。抗应激药实际就是电解多维加抗生素。质量较好的电解多维抗应激效果也较好,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畜禽用药情况及健康状况而定。


    2.2 抗球虫用药:不少饲养户只在发现畜禽拉血便后才使用抗球虫药。但值得提醒的是,隐性球虫病虽不导致临床变化,而实际危害已经产生,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所以,建议饲养户要重视球虫病的预防用药,根据具体的饲养条件,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球虫药。


    2.3 营养性用药:营养物质和药物没有绝对的界限,当畜禽缺乏时就需要补充营养物质,此时的营养物质就是营养药。畜禽新陈代谢很快,不同的生长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营养缺乏症,如维生素B、亚硒酸钠、维生素E、维生素D、维生素A缺乏症等。补充营养药要遵循及时、适量的原则,过量补充营养药会造成营养浪费和中毒。


    2.4 消毒用药:重视消毒能减少抗菌药的用量,从而减少药物残留,降低生产成本。很多饲养户往往对进苗之前的消毒比较重视,但忽视进苗后的消毒。进苗后的消毒包括进出人员、活动场地、器械工具、饮用水源的消毒以及带畜禽消毒等,比进苗前消毒更重要。消毒药也应交替使用,如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消毒药,病原体会产生一定的耐受性。


    3 治疗用药:临床用药时,应遵循标本兼治的原则,合理用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正确选择药物。不同的疾病使用不同的药物,同一种疾病也不能长期使用某一种药物治疗。当发生某种疾病时,要根据饲养条件(环境、饲料、管理)、生产性能、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解剖变化、实验室检验结果等综合分析,做出准确的诊断,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所选药物要安全、可靠、方便、价廉,达到“药半功倍”的效果,切勿不明病情而滥用药物,特别是抗菌药物。


    3.2抓住最佳用药时机。一般来说,用药越早效果越好,特别是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及早用药能迅速控制病情。但细菌性痢疾却不宜早止泻,因为这样会使病菌无法及时排除,使其在体内大量繁殖,反而会引起更为严重的腹泻。对症治疗的药物不宜早用,因为这些药物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在客观上会损害机体的保护性反应,还会掩盖疾病真相。


    3.3 充分考虑药物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配伍禁忌。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有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其目的在于提高疗效、降低或避免毒性反应,防止和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例如,磺胺类药物与磺胺增效剂联合使用,其抗菌作用更强。但乳酶生与庆大霉素合用会产生拮抗作用,青霉素与快速抑菌剂如四环素合用,疗效降低。因此在使用兽药时,应充分发挥不同药物间的协同作用,避免拮抗作用,注意配伍禁忌。


    3.4 使用合适的剂量。通常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机体内达到有效浓度时才能发挥作用。剂量过小,达不到有效浓度,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且易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超过一定浓度后,疗效不能增加,不但造成药物浪费,反而对机体产生毒性。如磺胺类药物,首次应用要加大剂量,以后根据机体血液中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合理安排用药次数、剂量及疗程。还有些药物的剂量不同,药理作用也不同,如大黄片、硫酸钠、人工盐,小剂量使用时有健胃作用,大剂量使用时则起缓泻的作用。


    3.5 注意药物的有效浓度。肌肉注射卡那霉素,有效浓度维持时间为12小时,连续注射间隔时间应在10小时以内;青霉素粉针剂一般应每隔4~6小时重复用药1次;油剂普鲁卡因青霉素则可以间隔24小时用药1次。


    3.6 充分考虑药物的疗程。使用任何药物都要有足够的疗程,疗程的长短取决于疾病的急缓,因为病原体在体内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过程,如果疗程过短,有些病原体只能被暂时抑制,根本不能消灭,一旦停止用药,受抑制的病菌就会重新生长、繁殖,出现更严重的复发症状。一般情况下,在症状消失后即可停止用药,但在应用抗菌药治疗某些感染性疾病时,为了巩固疗效和避免产生抗药性,在症状消失后尚需继续应用一段时间,对某些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为了减少不良反应,需按疗程规定用药。


    4 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是药物治疗作用反映的两个方面。凡是能消除原因的治疗就叫对因治疗,也叫治本。对症治疗是指能消除或改善疾病的症状,也叫治标。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都是十分重要的,对因治疗可解除病因使症状消除,而对症治疗也可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有些疾病的病因还不清楚,这时对症治疗就成为重要的治疗措施。
 

    5 合理运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应用得当可以起到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但实践中,很多人将以地塞米松为代表的肾上腺皮质类药当成万能药,有病必用地塞米松。岂不知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是功能强大的免疫抑制性药物,在治病的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乃至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特别是近几年来畜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盛行,滥用地塞米松更可引起免疫机能崩溃,导致致命的二重感染,使更多的病畜禽死亡。


    6 加强休药期管理,防止残留。有些抗菌药物因为代谢较慢,用药后可能会造成药物残留。因此,这些药物都有休药期的规定,用药时必须充分考虑动物及其产品的上市日期,防止“药残”超标造成安全隐患。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